安民兵
(安慶師范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我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全國累計失獨家庭數量已超過百萬〔1〕。日前,北京、陜西、重慶等地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經濟補償、扶助金等制度,但是單純的物質幫助難以彌補失獨老人的喪子之痛。本文旨在探討馬斯洛需要理論視閾下失獨中老年人的需求。
1.1研究方法 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于2012年2月在全國14省的15個城市針對49周歲以上獨生子女死亡家庭開展啟動了“生育關懷·計劃生育特別家庭養老服務探索項目”,其中,安徽省A市是試點地區之一,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是該市某區的項目實施工作。采取小樣本的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和機構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每個失獨家庭中只調查一位成員。調查內容以現實需要和期望為主,還包括性別、年齡、職業、身體健康狀況等基本特征,失獨之后精神、心理、社交和身體方面的變化及社會認知(對政府和社會的期望)等。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42份,回收率84%,其中,有效問卷135份,有效率88%。年齡50~70歲116人,另外,<50歲7人和>70歲12人。為了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對于一些主動尋求幫助和愿意進行深入溝通的失獨者進行了半結構式的訪談,從主觀層面了解了他們的生活現狀、需求和期望等具體情況。與市及區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計劃生育協會的有關領導和干事進行座談交流,了解各級政府的政策及相關機制建設情況,以期在政策建議上更具有針對性、可行性。
1.2統計學處理 采用描述性分析。
2.1失獨中老年人的主要變化 最大的變化在于“心理”,所占比例為45.7%,其次是“精神”,比例為34.3%。其中,心理方面的變化,“敏感”的比例最高,占被調查對象的65.7%,“脆弱”其次,占57.1%。表明超過一半的失獨中老年人在心理層面比較敏感和脆弱,有關力量在進行家庭訪視和幫扶行動時,必須加以保護,注意疏導。在精神方面的變化,“孤獨寂寞”的比例最高,占88.6%,“情緒波動大”其次,占48.6%,另外,“意志消沉”占42.9%,“精神壓抑”占37.1%,“無助絕望”占22.9%,說明失獨中老年人長期沉湎于痛苦之中,一時難以自拔。
2.2失獨中老年人的需要
2.2.1生理需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調查表明,一些失獨中老年人沒有穩定工作,經濟收入低,有的因為領養孩子而導致撫養成本壓力增大,還有的因為給子女治病而幾乎傾家蕩產,甚至負債累累,因病返貧,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其基本生活質量。從曾經或目前職業的分布來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職員42人,國有、民營企業職員23人,個體戶16人,而其他54人,表明,近一半為無業或下崗人員,無穩定的收入來源,缺乏退休金保障。另外,根據對失獨者身體健康狀況的調查,65.7%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或配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肝炎、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11.4%表示“不清楚”。意味著,失獨者目前在基本生活保障上雖然無憂,但是后續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將成為一大難題。
2.2.2安全需要 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自由、防御實力的欲望。養老無疑是失獨中老年人的首要訴求。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老化,腿腳不方便,身邊需要子女照顧,有些失獨者同時也是失能者,入住養老院需要子女或者監護人簽字,但是失獨之后,他們安全感極度缺乏。訪談中得知,他們最害怕的是將來生病時沒有貼心人照顧和護理,做手術時沒有子女簽字同意而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根據對“你以后主要擔心的問題是哪些方面”的調查, “醫療保障”所占比例最高,為62.9%,其次是“養老保障”和生活照顧,分別占60%、40%。
喪子后,由于失去了最主要的情感寄托,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失獨者在精神方面會往往變得壓抑,意志消沉,情緒波動大,孤獨寂寞,甚至無助絕望,仿佛度日如年。當被問及“你目前最主要的需要是哪些方面”時,“精神支持”的需要所占比例最高,為68.6%。這說明精神關懷的重要意義,必須一方面通過日常生活上的關心、照顧,組織開展各種老年活動,讓他們感受到“人間自有真情在”的社會溫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才能逐步增強失獨者的安全感。
2.2.3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同時也是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和理解。喪子后,有的失獨者夫婦之間相互埋怨導致情感破裂而選擇離婚,更是雪上加霜,缺少情感依賴。在人際關系方面則表現為有的對國家和政府部門充滿抱怨,對社會不滿,對他人排斥和敵意,害怕與人交往,不愿意看到他人圓滿的家庭,甚至抵觸、拒絕來自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友善幫助。為此,本文設計了“除了工作之外,你現在經常去哪些地方”問題,絕大部分被調查對象都選擇“自己家里”,占88.6%,其次分別是“空曠的場所”和“公園”,分別占48.6%、14.3%。可見,失獨者大多回避或不愿意參加正常的人際交往。當被問及“你希望獲得哪些人士的幫助”時,68.6%的調查對象選擇了“政府部門”,其次是“親朋好友”,占45.7%,再次是“社區干部”,占37.1%,只有5.7%的對象選擇了“都不希望”。這表明,大多數失獨老人渴望獲得正式、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相對而言,他們比較容易信賴政府和親朋好友,而對于社會工作者、心理學者、非政府組織等則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認同。
另外,訪談中得知,部分失獨者的子女是由于車禍、工傷、從事危險工作等原因導致死亡的,而自身法律知識匱乏,賠償工作陷入僵局,急需獲得維權的咨詢和支持,所以應動員法律援助部門積極提供免費的幫助。
2.2.4尊重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等。根據對“你現在是否害怕與親朋好友一起談論孩子”的調查,57.1%的被調查對象選擇“害怕”,14.3%的對象選擇“不害怕”,“28.6%”的對象選擇“無所謂”,顯然,失獨者在認知方面已產生了“另類”的想法,自我評價較低,害怕談論孩子時觸景生情,喪子成為了永遠的痛。我們設計了“你認為是否有必要建立專門面向失獨家庭的獨立養老院?”問題,34.3%的被調查對象選擇了“是”,5.7%的對象選擇了“否”,60%的對象選擇了“說不清”。這說明,失獨者對于將來的養老問題還處于搖擺狀態,充滿著不確定性。對于“是否希望被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絕大部分調查對象都選擇了“否”,占82.9%,選擇“是”或“無所謂”的占17.1%。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失獨者一方面希望自己的隱私能夠得到尊重,更不希望因為媒體的報道而使自己受到二次傷害,另一方面,又希望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能夠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事實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2.2.5自我實現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的產生,有賴于前面的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要的滿足,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代表著個體能最大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能力。而根據前面關于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要的調查分析,失獨者的自我實現需要顯然難以獲得滿足,因而首先要從外部條件上加以保障。根據對“你認為政府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的調查,94.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68.6%的對象認為是“建立專門救助機制”,62.9%的對象認為是“調整計劃生育政策”,51.4%的對象認為是“提供經濟補償”,這表明,失獨者能夠理性認識到政府在計劃生育政策中的責任和義務,并充滿期待。
調查訪談中,失獨者大多強調“我們是計劃生育的受害者”、“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我們的現狀無法改變”、“我們自己已放下包袱,正常的生活沒有太大問題”、“身體狀況良好,精神上有時有些焦慮,不知道將來怎么辦”、“希望政府和社會對我們多加關心,給予一些實質性的幫助,解決我們的養老和醫療照顧問題”等等。
根據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最新檢索,目前為止關于失獨中老年人的理論研究有4篇,主要涉及失獨者的生活狀態、家庭結構變化、政府和社會的應對措施等。失獨之后,其父母在精神、社交、心理和身體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隱患,需要通過親朋好友的支持、社會組織力量的干預等措施加以解決〔2〕。有研究指出,失獨作為不幸的家庭變故,不僅破壞了家庭結構,更顛覆了家庭關系,因而導致家庭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失獨家庭的重構需要失獨者自身的重振,更需要國家與社會的全面支持〔3〕。研究表明,喪失獨生子女家庭面臨著三種困境:雙重排斥與喪失獨生子女父母的人際交往困境、喪失獨生子女父母的組織化過程與“群體融入困境”、政府的非深度回應與喪失獨生子女父母的組織合法化困境,應通過建構溝通性文化網絡、風險分擔機制滿足喪失獨生子女父母的訴求〔4〕。有研究運用增能理論分析了失獨老人的消權表現為自我效能感低、個人資源缺失、救助法規不足三個方面,通過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行政等方法能夠幫助失獨老人“增能”〔5〕。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個體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生理、安全、社交需要是低層次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能滿足,尊重、自我實現需要是較高層次的需要,必須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當低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后,就會產生高一層次的需要。當然,一種需要的滿足并不代表另一種需要的消失。
馬斯洛需要理論對于解決失獨中老年人問題的啟示在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失獨者作為社會主體的基本需要,從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角度,這些需要能否得到滿足是決定他們未來生存和發展質量的內在動因。從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失獨者也是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因素。失獨老人的“6·5”上訪事件及其之后各種媒體的報道情況,充分說明了這一群體的呼聲日益高漲,倘若得不到重視,隨著失獨老人數量的增加,極有可能引發不良的后果,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
本研究認為:一是失獨中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在失獨之后,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變化最大,孤獨寂寞和敏感脆弱是典型表現,因而提供精神支持和心理疏導是當務之急。二是作為決定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動力,失獨者的現實需要涉及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等諸多方面,單靠現行以物質補償為主的措施難以充分滿足,而是必須多管齊下,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協同作用。三是失獨者具有比較理性的社會認知,對政府和社會充滿期待,希望能夠幫助解決養老、醫療保障等問題,因而,政府和社會都應該正視這個群體的存在,加快構建面向失獨者的多元化保障體系,努力幫助滿足他們的養老、精神、物質和醫療等合理的現實需求,讓他們老有所養,情有所寄,心有所托,病有所醫,真正無后顧之憂。
獨生子女家庭在養老和晚年生活不得不面臨的經濟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潛在風險〔6〕,在失獨之后就成為了真正現實的困境和問題。因而,必須堅持物質補償與精神撫慰、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宏觀調控和微觀干預相結合的原則,循序漸進,統籌兼顧,才能真正滿足失獨者的需要。
4 參考文獻
1周 靜.“失獨家庭”,誰來撫平你的傷痛〔J〕.法律與生活,2012;7(14):32-4.
2柳志艷.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喚社會關注失獨者群體〔J〕.學理論,2012;32(20):57-8.
3楊宏偉,汪聞濤.失獨家庭的缺失與重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2;18(11):21-6.
4張必春,江立華.喪失獨生子女父母的三重困境及其扶助機制〔J〕.人口與經濟,2012;16(5):22-31.
5姚金丹.社會工作增能視角下失獨家庭的分析〔J〕.社會工作,2012;8(10):24-7.
6徐 俊.獨生子女家庭養老責任與風險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2;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