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亞,董杰,李沙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正畸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Ⅱ類骨型患者主要表現為上頜前突或下頜后縮,亦可兼而有之,無有效的前期功能性矯治,在骨骼生長發育停止后,單純行牙列矯治具有局限性,嚴重的需聯合正頜手術治療。另外,不同錯牙合畸形上氣道結構也不相同,Ⅱ類骨型患者上氣道狹長,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發生密切相關。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是一種發病機制復雜,具有嚴重危害的疾病,目前在治療方面尚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對20例Ⅱ類骨型錯牙合患者行Twin-block矯治器治療,通過頭影測量對比研究其對硬組織和上氣道的治療效果,并探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早期預防,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正畸科的20例Ⅱ類骨型錯牙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11.40±0.67)歲。納入標準:①ANB>6.1°且均為漢族;②磨牙關系遠中尖對尖或完全遠中;③頸椎側位片顯示均為生長發育高峰期或高峰期前;④無正畸治療史,無遺傳病史,無外傷史。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制作上、下頜工作模型,獲取咬合重建蠟型,上牙合架,制作Twin-block矯治器,2個月后逐漸調磨上頜牙合墊,不能破壞斜面,直至上下頜磨牙牙合接觸,最后保持2~3個月。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均拍攝頭顱側位片,分別對治療前后的頭顱側位片進行頭影測量,所有測量項目由同1個人測量,所有數據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1.3.1 硬組織觀察指標:①SNA,即由蝶鞍中心、鼻根點及上齒槽坐點所構成的角,反應上頜相對于顱部的前后位置關系;②SNB,即由蝶鞍中心、鼻根點及下齒槽坐點所構成的角,反應下頜相對于顱部的前后位置關系;③ANB,即上齒槽坐點、鼻根點與下齒槽坐點構成的角,反應上下頜骨對顱部的位置;④UI-SN,即上中切牙長軸與SN平面相交的下內角,反應上中切牙相對于前顱底的相對傾斜度;⑤LI-MP,即下中切牙長軸與下頜平面相交的上內角,反應下上中切牙相對于下頜平面的傾斜度;⑥Co-Po,即髁突后緣切線與頦前點切線在下頜平面上垂足間的距離,代表下頜骨的長度。
1.3.2 上氣道觀察指標:鼻咽段(自后鼻棘到上氣道窿頂的距離)、腭咽段(自后鼻棘到上氣道后壁的距離)、舌咽段(自懸雍垂到上氣道后壁的距離)、喉咽段(自會厭谷到上氣道后壁的距離)。
1.4 療效評價標準 Ⅱ類骨型錯牙合患者下頜后縮,上氣道存在狹窄,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后,下頜骨的位置前移,長度增加,上氣道矢狀向前后徑寬度增加,即可評價治療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定量資料以()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前后硬組織變化 硬組織的頭影測量結果對比顯示,SNA在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SNB、LI-MP、Co-Po在治療后均較治療前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NB、UI-SN在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2.2 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前后上氣道的變化 上氣道的頭影測量結果對比顯示,鼻咽段前后徑寬度在治療前后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腭咽段、舌咽段、喉咽段前后徑寬度治療后較治療前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前后硬組織變化()

表1 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前后硬組織變化()
測量項目 矯治前 矯治后t P SNA 81.10°±2.16° 80.80°±2.43° 0.37 >0.05 SNB 75.12°±1.83° 78.89°±1.68° 6.76 <0.05 ANB 6.45°±1.26° 2.71°±1.10° 11.23 <0.05 UI-SN 101.02°±0.53° 99.46°±0.31° 11.30 <0.05 LI-MP 94.97°±1.86° 96.54°±1.99° 3.04 <0.05 Co-Po/mm 49.24 ±2.23 51.80±2.38 3.38 <0.05
表2 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前后上氣道的變化()

表2 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前后上氣道的變化()
測量項目 矯治前/mm 矯治后/mm t P 24.70±1.48 24.59 ±1.22 0.22 >0.05腭咽段 9.29 ±0.96 12.05 ±1.43 8.30 <0.05舌咽段 7.63 ±1.16 10.28 ±1.30 6.35 <0.05喉咽段鼻咽段18.78 ±2.26 20.34 ±2.32 2.54 <0.05
Twin-block矯治器又稱為雙牙合墊矯治器,是Clark教授于1982年首先發明的一種改良型肌激動器,是一種塑料咬牙合墊,上下牙合墊接觸時呈45°~70°,通過牙合力使下頜功能性前伸移位,能全天佩戴,對于支持骨組織能產生較為持久的功能性刺激。
本研究結果顯示,SNA角減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UI-SN角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上頜骨在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僅上頜前牙出現了少量的舌傾,其原因可能是矯治器唇弓作用于上前牙所致,這與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發現,治療后患者的SNB角增加,下頜骨位置前移,Co-Po長度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Twin-block矯治器在治療生長發育期錯牙合畸形患者時有明顯促進下頜骨生長的作用。從表1測量結果來觀察,主要表現在B點的前移和下頜骨長度的增加。這與劉艷等[1]的研究基本一致。左艷萍等[2]研究表明,采用功能性矯治對大鼠下頜骨前伸引導后,其下頜骨髁突后緣出現新生骨。李巍然等[3]在研究Twin-block矯治器治療Ⅱ類錯牙合時,發現下頜骨的升支,下頜骨體及下頜骨長度均有明顯增加。Singh等[4]通過有限元分析研究指出,采用Twin-block矯治器可使髁突軟骨產生適應性變化,并且可引起下頜體、下頜升支及牙槽區骨組織沉積。
Ⅱ類骨型錯牙合是常見的發育畸形之一,主要表現為上頜前突和(或)下頜后縮。關于其與上氣道的關系,以往研究存在較大爭議。現在普遍認為下頜后縮畸形是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Ⅱ類骨型錯牙合患者下頜后縮,上氣道狹窄,在早期研究中發現Ⅱ類骨性患者存在口呼吸和上呼吸道阻塞的癥狀,隨后大量研究發現,頜骨的位置與上呼吸道的大小形態關系較為密切[5-6]。通過對表2結果分析表明,經過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后,患者上氣道腭咽段、舌咽段、喉咽段矢狀向前后徑寬度均較治療前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鼻咽段矢狀向前后徑寬度在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P>0.05),這與 Lowe等[7]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選擇在兒童時期進行治療,治療后患者的上氣道腭咽段、舌咽段、喉咽段矢狀向前后徑寬度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上氣道狹窄得到改善,可早期預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作用。
Twin-block矯治器對Ⅱ類骨型錯牙合患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能促進下頜骨的生長,使下頜骨位置前移,長度增加,還可增加上氣道前后徑寬度,對早期預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有一定效果。
[1]劉 艷,劉月華.Twin-block矯治器治療早期骨性Ⅱ類錯牙合的X線頭影測量分析[J].上海口腔醫學,2005,14(6):569-572.
[2]左艷萍,徐寶華,劉學聰.雙牙合墊矯治器矯治安格爾Ⅱ類錯牙合的體會[J].口腔正畸學,2000,7(1):31-33.
[3]李巍然.Twin-block在安氏Ⅱ類錯牙合治療中的應用[J].口腔正畸學,2004,22(1):25-28.
[4]Singh G D,Clark W J.Localization of mandibular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lass II division 1 malocclusions treated with twin-block appliances:finite element scaling analysi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1,119(4):419-425.
[5]曾祥龍,唐志慧.矢狀骨面型與上氣道形態和舌骨位置關系的研究[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4,18(3):231-234.
[6]Malkoc S,Usumez S,Nur M,et al.Reproduciblity of air-way dimensions and tongue and hyoid positions on lateral cephslogram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5,128(4):513-516.
[7]Lowe A,Fleetham J,Ryan F,et al.Effects of a 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applianc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n tongue muscle activity[J].Prog Clin Biol Res,1990,(345):39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