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可,曹 毅,李秀娟
(河南工業(yè)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機器人的工作空間定義為在結構限制下末端執(zhí)行器能夠達到的所有三維位置的集合[1]。工作空間也稱為工作容積或者工作包絡面。機器人工作空間的大小代表了機器人的活動范圍,它是衡量機器人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運動學指標[2]。
在機器人工作空間的計算中,我們最關心的是其相應的形狀和體積。機器人工作空間的這兩方面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影響著操作臂的設計和操作臂的靈活性。目前,機器人工作空間的求解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圖解法以及數(shù)值法[1]。分析法可以確定工作空間邊界曲面的閉合形式描述,但是這些方法通常與機器人運動學的非線性方程和倒置矩陣相關,因而非常復雜[3]。相對而言,數(shù)值法較為簡單靈活。由于概率方法與逆雅可比計算無關,比較容易實現(xiàn),因此研究人員通常所選擇的概率方法是蒙特卡洛方法[4,5]。本文主要是通過一種基于數(shù)值方法和三維實體建模的方法來確定三維操作臂工作空間的3D形狀和體積。
本文列舉了一種機器人操作臂的例子來闡述3D 建模方法。機器人操作臂如圖1 所示,它包含一個回轉關節(jié)和兩個移動關節(jié)(RPP 模型)。該機器人操作臂的前向運動學方程為:


圖1 一個RPP 機器人操作臂的模型Fig.1 A RPP robot manipulator model
對于RPP 模型來說,回轉關節(jié)(J2)的活動范圍沒有限制,兩個移動關節(jié)(J1 和J3)的移動范圍分別為a1∈[0,1]和a3∈[0,1]。
在模型中,如果第一個關節(jié)固定,那么機器人操作的其余部分可以視作一個平面機器人,也就是說機器人的運動被限定在一個平面內(nèi)。當機器人的第一個關節(jié)變量等于零時,定義這個平面為主工作平面。機器人在主工作平面上相應的運動學方程如下所示:

假設機器人在主工作平面上的邊界閉合曲線可以得到,那么其3D 實體工作空間可以在Unigraphics 軟件中通過沿關節(jié)1 的Z0軸旋轉或伸展平面曲線計算得出。
由上述可知,獲得機器人的3D 工作空間有兩個重要步驟。首先是確定平面機器人的邊界閉合曲線,然后通過將閉合曲線輸入到Unigraphics 軟件中來生成3D 工作空間。
本文依據(jù)從機器人關節(jié)空間到工作空間的運動學映射關系,采用蒙特卡洛方法[6]計算機器人的工作空間。工作空間生成的原理就是關節(jié)變量與工作空間的映射關系[7]。
(1)生成近似工作空間。操作臂的關節(jié)空間采用蒙特卡洛方法來獲得近似工作空間。一個由隨機點構成的工作空間如圖2 所示。

圖2 蒙特卡洛點的分布圖Fig.2 Distribution of monte Carlo point

圖3 搜索輪廓點Fig.3 Search of outline points
(2)繪制邊界曲線。首先,我們將每一層的工作空間被劃分成不同的列。這樣問題即簡化成在一條線上尋找邊界點。由于每列至少有一個蒙特卡洛點,邊界點可以用以下步驟獲得:①沿著Y 軸尋找極值ymax, ymin和相應的點Emax,Emin;②根據(jù)Y 坐標的值,將蒙特卡洛點分配到相應的列;③沿著X 軸在每一列上尋找邊界點;④連接邊界點建立邊界曲線。從點Emax,依次尋找最近的點,用直線連接,直到所有的點構成閉合曲線為止。
通過上述四個步驟,可以得到RPP 機器人在主工作平面的邊界曲線,如圖4 所示。
保存所得到的連續(xù)的邊界曲線到一個以.dat 為后綴的文件中。這個文件格式總共包含3 列,第1 列為x 軸坐標,第2 列為y 軸坐標,第3 列為z 軸坐標。

圖4 RPP 機器人在主工作平面的邊界曲線Fig.4 Boundary curve of main workspace of RPP robots
機器人的工作空間的3D 模型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3D 空間中工作空間的形狀和體積。在這里我們選用Unigraphics 軟件來建立機器人工作空間的3D 模型。
我們將主工作空間平面的邊界曲線輸入到Unigraphics 軟件中。利用該軟件菜單“Insert→Curve→Spline”,在Spline popup 菜單中單擊“Through Points”,然后在“Spline Through Points”中選擇“Spline Through Points”,并設置曲線維度為1,單擊“Points from file”。我們選擇包含邊界點的文件,單擊“OK”即可。在菜單“Insert→Design Feature→Revolute”中,選擇邊界曲線為部分幾何,單擊Z 軸作為旋轉軸,然后輸入轉動角度為(-90°, +90°),就可以得到3D 工作空間的實體模型。
對于RPP 機器人,其主工作平面的工作空間的邊界曲線如圖4 所示。采用上述步驟,將邊界曲線輸入到Unigraphics 軟件中,由于第一個關節(jié)為棱柱,我們可以將邊界曲線沿Z 軸第一個關節(jié)的運動范圍a1(0,1)旋轉,生成RPP 機器人的工作空間。如圖5 所示,RPP 機器人的3D 工作空間是一個實體的圓柱。
在Unigraphics 軟件中選擇菜單“Analysis →Mass properties”,然后點擊實體空間,可以得到RPP 機器人的工作空間的體積為3.1325。
我們還可以通過分析方法進一步的計算工作空間的體積。通過以下公式計算RPP 機器人的工作空間體積:

圖5 RPP 機器人的實體工作空間Fig.5 Entity workspace of RPP robot

其中Va是分析表達式所求的體積,相應的體積值為π,約為3.1416。
通過數(shù)值分析和建模所得到的體積與分析方法所得到的體積偏差約為0.289%。顯然,從工程的角度來看,這點偏差是微不足道的。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數(shù)值算法和實體建模的綜合方法,介紹和分析了機器人操作臂的工作空間。該算法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并用3D 軟件Unigraphics 進行建模。數(shù)值算法利用了從關節(jié)坐標系到任務坐標系的映射函數(shù)的性質,來獲得由點云構成的主工作平面的近似2D 工作空間。主工作平面的邊界點和曲線由平面機器人工作空間的切片得到。該方法利用隨機概率和實體建模軟件,為機器人操縱臂的設計和評價提供了一個有效和簡單的工具。
[1]劉海濤,楊樂平,朱彥偉,韓大鵬.空間機器人工作空間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11,8.
[2](美)理查德.摩雷;李澤湘(譯),等.機器人操作的數(shù)學導論[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8.
[3]W. Yunfeng, G. S. Chirikjian, A diffusion-based algorithm for workspace generation of highly articulated manipulators, in Proc. of IEEE Int. Conf.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Washington D.C,2002.
[4]D. Alciatore and C. Ng , Determining manipulator workspace boundaries using the monte carlo method and least squares segmentation,In Proc.of ASME Robotics:Kinematics,Dynamics and Controls,1994.
[5]J. Rastegar and D. Perel, Generation of manipulator workspace boundary geometry using the Monte Carlo method and interactive computer graphics, ASME J. of. Mechanical Design,1990.
[6]S.Samuel,M.Kelley,A,Pragada,Practical UNIGRAPHICS NX2 modeling for engineers[C].Wiley India Pvt.ltd, New Delhi-110002 india,2005.
[7]曹毅,李秀娟,寧祎,楊冠英.三維機器人工作空間及幾何誤差分析[J].機械科學與技術,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