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一
2013年11月19日北京電視臺臺長王曉東病逝。次日,郭德綱在微博中發了一首打油詩,被指有影射暗諷逝者的含義。為此北京電視臺呼吁全國400家電視臺聯合抵制郭德綱。面對公眾壓力,郭德綱已經刪除先前所發的打油詩。只是北京電視臺呼吁抵制郭德綱的力度并未減輕,那到底該不該抵制、封殺郭德綱呢?

自北京臺抵制郭德綱的消息曝光后,部分網友發聲表示支持,有人憤慨稱郭德綱的行為是“犯眾怒的做法”,還有網友批判,“再有才,德行不好,也不應該受到文化圈的追捧和擁戴!”“中國歷來有死者為大的傳統。郭德綱,這次砸得不僅僅是缸,是德”。還有網友直言:“我覺得郭德綱有時真的太囂張!應該給他點顏色看看。”
為此,鳳凰網做了一次調查,據鳳凰網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雖然網友對此事保持了理性的態度,但有超55%的網友認為“郭德綱暗諷亡者觸犯了道德底線,應該抵制。”并有約 54.96%的網友認為缺乏道德文化支撐的明星不應縱容。
面對來勢洶洶的批評,郭德綱未有正面回應,在刪除引發討論的微博后,發了一條含蓄的道歉微博。
據《半島晨報》消息,北京臺的員工表示,“抵制風波”是北京臺員工自發的集體請求臺領導,向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文藝工作委員會發表聲明與倡議的。北京臺一位女編導還怒斥郭德綱恩將仇報,她坦言:“幾年前,當郭德綱在相聲界走背運時,王臺長從中國相聲藝術人才培養大局出發,專門安排文藝部門支持郭德綱的相聲藝術。提供平臺,讓他主持節目并說相聲。可以說王曉東臺長,包括北京電視臺,是有恩于郭德綱的。但想不到,郭德綱會恩將仇報,這樣無情無義”。
中青報亦載文指出,王曉東去世后,郭德綱在微博上的表現充分暴露了其“德不配位”的問題。這里不僅有公德問題,也有“私德”問題,而“私德”絕非僅為私事,很多時候照樣關乎公共利益。
“ 作為公眾人物,聲名狼藉總是不大適宜的。而相聲作為演藝形式涉及審美,讓一名丑聞層出的人來塑造‘美’或參與美的塑造,總是讓人覺得相當別扭。比如蔡京、汪精衛的詩和字寫得好,有人會花大價錢買來珍藏,但誰也不敢把它們掛在家里顯眼處,更不要說中堂位置。有關方面呼吁‘聯合抵制’,情同此理,合情合理。”事件之初,批評撲面而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針對此次郭德綱事件,輿論導向開始變化。在新浪娛樂針對北京電視臺抵制郭德綱事件在網民中作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加調查的2萬5千多名網友中有53.6%的網民“反對北京電視臺,不應該動用官方機構打壓郭德綱個人”;有24.2%的網友認為郭德綱有錯在先,北京臺此舉可以理解;而22.2%網友則表示“說不清,但是反對把私怨變公仇”。
此外,對這件事,一些媒體人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主持人趙普發表題為“恩怨情感不應替代法度衡量”的文章,他表示,“郭是繼續紅,還是就此消失,唯一能夠給出答案的是觀眾,是他的‘衣食父母’”。邱啟明則坦言,“郭德綱心胸太市井,抵制過分”。 網絡大V“五岳散人”同樣認為抵制郭德綱有點兒過,他說“從北京臺的朋友處了解到,已故王臺長確實是個好人,郭德綱那事兒辦得不敞亮、夠陰毒。但私人恩怨動用官方系統抵制、倡議,幾百家廣電臺對付一個人,說好聽點是抬舉他,說不好聽是以勢壓人。”
影評人郎前程則把話說得更透徹,“用公器跟個民間藝人較勁太不入流”,“北京臺呼吁封殺郭德綱令人不齒,《星夜故事秀》那會兒雙方眉來眼去,跟一‘壞人’合作那么久,自己能是什么好鳥?郭德綱是個讓人糾結的人物,業務好作品多幾乎憑一己之力重新捧熱了相聲,但小人得志、睚眥必報說的也是他,其實這才是人性,人都好壞兼有,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你無權封殺他。”
與郎前程觀點相近的人民網發表評論文章稱,電視臺是公共資源,是為觀眾服務的,不應該用于小范圍的恩怨。當然,要“封殺”郭德綱,也可以說是為了觀眾不受郭的壞影響,是維護公共利益。但是,各家電視臺對郭的道德判斷,對其行為的影響的判斷可能有差別,上或不上郭的節目均屬正常。不上郭的節目,不是為了“封殺”,而是覺得郭不適合本臺受眾。有的電視臺可能考慮兄弟臺關系,近期可能不上郭的節目。不能把欣賞行為和道德捆綁在一起,或者說你自己要捆綁,但人家可以不捆綁。強行要求輿論一律,只能拖累道德而不是彰顯道德。即使是想提升這部分觀眾的道德敏感度,也要走道德的途徑而不是權力的途徑。所謂道德的途徑,就是比郭更道德,更寬容。公眾自會有判斷。
面對北京電視臺對郭德綱的抵制、封殺行為,紅網則從以前郭德綱代言虛假廣告,明星因“口誤”或品德不高遭封殺的角度進行分析。紅網指出,如果說“封殺”,郭德綱其實早就應該被“封殺”,因為郭德綱曾代言虛假廣告。明星代言了虛假廣告遭封殺,在國外可謂數不勝數。至于明星因“口誤”或品德不高遭封殺,倒是少之又少。其原因,就看其所作所為到底有沒有危害到我們大眾,諸如身體、心理健康等等。個人之間的恩怨,或個人和某單位之間的恩怨,并不應該成為全體將其封殺的理由。
批評郭德綱的“無德”言論,譴責郭德綱的“無德”言論,都無可爭辯。只是,北京臺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換而言之,你們之間的恩怨你們自己去解決好了,你要想封殺郭德綱就封殺好了,不能由于郭德綱有針對性的“幸災樂禍”的言論從而綁架上所有人,這種行為就未免“仗勢欺人”,未免過于牽強和擴大化了。
在此次事件出來之初,《中國民航報》就發表文章稱“大丈夫能屈能伸,能痛快罵人也能腆著臉道歉才是郭德綱。萬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嘛!郭德綱,道歉。”后來,郭德綱道歉。
日后面對洶涌的批評浪潮,《華西都市報》評論稱,再抵制下去,“‘倒郭’專業戶,反成為德云社御用的廣告外宣機構了”。《信息時報》發文則表示,“無論北京電視臺,還是中廣協,顯得比郭德綱還要記仇,這樣的做法有欠思量”。
《武漢晚報》則稱,若北京電視臺臺長家人覺得郭德綱做了過分的事情,理應走法律渠道維護名譽,“在一個文明的法治社會,我們不應歡迎‘以暴制暴’,而要歡迎依靠法律辦事、相信法律、信仰法律”。而《西安晚報》則呼吁,“作為媒體,不妨把‘抵制不抵制’的權利交給觀眾,留一點風度給自己”。
《齊魯晚報》甚至給郭德綱提醒,其發表文章稱,英雄還是痞子,大眾都看得清清楚楚,也有自己的判斷,郭德綱刪掉那條微博,或許是迫于公眾的壓力,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不合時宜。喜愛郭德綱相聲的人說他小肚雞腸,在我看來是一種道德缺失。中廣協的抵制聲明,希望能給郭德綱提個醒,沒有高尚的品格,你的藝術之路一定走不遠!
郭德綱因為自己的一首打油詩,引起滔天巨浪,不禁讓人深思。有人堅決支持“封殺”,有人呼吁要理性對待。也許《文匯報》說得最明白。“對郭德綱的有失‘私德’之舉,明辨是非、討還公道的途徑和方法其實有很多。”
“但是,‘捆綁’業界同行集體抵制的做法還是值得商榷。一來抵制未必有用,比如目前播出郭德綱節目的電視臺就態度曖昧,表示不方便評論;二來郭德綱的演出涉及的是公眾的觀賞權利,只要郭德綱的行為沒有損害到公眾的利益,也構不成公德的缺失,那么,就應該慎言‘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