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虹 (浙江省平陽縣山門鎮文化服務中心 325400)
平陽單檔布袋戲歷史悠久,它又稱“掌上戲”,為中國木偶的“活化石”,是一項十分古老的傳統戲劇,是浙南民間戲壇的一朵奇葩,極具有歷史和傳統戲劇研究價值,據考證,從宋朝開始,布袋木偶戲已經生存了上千年,它以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在國內外藝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宋朝時就流傳于平陽北港。平陽單檔布袋戲不但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還蘊含著深厚的民族藝術精髓,它于2008年6月被我國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項目名錄。那么,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當采用哪些有效途徑在學校中推廣平陽單檔布袋戲呢?本文主要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和探索。
布袋戲是木偶戲的一種,其布袋木偶無下身,演員將布袋木偶套進手掌,用食指、拇指、中指分別伸進木偶頸端和左右手衣袖內操作表演,雙手操作木偶的同時,藝人的雙腳踏踩板敲打大鑼、小鑼等樂器,以作伴奏,有時還騰出一只手敲鼓、梆等。單檔布袋戲唱、念、打,生、旦、凈、末、丑、等角色全由一個人獨攬。表演的主要特征是:一米見方,小巧玲瓏,雕梁畫棟的小舞臺裝搭上一只戲籠箱背上,藝人坐在鏤空小舞臺屏風后面操作,周圍蒙布,只留一個舞臺口作布袋戲表演,演出方便,戲籠道具一擔挑,偏僻山區,海島上均能演出。平陽單檔布袋戲的表現形式特色鮮明,在我國同類藝術中極為罕見,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推廣價值和保護價值。
為了加大保護和傳承平陽單檔布袋戲的力度,平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多次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布袋戲會演,積極搶救和整理對布袋戲這一面臨瀕危狀況的民間戲曲藝術,目前,相關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為了有效解決平陽單檔布袋戲面臨的瀕危困境,我們應當將其有效引進學校課堂,通過學校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認識并了解平陽單檔布袋戲,實現動態傳承,使平陽單檔布袋戲得到持久而廣泛的推廣,從而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和傳承。
學校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基地之一,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在學校中推廣我國傳統文化,有利于更好地整合、研究、挖掘、普查傳統文化資源,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文化創新。其次,學校是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人力基礎。因此,將布袋戲引人學校,不僅可以起到愛國主義教育、愛家鄉教育的作用,而且還將讓更多的人去熟悉布袋戲,了解布袋戲,共同保護這一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有效解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傳承鏈瀕臨斷裂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社會風俗、禮儀、節慶五個種類。其中,平陽單檔布袋戲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在其發展期間,隨著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和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平陽民間藝術家在其原本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它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多樣性,體現了人類的創造力。平陽單檔布袋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尊重并重視,保護和挽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市場沖擊,越來越走向失傳、甚至滅亡的境地。同時,由于相關部門沒有充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導致大部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平陽木偶、頭發吊燈、舞龍、剪紙、畫蛋、溫州鼓等項目缺乏普遍認知。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通過網絡、媒體、學校等多種渠道,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加深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目前,平陽單檔布袋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中的推廣仍存在很多問題。單檔布袋戲是吸取民間提線木偶戲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合民間曲藝說唱、講書,民間文學、方言諺語等,形成了融戲劇、曲藝、民間文學等多種藝術形態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戲曲表演藝術。由于單檔布袋戲是用閩南方言,而且幾乎都以口白對話為主,故有“七分白,三分唱”的說法,這種特色與其他中國傳統戲曲有相當大不同,大多是以口耳相傳(優秀傳統劇目都沒有及時記錄),或請說戲先生給演員講述故事內容,再由演員上場發揮,但是因為木制戲偶表情并無變化,通過木偶肢體動作來表達劇中人物情感就格外重要,限制了學生的參與規模,提高了學生學習難度,在學校的推廣還受到經費不足制約,限制了布袋戲在學校的廣泛開展。
在傳統文化的現有基礎上,傳承并創新平陽單檔布袋戲這一傳統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優勢所在。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學校引領文化的功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將更多的現代科技理念和人文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并了解平陽單檔布袋戲,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這是國家文化遺產和傳統原生態實現創新的必要途徑。
目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現代社會風俗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比之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平陽單檔布袋戲的劇本創作上,我們應當根據現實需要,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將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融入到單檔布袋戲中去。同時,我們應當改進其原有表演形式,使平陽單檔布袋戲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完成原生態文化的“再造”過程,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生態。
風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象征和標識。教師在課堂中引進平陽單檔布袋戲時,不僅應當突出表現布袋戲風格,還應當布袋戲的劇本改為學生劇以及適合各種人士、團體劇本,能夠滿足社會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在制定經濟文化發展綱要中適當增加這方面的投入,使單檔布袋戲這項傳統藝術的瑰寶綻放出勃勃生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文化日益交融,保護和傳揚我國傳統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平陽單檔布袋戲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將其引進學校課堂中,在學校中實現轉化和再造,形成一種符合時代特征和發展規律的文化形式,有效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蓋海萍,靖橋,史博強. 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淺析井陘拉花在高校的推廣[J].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
[2]馬信.回族文化傳承:經堂教育與學校教育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3]劉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湖南木偶造型藝術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