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煉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文化館 336000)
20世紀90年代末,數字化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因而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數字化技術主要依托當代網絡信息技術實現其自身強大的記憶和存儲功能。實踐證明,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在文化遺產保護發事業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但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剛剛起步,各項體制和規范還不夠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使得其保護工作難度很大。因此,有必要總結我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開發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做進一步研究,為我國相關保護工作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非物質文化傳統的保護方法主要是依靠傳承人口手相傳,數字化保護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新的保護方法,是對傳統保護方法的補充。數字化保護起到的輔助功能是其他保護方式無法比擬的,其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數字化保護內容全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作品,也包括舞蹈、雜技等技藝,當然也包含民俗、醫藥等領域。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中能根據不同文化特點和形態,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進而保證了保護對象內容的完善和全面。
2.數字化保護及時有效。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部分遺產在滅亡的邊緣徘徊。同時時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喪失興趣,也導致很多文化遺產后繼無人。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勢在必行。運用數字化保護手段,可以在短時間內及時的將其記錄起來,能夠為保護工作爭取更多時間,有效減少了文化遺產的流失。
3.數字化保護易于傳播。國家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保護主要目的是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加強各地間的交流。將數字化技術充分應用到非物質文化保護和開發中,是對傳統傳播方式的輔助和補充。拓寬文化傳播的渠道,使得受眾范圍不斷擴大。大眾可以借助網絡實時了解相關信息,從側面也達到了保護工作的宣傳作用。
我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在資源采集和網站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數字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數據庫資料完善和建設、媒體出版物版權的開發和保護等工作亟待提升,因此說數字化保護尚處在初級階段。
1.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不夠完善。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相關部門實施保護工作的目的不僅是單純為了保護而保護,其深層的意義在于為推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長期良性發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只是在理論層面加以討論和研究,數據資料庫里的資源不夠全面,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學術研究。
2.缺乏上一級管理部門的指導。我國目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主要由數據庫管理中心負責,各項責任非常集中,缺乏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和組織管理,因此嚴重制約了資源采集、資源存儲以及相關應用。
3.保護工作缺乏資金支持。相關保護和研究機構因缺乏資金支持,嚴重影響了數字化軟件、多媒體資料的開發水平,相關研究機構的數字化技術和服務功能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4.基層工作人員技能偏低。由于基層工作人員技能普遍低下,導致數字化資源采集工作的質量和數據信息的準確性很難得到保證
為切實推進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的進程,更好的促進我國文化領域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應結合實際反映出來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1.建立完善的非物資文化遺產數據庫。保護工作不應只是喊口號,理論的意義不可能代替實踐的發展,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為數據庫更新內容,每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配備相關文字、圖片、文本、動畫、視頻、音頻等原始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具有特殊性,單純的數字化資料收集和存儲不能體現其文化特性。因此筆者建議,要想充分將其完整的呈現出來,在數字化保護的基礎上,將多種新技術手段應用其中。
2.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職能部門建設。由于缺乏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和組織管理,導致各項責任不能落實到每個人,因此有必要成立省市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機構,將具體收集、存儲和檢索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甚至是每個基層工作人員。進而保證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開發工作正常有序開展。
3.增加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提升機構的軟實力,保證軟件開發、多媒體資料開發、以及影像制作等方面的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和實施,提升相關研究機構和部門數字化技術,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4.提升基層工作人員技能。定期組織培訓課程,不斷提升基層工作人員數字化技術和資源采集技能,進而提高數字化資源采集工作的質量,保證相關數據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同時,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相關保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尤其是民間游戲、技藝、民俗和少數民族音樂等,使每個普通民眾了解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另外,數字化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科學技術上的支持,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但在數字化技術應用上,筆者認為仍有四點問題值得認真研究和思考。
一是數字化技術應用要與文化生態向平衡。數字化應用過程中,不應以損害文化傳播、文化多樣性為代價,應尊重文化生態,并與之相適應。
二是數字化技術應用要與多學科交融。以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視野,逐漸打破學科限制,在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和開發中融合多種學科知識。
三是數字化技術應用要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數字化技術只是手段,服務內容才是核心,因此,要不斷豐富數字文化的內容,并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國綜合國力文學軟實力的充分體現。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開發,能起到良好的保護效果,在充分肯定數字化技術優勢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很多問題。正視這些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才能不斷提升數字化技術在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起到的功能和作用。這不僅需要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也需要相關科研機構的配合,更需要每個傳承人和普通大眾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彭冬梅,潘魯生,孫守遷.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美術研究,2010.
[2]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
[3]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4]彭冬梅.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J].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