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香 (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 450044 )
由姚遠執導,王茜華、羅剛等主演的電視劇《小麥進城》以上世紀70年代知青上山下鄉為時代背景,向人們講述了小西溝姑娘王小麥和北京知青林木的曲折愛情故事,導演通過細膩的手法為觀眾呈現了一段深刻難忘的歲月。在小西溝插隊的北京知青林木與本地姑娘王小麥喜結良緣,并且有了一位可愛的女兒,家庭生活平靜與幸福。恢復高考后,林木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回到了北京。為了能夠一家團圓,小麥帶著女兒克服重重困難來到北京。然而卻遭受了婆婆的不認,小姑子、小叔子的鄙視甚至欺辱,丈夫的“出軌”。面對重重困難,小麥沒有氣餒,憑著自己的真誠善良、樂觀、寬容、堅強和智慧,幫家人解決了一樁樁棘手的事情:給公公治療腿、收拾樓上的“胖大嬸”、幫林叢從騙子“親家”那兒要回禮錢、幫小溪成家等,最后贏得了家人的尊重。與此同時,還擁有了自己的事業,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該劇跨度長達30年,從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一直寫到當下。其間中國歷經的種種重大變革,都通過王小麥這個善良樸實的農村女子的遭遇,重現于熒屏。影片通過一次次的時代變換,向觀眾展現了一個農村女人的奮斗歷史,雖然生活屢經波折與辛酸,但從不向困難低頭。她勤勞善良、樸實賢惠、寬容堅韌,向往美好生活,執著追求純真的愛情等,展現出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
小麥的人性美首先表現在她的憨厚樸實及對愛情的堅定執著。小麥性格開朗、直率,說話做事大聲大氣,大手大腳,從不嬌柔扭捏,自然奔放,不虛假做作。劇中不少情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林木決定一定要帶著她和女兒回京時,走在返京的鄉間小路上,她難以抑制內心的興奮,一路唱著陜北民歌,表達她的喜悅之情,質樸的臉上憨態可掬。一次婆婆罵她“傻大姐”,她卻說“你知道我小名啊,在小西溝大娘大嬸都叫我傻大姐。”林木問其愛笑原因的時候,她說“我一笑就沒煩惱了,餓,難受,我就想好吃的 ,一想到好吃的我就不餓了”等等,導演通過這些情節的巧妙安排,展現了小麥的憨厚與質樸。她和林木在小西村的愛情生活原本平靜而溫馨,然而這種幸福卻隨著婆婆的突然出現而被打破。婆婆楊文采心高氣傲、愛面子,她本指望考上大學的兒子林木能使全家揚眉吐氣,所以從內心看不起她這個農村媳婦,逼她與林木離婚,小麥的婚姻面臨巨大的考驗。當眾人對她和林木的愛情發出質疑時,她卻很沉著,堅信自己的愛情能經受磨難的考驗。雖然家人和婆婆的極力反對,她最終還是決定隨返城的丈夫林木到北京。當到火車站,被婆婆施計甩掉,沒有搭上返京的火車時,她也沒有因此而怨恨林木,相反,在家人的埋怨面前,還處處為林木著想,為他找各種開脫的理由。劇中有幾個場景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她收到婆婆寄來的離婚協議書時,全家人都氣憤不平,父母也堅持讓她離婚,她卻很沉著鎮靜,堅定地認為信不是林木所寫。母親認為她是一根筋,結果她毅然帶著丫丫來到了北京,找到林木并對他說:“你在哪,哪兒就是我和丫丫的家。”到北京后,小麥的生活更是充滿了艱辛,好又不容易在陽臺找到安身之所,但仍不被林家人所接納。婆婆對她尖酸刻薄,百般挑剔、嘲笑奚落,不讓她拋頭露面,只準呆在陽臺,連廁所都不準她用,吃別人吃剩下的飯,以至于被餓暈送進了醫院。面對困難,她沒有低頭,而是從容地應對發生的一切。正如他和好友蔣東升的對話中所言,“只要林木對我好,其他人對我怎么樣,我不在乎”。然而后來,她最信賴的丈夫也在感情上屢屢“出軌”,先后與黃鸝和馬紅梅產生感情的糾葛,面對丈夫感情的“背叛”她和大多數女子一樣痛苦而流淚過,但小麥沒有大吵大鬧,也沒有去祈求丈夫的憐憫,而是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化他,她的豁達從容、不卑不亢、質樸的真情最終使彷徨而又迷茫的丈夫找回了生活的方向,又回到了她的身邊,全家團聚,過上幸福的生活。
其次小麥的人性美表現在她的勤勞善良。她性情柔順、手頭利落,對家人熱情寬容,無論生活怎樣對待她,都沒有改變她淳樸善良的本性。為了趕走她,婆婆、小姑子及小叔子使盡了各種花招,都把她看作“敵人”。稱呼她為“那個娘們兒”“鄉下女人”“泥腿子”“那個誰”“土包子”“二百五”“哎”等。婆婆處處以知識分子家庭自居,對小麥趾高氣昂,不僅讓她做所有的家務,且百般挑剔,把她的孝順、樸實看作是別有用心,被林家嘲笑、譏諷、奚落,挨餓更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為了趕走她,婆婆甚至采用一些非常手段折磨她,甚至不給她飯吃,以至于她被餓暈送進了醫院。在此情況下,她還一再囑咐林木不要因為此事而和婆婆爭吵,她告訴丈夫,這她已經很知足了。“剛來的時候不還說我是精神病,現在已經是正常人了,剛來的時候施舍著給我們吃,這時都能上桌了,我知足了……說實話,你家日子也不好過,這憑空添兩張嘴,擱誰誰都急。”由于睡覺時打呼嚕,被小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嘴里塞臭襪子,她還以為自己得了夢游癥,當知道實情后,沒有氣憤埋怨,反而卻說:“挺好,早知到塞襪子能治打呼嚕,我自己就塞了”。 小姑子也故意刁難她,處處與她為敵,如:說她腳臭,讓她洗腳,動作輕也不是,重也不是,罵她是“孤魂野鬼”。擺地攤被婆婆認為是丟人現眼的事情,罵她是二流子、盲流。因為做生意向公公借錢,婆婆得知后大鬧一通,且被趕出了家。總之,她在林家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可是她沒有抱怨過,有的只是勤勞奮發、忍辱負重……她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冷淡和隔膜,而是以自己的善言善行去感化別人的心。憑借自己的樂觀,堅強不怕輸和智慧,幫家人解決了一樁樁棘手的事情,婆婆那么兇暴,做了許多可恨可惡的事情,但小麥不但不記恨在心,反而默默地不辭勞苦地為婆婆做事情,這一切讓觀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著說不出的感動與敬佩。
作為一個成功的女性形象,小麥身上還有熠熠閃光的理想美。她熱烈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雖然幾經波折,但她所表現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對幸福愛情的執著震撼人心。小麥是個堅定執著的人,她的心里有一股韌勁,那就是絕不向困難低頭。她靠自己的勞動來生活,胸懷坦蕩,不卑不亢,在艱難困苦的環境里還保持樂觀,不被生活的磨難所壓倒,相反卻越來越堅強。在北京安定下來后,她從擺攤賣褲衩到自己開始創建服裝工廠,其間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但她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越來越堅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決不后退”。她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賺來的錢,租了房子,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很好地詮釋中國傳統女性的品德。《小麥進城》的結局是完美的,丈夫、婆婆、小姑子等都被小麥的真情所感化,成為相親相敬的一家人。該劇無疑是在新的形勢下對人性美的發掘與歌頌,盡管小麥外表質樸無華,但其所具有的人性美比外在美更深邃、雋永、更有生命力,從道德層面詮釋了東方女性的崇高人格。她的忠厚善良是對人性美的禮贊,堅強剛毅是對坎坷命運的反抗,豁達寬容是對美好前途的殷切期盼。從她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對人生真、善、美,真摯的友情、愛情的追求,我們看到她的樂觀、豁達、寬容與頑強,劇中小麥的形象已成為一個符號,不但代表自己,也代表整個同齡的女性,代表著那些和她一樣從故鄉闖進城市的人群,中途的插曲,變成了一個時代變遷的縮略。反映了她們怎樣在毫無歸屬感的陌生城市,一步步找到自己的故事。從表現形式上看,盡管《小麥進城》并不屬于當下流行的家庭倫理劇,但正是那種質樸無華,富于時代特征的故事情節引起觀眾,尤其是曾經有過相同經歷的觀眾的強烈共鳴。《小麥進城》忠實地還原了那個時代,以及在那個時代中,普通如小麥的一般的中國人,是如何堅韌不拔,最終獲得幸福生活的過程,她們不悲不喜的人生態度,尤其令人感動。她堅強剛毅,勇往直前,不卑不亢,真誠待人,努力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
[3]何西來.道德中介論[J].文學評論,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