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琬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310053)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1
在中國古代,農業是立國之本,而勞動生產就是農業的核心。《管子·乘馬》中說到“正月,令農始作,服於公田農耕,及雪釋,耕始焉。”《詩經·噫嘻》中描繪了大規模耕作的情形:“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詩經》中最長的一首《國風·豳風·七月》更是按季節的先后,逐年逐月地展示了西周早期社會一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從春天整理農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去田頭送飯,到七八月里打棗收葫蘆,十月收下稻谷,釀制春酒來祝壽,寫全了遠古時代的勞動場景。從歲首到年終,中國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創造著中華民族的財富。
在百家爭鳴的思想界,勞動這一話題也經常被提及,《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孟子雖然提出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斷,但其本質是講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社會分工問題,并不是否認勞動本身。莊子書中肯定躬耕勞動,其中《馬蹄篇》說:“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織布而后穿衣,耕種而后吃飯,說明了勞動是人類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晉代作家陶淵明的《勸農》詩寫道:“悠悠上古,厥初生人。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智巧既萌,資待靡因。誰其贍之?實賴哲人。哲人伊何?時維后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氣節易過,和澤難久。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首詩闡述總結了原始的農本思想,提出要使所有人都得到贍養,必須依靠那些掌握農耕技術的哲人。也提倡勤勞致富、艱苦奮斗,只要勤勞,就可以豐衣足食。唐太宗李世民也以“朕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朕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的話語來教育皇子,肯定了勞動的重要。2
中國作為詩歌的國度,在詩歌的長河中,也產生了大量描寫勞動的詩歌。這些詩歌有的生動描寫勞動之場景,有的抒發感慨勞作之不易,有辛勤揮曬汗水的美麗畫面,也有豐收后享受幸福的喜悅。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很多關于勞動的詩歌。其中《十畝之間》描寫采桑人輕松愉快的勞動場景,“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寫勞動結束后姑娘們呼伴喚友相偕回家時的情景。包含了緊張的勞動結束后輕松而舒緩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對一天的勞動成果滿意而愉快的感嘆;《周南·芣苢》則是人們采摘車前子草的樂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通過重復的詠唱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感受在勞作中的歡快心情。“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檀》唱出了伐檀者的心聲。詩里描繪的勞動雖然辛勞,卻有一種極具生活情味的愉悅。《詩經》本身也可以說就是勞動的創造,人們在生活中積累很多的勞動經驗,才產生了這些偉大的篇章。
漢代的樂府詩里也處處可見勞動的美好。《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劉蘭芝精于紡織,工于剪裁,勤勞善良,體現了古代勞動婦女的特點和品德。在漢代乃至整個古代社會,男子因貧富的不同,在勞動分工上有或耕或讀之別,女子則無論貴賤,都理當“專心紡織,不好戲笑”。3勞動不僅是婦女的生產活動,也是所有古代婦女道德的重要內容。從焦家境況看,劉蘭芝“夜夜勤作息”決非為生計所迫,卻獨守閨戶終日機桿,亦足以見其“行無偏斜”。劉蘭芝待字閨中時,便“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莖模,十六誦詩書”,一旦出閣作嫁,雖是官吏的妻子,卻“雞鳴人雞織,夜夜不得息”,“晝夜勤作息,伶愕縈苦辛”,在勞動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婦女的傳統美好品德。婦女的織造也和農耕同樣重要,“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饑;一婦不織,天下受其寒”。4
樂府詩中另一位美麗而堅貞的女子秦羅敷也是同樣用勞動捍衛著自己的尊嚴,“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雖然不能因羅敷采桑就斷定她一定是窮困的勞動婦女。她既是一個貴婦人,又是一個采桑女。雖然秦羅敷的夫君是一位“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的官員,但她卻以采桑為樂,勤勞而勇敢。
廣為傳唱的樂府詩舊題《采蓮曲》,內容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和采蓮女孩子勞動生活情態,也體現了一種勞動中的美好。
晉代詩人陶淵明“躬耕自資”,他的田園詩生動描述勞動的場景,有著“開荒南野際”的辛勤,也有著“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的喜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是一幅恬淡美麗,有汗水和欣慰的畫面。他還對勞動的意義提出了新的見解,他的《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一詩中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卻不營,而以求自安。”透過收稻之敘說,發舒躬耕之情懷。他認識到農業生產乃是衣食之源,士人盡管應以道為終極關懷,但是對于農業生產仍然義不容辭。尤其處在一個自己所無法改變的亂世,只有棄官歸田躬耕自資,才能保全人格獨立自由。
在詩歌藝術達到頂峰的唐代,出現了許多描寫勞動場景的詩歌。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觀刈麥》中這樣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描寫了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生動展現了一家農人辛苦勞作的畫面。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而勤勞的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農活。李紳可謂把勞動者的勤苦寫到了極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他的《憫農二首》家喻戶曉。大詩人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和勞作場景,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其中秋浦歌寫“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生動描繪出秋浦夜晚冶煉的勞動場面。黑夜冶煉,火照天地,紅星迸濺,紫煙騰空,場面壯觀。冶煉工人邊勞動邊唱歌,使得寒川都變得火熱。
宋代的農業理想和美好情景被更多反映在詩詞中,“歌元豐,十日五日一雨風。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云皆種黍。”王安石的《后元豐行》,詩中描繪了農村富足、祥和的圖景以及人民慶祝豐收的喜悅。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如此描述農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寫出了農民收獲的歡樂和勞動的愉快。另一首同題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又把那種男耘田,女織麻,孩童也學種瓜等饒有意趣的農家生產小景描繪得生意盎然。翁卷的《鄉村四月》用白描的手法,為我們徐徐拉開一幅風景優美、勞作繁忙的農村畫卷。“綠遍山野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明清兩代的開國統治者多重視農耕,這一題材也屢見于詩文,明代作家高啟的新題樂府詩描繪出一幅幅農村勞動生活的圖景,如《牧牛詞》中“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和《養蠶詞》中“三眠蠶起食葉多,陌頭桑樹空枝柯。新婦守箔女執筐,頭發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滿簇如云繭成早。”的描寫,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農家氣息。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更是親自寫了許多涉及農業勞動的詩章,反映了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史,都是由勞動創造,流傳千年的文學經典,見證了中華民族以勞動創造幸福的歷程,也將熱愛勞動這一民族的傳統美德代代傳承。
注釋:
1.習近平.《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發言》.
2.[唐]吳兢.《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3.[漢]班昭.《女戒》.
4.[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