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歡 丁 晨 (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400716)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服裝的基本實用功能早已不能滿足人們自我表達的心理需求,在原有結構服裝上進行鑲嵌、拼接、抽絲、分割、解構等美化裝飾,給服裝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裝飾技法多以應用裝飾手法及其表現形式呈現,而對于結構性裝飾手法涉獵較少,鮮有在理論上分析歸納這些手法的運用、起源和規(guī)律,因此有必要對服裝設計中結構性裝飾進行歸納研究。
“裝飾”最初指藝術性的打扮和修飾;結構線是由服裝的造型和功能所決定的,服裝各部位由于造型需要,各層各部之間的縫合線的總稱為結構線。這些縫合線使平面狀態(tài)的各部位各材料變成立體的服裝。
自中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對女性服裝的輪廓有了更多的要求,為了更好的表現女性的身體曲線,于是剪掉衣服腰部前后左右多余的面料。服裝結構線開始進入了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時期。
人類的整個身體形狀,并不是簡單的直筒主體,而是一個復雜微妙的立體。通常我們將平面二維衣片通過結構設計和省道轉換,從各個方向改變塊面的形狀和大小,制成美麗的三維立體造型;可見省道線在服裝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各部位大小程度不同,所設計的省量大小、長短也各有不同;省道設計根據需要從人體各個方向進行,其線形狀態(tài)包括直線、曲線形或弧線形,有單個集中的,也有多方位分散的。
服裝設計中的分割線是最常見的造型形式,通過整個衣片,符合人體曲線,滿足人體自由活動,增加活動量等功能的需要。例如,突出胸部、腰臀差量和臀部等,將肩省、胸省和腰省融入公主線中,形成完美S造型。裝飾性分割線不是為了滿足服裝立體造型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視覺審美的需要,通過分割線的指向、線形變化及錯視現象與形式美法則的綜合運用,形成均衡、有節(jié)奏的局部造型,從而引起服裝設計視覺藝術效果的改變。
結構線變化可使款式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從而起到裝飾美的作用。使結構線滿足人體的審美標準,我們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深入理解的巧妙運用等視覺錯覺及其結構,并在款式、色彩、面料整體形態(tài)變化的空間擴展探索。
在現代服裝設計過程中,裝飾線與結構線已經不再是相互獨立的線條而單獨處理,結構線同樣也具有裝飾線的功能。既然服裝設計形式美法則認為“線”是美學、情感表達意義的一種象征,同為線的結構線也可以和裝飾線一樣具有裝飾作用,結構線和裝飾線相契合并存在相互影響。無論是在高級的時裝定制還是在普通成衣中,現代設計師都把裝飾和結構設計運用的淋漓盡致。結構裝飾不僅使服裝的造型設計得到提升,還成為了人們是否購買服裝的重要因素。
通過全面系統的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日常的設計經驗,分析結果表明:裝飾結構線與傳統結構線功能相同,都是從結構人體合體度出發(fā),將平鋪衣片轉變?yōu)槿S的立體服裝,以便更好地貼服人體曲線。而不同處在于:裝飾變化結構線的處理方法,比傳統結構工藝簡單化,且節(jié)省面料,乃至用立體的裝飾手法突出結構線。
首先,結構線變化利用結構線的靈活多變,連接兩個不同的省道,實現結構線的自由轉移;或將豎直方向的結構線進行旋轉。打破了腰側省縫,使用非常規(guī)得結構變化線。斜向的結構線不僅滿足人體的曲面特征,女性的曲線美在視覺上也得以體現,同時將兩種不同省道自然融合成為裝飾線的一部分。
其次,在處理結構線時,結構線的立體化的將多余的量進行折疊、抽褶等,實現立體效果,從而突出和強調結構線。
結合樣衣的制作過程可見,因為無既成的規(guī)律可循,同時對非常規(guī)結構線設計經驗不足,成衣效果與預期有一定差距,成衣樣品很少,無法全面對各種形式結構線的成衣進行對比。在創(chuàng)意實作操作過程中做了相關創(chuàng)新性的嘗試,獲得了許多在傳統設計中無法得到的體會和實踐制作能力的鍛煉。
結構線中的斜向省道,省道的長短大小會影響服裝的水平圍度和衣長;斜向結構線,對成衣的腰圍線影響很大; 腰圍尺寸越是近垂直相同時,省量越小,腰圍線越接近水平。反之亦然,省量隨著腰圍線與水平線的夾角增大也越大。這表示在非常規(guī)結構線設計中,考慮現代審美情趣的同時,也要注意服裝造型和加工工藝在結構線變化后的制作難度。
當代各種不同背景的文化素材融會貫通,以民族人文內涵增多及服裝中多民族的特色相互融合取代極度表面化的民族特征的裝飾,才能使設計最終實現其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服裝結構裝飾手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表現手法和裝飾途徑多彩紛呈,結構線的精妙處理、裝飾材料的創(chuàng)新、工藝手工的細致考究等已成為流行時尚設計的風向標。
在現代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只要能夠把握人體曲面造型及各部位之間的關系,加之適宜的手法,在不過分考慮服裝穿著舒適性和功能性的情況下,就能夠較好的在服裝造型中實現裝飾線和結構線進行統一;服裝結構線是基礎結構的點綴,考慮結構應用的同時進行裝飾具有很大的發(fā)展前景。多元的裝飾工藝手法,以及結構性裝飾手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頗受社會客觀因素和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是多元化的組合設計。
參考文獻:
[1] (日)中屋典子.三吉滿智子.服裝造型學·技術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9.
[2] 中澤愈.人體與服裝[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3] 劉瑞璞,劉維和.女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技巧[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4] 夏燕清,服裝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