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郭琪美 (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 333403)
鋦瓷是中國非物質文化的組成部分。這門技藝主要是用一根細竹竿兩端拴緊細線做成鋦弓后把皮筋纏繞在金剛石鉆桿上,左右拉動鋦弓使鉆桿旋轉,利用鉆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縫兩側鉆出小孔,然后把金屬鋦釘輕輕打進孔后固定住破裂的瓷器。鋦瓷行當歷史悠久,自古便有“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江西佬鋦碗——自顧自”(自顧自是鉆頭鋦瓷碗的聲音)等民間俗語,通過它能折射出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在建國初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鋦瓷手藝受工業化的沖擊開始走向沒落。到了當代鋦瓷技藝更是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開始走向消亡,鋦碗擔甚至成為了博物館中的藏品陳列。但是這項見證過中國瓷文化興盛的傳統手藝從人文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文化生態學以及對于現代藝術設計觀念影響等角度所展現出來的現代價值,都顯露出它在當代社會中存續以及再生的潛在能力。本文僅從鋦瓷技藝對當代陶藝創作的角度談談個人的淺見。
斷臂維納斯是殘缺美的典范,據說任何一種關于續臂的假設都沒有可能超越這種不完美帶來的“完美”。殘缺美是我們經常在藝術作品、工藝品上看到的審美形式,自然、技術、人為等是其產生的原因,而它本身又具有引人聯想的藝術特征。在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中,有很多因殘缺而獲得獨特審美的精美藝術品。如由于工藝上的偶發因素形成的哥窯青瓷釉面開如斷紋,如絲成網,是一種獨特的缺陷美;還有仿照銀杏樹的樹癭制作的宜興供春壺,隨意、原始、笨拙的造型與厚薄制造缺陷都為人為的、可取的殘缺美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而鋦器的美則源于它的璺和鋦釘所產生的缺陷,鋦器上隱約若現的裂紋和附著其上的各式各樣鋦釘往往會引發我們無限的遐想以及對飽含著歲月滄桑中的溫馨,這種美質樸、獨特而又感動。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內收藏的南宋“龍泉青瓷花口補釘碗”上的鋦補出自于明代工匠之手,是日本國寶級藝術品。這件珍品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后在室釘時代(1333~1568年)曾經因為出現破損,被特意送回當時的明朝政府進行精心鋦補后送還給日本。這件經過修補的青瓷碗由于其特殊的經歷,在日本更是受到重視,現在東京國立歷史博物館將其作為國寶秘藏,只有數次被單獨展出。
意境之美應該是瓷器鋦補后與鋦補材料完美結合之后所產生的一種帶有主觀性的精神境界。是對于原先器物的一種超越。它包涵著各種生理的、心理的、視覺的、不可視而可感的種種層次。它和情感有些相似,但又不同。它在鋦瓷藝人尚未動手之前無法把握,也不構成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具體感覺。只有在鋦補完成之后,在與金屬材料構成的點、線、結構的布白與處理中呈現出來之后,這種感覺才得以呈現。可以這么說,鋦瓷器物可以感覺的情感只有通過可視的形式美之后,意境才得以體現出來。鋦器在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把人帶入一種浮想聯翩的境界,無疑是具有意境美的藝術品。
鋦瓷這門傳統的民間手藝過去的興盛是我國古代陶瓷文化輝煌燦爛的映射,在近現代,它卻由于其傳統生存環境的破壞而走向消亡。但是,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手工造物觀念的認同以及中國瓷文化在現代文明生活中的延續,這門傳統技藝通過各種形式又重新出現在我們視野中,這在目前民間傳統技藝日漸式微的今天是彌足珍貴。鋦瓷技藝一方面保留著其修復瓷器的實用功能應用在古陶瓷修復領域,而另一方面則借助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以及對設計觀念的影響介入到現代陶藝創作中。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陶藝的形式和觀念較之前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藝術表現載體的材料成為了陶藝表述的主體語言。因此,對于陶瓷材料歷史和傳統背景的追循、材料表現力的言說、陶瓷巨大包容性的探究構成了我們陶藝創作的基礎。藝術家可以通過摒棄或者疏遠材料技術或工藝在作品的作用和意義,僅借陶瓷的概念來對人文環境生活進行思想上的獨立判斷,追尋人與社會的生存本體論。在這樣的語境下,陶瓷現成品加入到當代陶藝的創作體系當中,通過其與生俱來的工業痕跡以及時間和空間賦予它自身的身份;或借助與其他新媒介相結合等方式不斷地沖撞著前衛藝術的領域。陶瓷現成品材料觀念體現了陶瓷藝術形式和審美的拓展,對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藝術家使用陶瓷現成品作為媒介物時注入了多重性的解讀,使它們在當代陶藝作品中呈現出多樣化的表現。2011年,由挪威國立美術館承辦的:“Thing,Tang,Trush”(事物、特性與垃圾)現代陶藝展。展覽的主題為利用陶瓷現成品的解構和拼接,延伸它們原有觀念符號。其中以色列藝術家烏瓦爾把日常生活中的陶瓷殘破器物用鋦瓷技藝中的平鋦技法進行重構加工后作為藝術品展示出來,讓那些即將廢棄的破舊瓷器通過藝術家的感知賦予它們新的內涵。這種對破損的陶瓷進行升級再造,使它們獲得重生的藝術思想對鋦瓷技藝在陶藝創作中的介入提供了良好的指向。
鋦瓷技藝作為一種民間靜態文化的代表,其對破損器物的修復功能成為了它介入到陶藝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意識形態。著名陶藝家姚永康教授曾委托鋦瓷老藝人王振海先生用鋦瓷技藝為他的幾件殘破作品進行修復,老藝人根據作品應物象形,使用“敲花”“花釘”等鋦活不僅讓這幾件作品獲得新生,而且通過材料之間的對比與組合賦予了作品新的視覺美感,不管這樣的再創作是否主動,但卻讓陶藝創作與鋦瓷技藝有機地聯系起來。2013年,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舉辦的“鋦月人生”藝術展上,藝術家們更是將鋦瓷技藝賦予現代設計理念,把這項傳統技藝植入到生活陶藝的創新中,從實用功能中注入鋦瓷技藝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在喚起傳統文化技藝回憶的同時也帶來了創新的生活美學體驗。如陳高登先生的作品從日常生活中的拉鏈中獲得靈感,使用銀質材料通過敲花、包口等技法把拉鏈形態巧妙地裝飾在傳統青瓷冰裂紋釉陶瓷器物上,超逸含蓄的青瓷與金屬材料的巧妙組合從視覺上構成了和諧統一的設計之美,體現了作者知物、用物、愛人敬天的藝術哲學,同時也折射出傳統手工藝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包容與延伸。將傳統鋦瓷修補術用于現代器物修補,創造融合當代生活美學的作品,再現鋦瓷藝術之美,是現代陶藝創作的一個方向。
破碎的瓷器在鋦匠手里,有著讓瓷器起死回生的神奇作用,鋦瓷技藝不僅僅是一種民間絕活,還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目前國內外對傳統民藝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對它們文化內涵的發掘和保護性研究。鋦瓷技藝對于現代陶藝創作的介入通過強調其現代價值所在,以一種后現代的設計思想和升級再造的觀念對鋦瓷技藝進行創新發展探索,在強調凸顯我們民族的文化身份的同時,更強調我們所置身的地域文化與價值的國際性傳承,這對我國傳統民藝的延續都是很具有啟示性的。
參考文獻:
[1]柳宗悅;徐藝乙譯.民藝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馨.陶瓷修復技術之鋸釘補瓷技術的起源發展及其相關 [J].文博:2006(6).
[3]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