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430000)
城鎮化指的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農鄉綜合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現代化進程。它的核心是實現“以城帶鎮”的發展模式,其本質特征主要體現在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隨著城鎮化進程,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這是世界各國實現工業化的必然階段。
工業化和城鎮化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要途徑。根據經濟學家的研究顯示,城鎮化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將帶來替代出口10萬億元,能夠大幅度地促進消費。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實現城鎮化面臨著巨大挑戰,需要逐步地、分區域穩妥推進。衡量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城鎮化率。目前,湖北省城鎮化率達到53%,在中部城市中屬于領先。湖北省曾于2012年發布了全國首部城鎮化規劃方案,規劃中對于提高城鎮化率的各項指標有明確的要求,涉及方面例如城鄉建筑、服務配套、城鎮綠化等等。因此,有必要對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間綠化建設發展模式進行研究,探求與地區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綠地發展模式。
城鎮綠化率是衡量城鎮化率的一項指標,城鎮綠化主要為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綠化,而這就包括了公園綠地、庭園綠地、防護綠地、農地等等。城市公園綠地包括城市公園、居住區公園以及小游園。它是指地塊集中、對公眾開放而且具有游憩功能的綠地,同時發揮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作用。庭園綠地是指附屬于居住區、私人住宅或某棟建筑的綠地空間,通常為私人或半私人空間,能起到改善周邊環境的作用。
庭園綠地與公園綠地相結合,顯著地反映了這一類綠地的作用。本文主要把城市公園綠地以及庭園綠地作為討論和研究的對象,因為這些綠地空間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與民眾生活聯系密切。國際上也將人均公園綠地占有率作為評價城市綠地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國內也有相類似的觀點。
目前,國內公共空間景觀普遍強調觀賞、美化的功能,景觀參與性較弱。此外,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局限,中國人普遍性格含蓄,習慣呆在自己的空間圈子里,注重私密性,不想被外界打擾,這也成為影響景觀設計形成的原因。我國城市公園歷經了一定發展后,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在不斷完善,從以前強調美化和觀賞效果的層面,發展到開始重視和考慮人和環境的關系,從景觀缺乏參與性發展到增強互動。并且,實施公園免費開放的政策也表明國內的公共空間景觀也朝著越來越開放的方向發展。
國外城市公園景觀發展模式是為滿足城市居民的各種活動需求,這些綠地不僅可以觀賞,還極大地鼓勵人們進入綠地空間,參與和互動,景觀設計手法也多采用自然原生態的處理方式。城市人住宅附近就有大面積的宅旁綠地,步行10到20分鐘即可到達面積稍大的社區公園。這主要是由于國外生活水平較高,且國外人民長期以來就有著愛好親近戶外的文化傳統,所以住宅周邊綠道、戶外運動場也就成為了西方社區的標準配置。
武漢城鎮化主要圍繞老城區周圍輻射,其2011~2020年的規劃目標為“在主城主城區范圍內建立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和優美的城市綠化景觀,建成500米見綠,1000米見園,2000米見水的綠色景觀環境,形成城郊結合、城鄉一體的大綠地系統;把武漢市建成為“山環水抱、城林輝映 ”的具有良好人居環境的“綠色江城。”為了加快新城區的建設速度,傳統模式往往是在城區中心規劃建設集中綠地,然后發展商業配套,有時忽略了區域的資源稟賦。這樣一來,中心城區會越來越繁華,綠地也總是集中在某一區域,居民往返花費在路上的時間還是很長,難以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
隨著武漢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公園的建設應以城市設計為中心,以城市空間發展和生態為目標,真正發揮公園綠地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優化城市空間的作用。隨著工資的上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的武漢城鎮,一部分人群對住宅的要求將不再滿足于基本居住功能,景觀配套將是重要的條件。
筆者認為在住宅開發的同時開發城市公園,再結合商業配套是一條適合武漢城鎮發展的模式。例如,萬科的房地產開發路線已隨著城鎮化的大形勢在發生變革,即開發房地產的同時,建設配套公園、學校、會所等設施,這種變革將有助于景觀統籌的實現。景觀的打造也要依據人們的生活習慣,隨著武漢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火熱外向性格的武漢人也將進一步轉變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地進行戶外活動。
城市綠地以改善城市自然生態和居民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是現代城市居民生活、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武漢城鎮化進程中,還將具有更加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文的后續研究內容還包括城鎮化進程中人口老齡化對城市空間景觀設計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丹.城市公園綠地各類邊緣空間設計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2011.
[2]黎熙元.社區建設:理念、實踐與模式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許浩.國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石崧.寧越敏.平衡大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基礎:都市區綠地系統[J].2005.
[5]田逢軍.城市游憩導向的公園綠地深度開發——以上海市為例[J].旅游學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