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玥 (南通市工藝美術學會 226007)
南通仿真繡是蘇繡的一個分支,清末民初的所創,因此“也被稱為“沈繡”。在2008年的時候南通仿真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仿真繡延續了傳統蘇繡的藝術風格,更加深刻逼真的體現了蘇繡中途平、光、齊、亮和工整細膩等特點。
相對于其他刺繡,沈壽的仿真繡要更加逼真、傳神、寫實。南通仿真繡中絲線處理的自然光澤、明暗關系。繡面神態更是細膩傳神,是繪畫所不能比擬的。像我們油畫所能夠調出的顏色絲線都能表現。繡線中一種顏色光以濃淡色差之分就有十幾、二十種之多。與以往刺繡中平鋪直套的針法不同沈壽是按自然物的形狀旋轉鋪繡,這些具有創新和改變的藝術特色更是使的南通仿真繡擁有了其獨特的別的繡法所不能比擬的藝術風格,在蘇州、南通一帶得到很好的推崇和傳承與發展。
仿真繡中追求光的效果,這主要在于如何用線配色。沈壽經過潛心研究,將幾種顏色的繡線合并于一針以用來潤色調繡,這樣更豐富了繡品上色彩的表現力,用以體現西方油畫、鉛畫、攝影因受光不同物象所產生明暗關系的變化。沈壽還強調過,配色要根據繡稿來配色,如水墨畫等。 南通仿真繡以畫稿為主的,以畫稿的色調去配色;若以真花為主就要按真花的色調去配色。
眾所周知,繡線的種類有很多種,如純棉細繡線、純棉粗繡線、合股線、麻線、真絲線、機繡線、毛線、金銀線、化纖線等,其中以純棉繡線為主流繡線。南通仿真繡以仿真出名,“真”更是它的特色,對于選擇合適的繡線來搭配色調,是南通仿真繡的基礎也是它必不可少的需求之一。秀出一副好的作品,除了要有好的技藝之外,絲線必不可少,線的選擇還要考慮最終用途,比如在繡人物像時,在繡景觀時,不同的色調就能很明確真實的為繡品增彩添光,使人一眼望去整幅繡品栩栩如生。如果是簡單畫面的繡圖,顏色簡單畫面一目了然,那就盡管使用你自己喜歡的顏色。如果是相對復雜的繡圖,顏色繁雜多變色彩繁多。那就要多注意對比圖紙上所建議的繡線的顏色集以及你所希望使用的新的繡線的顏色集,保證他們是同樣色系的繡線。我們也可以將這些線放在透明彩紙或者是紅玻璃下面濾去雜色去比較和觀察,找到顏色相同的。也可以將兩種線拍成黑白照片之后再去進行對比。
南通仿真繡傳承到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學習專研這門技藝,很多人雖然了解了刺繡的技藝和方法,也能照本宣科的秀出像模像樣的繡品,但是為什么就是不能像沈壽大師的作品那樣讓人耳目一新、驚艷轟動呢?,其在繡花色調上的配色方法知之甚少或者說不夠精通也是原因之一。現在很多南通仿真繡的繡女即不懂色彩的基本理論,也缺乏配色的實踐經驗。只能簡單的憑借自己的眼睛或感覺去選擇繡線,常常是一成不變的去套用原有的布樣色調進行配色。卻不知只一點點細微的色差,就能影響整幅繡品的色感和質感。
因此在刺繡作品中,根據一定的配色規律,結合刺繡產品的實際圖樣,理性的進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絲線配色布局非常重要。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色彩的基礎知識。我們總感覺色彩是五顏六色數都數不過來的,但是我們單純的通過顏色來表達的時候其實只有三種基本色的調配——紅、黃、藍,紅黃藍被稱為三“原色”,是因為他們是不能由別的顏色互相調合而成的。我們對每兩種原色進行一次調合以后就會產生一種新的顏色,稱為“間色”,比如把黃和青相調合就會變成成綠色或者紅加黃調合就會變成橙色。兩種原色或“間色”與間色互相調合以后又形成一種新的復色。我們不同顏色的名稱稱為“色相”,如碧綠、淡紫、明黃等,顏色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色相。按照一定的色相順序循環排列就是色相環。在千變萬化的色彩世界,首要的因素就是千差萬別的色相。而“明度”是指色彩中顏色明暗變化的一種屬性,是由各種有色物體反射光量的程度區別所造成。彩度、飽和度即色彩的純度,“純度”是一種顏色包含色彩的純凈程度。從光譜上分析得出的紅、綠、黃、青、橙、紫是標準的純色。相對來說越是純度高,它的色彩感就越鮮艷明麗。
我們在給一副繡品的絲線配色之前,一定要先設定繡品圖案色彩的情感類型。如柔和、活躍、沉穩、熱烈等,然后在據此選擇色調,確立圖案的色彩傾向。色調可以從不用的角度來分析,包括色性調子中的暖色調、冷色調和中性色調,明度調子中的亮色調和暗色調還有色相調子里的紅、黃、綠色調。而色調常常是由底布的色調來決定的。
在確定了色調后,再根據繡品圖案的套色數選擇相關的顏色。每選一種顏色都要進行適度對比。要避免因色差過大而產生的雜亂不是之感和因色差過于相似而產生的乏味、簡單、平淡之感。
之后,還好在繡品中合理分布各色繡線的面積。一般確定只要的對象用主要色,次要的則用陪襯色,既要栩栩如生也不宣兵奪主。比如使用南通仿真繡的手法來繡一朵花,那么駐華與底布的色調要一致,小葉子與花心則采用拉開對比的方法,這樣就符合刺繡色調中統一于多變的美感。
我國著名的刺繡藝術大師沈壽的每一副繡品在下針之前,她都會合理配色果敢創新,選擇最合適的色調搭配,使的完成的繡品看起來是假還真。沈壽的繡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在1911年的時候還曾作為國禮贈送意大利。1915年沈壽繡的《耶穌像》,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展出,榮獲一等大獎 。廣受海外人士的推崇和贊譽。
中國刺繡文化博大精深,在南通仿真繡的刺繡過程中。除了考慮繡花工藝的技藝和創新之外,我們還要遵循圖案的基本配色規律,進行合理規劃的繡線配色。是刺繡作品能更加逼真靈動。充分發揮南通仿真繡特有的藝術魅力,把刺繡藝術品更加的靚麗精致、栩栩如生。
參考文獻:
[1]鐘蜀珩.《色彩構成》.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2]王瑛.《圖案色彩技法》.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8.
[3]約翰內斯.伊頓.杜定宇譯.《色彩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