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玉 (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 832000)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定共同體。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最根本的莫過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而音樂則是文化區分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既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音樂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一樣,經歷了幾十萬年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創造了原始音樂。不同的民族的音樂有著不同的色彩與感覺。
從現存的遠古傳說和各個文化遺存地區出土的原始樂器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于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2000余年。在距今約7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制造出陶塤、骨哨等樂器,還有傳說中的遠古音樂,如《彈歌》以及葛氏之樂等。這些原始樂器和傳說中的原始音樂文化無庸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音樂的起源,長時期以來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音樂起源的各種理論中最有影響的,是所謂的“模仿說”。如古希臘哲學家德漠克利特就主張,人由于模仿鳥叫而學會了歌唱。我國古代有些人也認為,音樂是由于模仿聲音而產生的。此外,還有“求偶說”,和“宗教說”等。馬克思主義認為,音樂和其它藝術一樣,都來源于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
原始音樂的產生顯然是與人們在集體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無意間喊出有一定節奏感的聲音有關。如勞動號子等。根據民族學資料,19世紀澳大利亞土著民族的音樂的基本形式就是用手敲打著節拍歌唱。幾乎所有藝術史家和文化人類學家都承認,聲樂有可能是最早的音樂形式。因為音樂無論如何也是一種人工音響結構,而創造人工音響最便當的辦法則莫過于使用自己的發生器官。格羅塞指出:“在文化的最低階段里,很明顯,聲樂比器樂流行的多。總的來說,原始聲樂的特點是:曲調變化較小,節奏感較強。
世界上的民族是不可能沒有音樂的,甚至于生活最苦,文化最低的民族也有音樂,音樂對于人類團體的維持和發展上,有很大的作用。很多原始民族的音樂不單是審美和娛樂,也有實用的目的。也許從很早的時期起,音樂已經進入人類最重要的社會生活。
1.音樂在戰爭上的價值被普遍認識,原始民族常利用音樂以輔助戰爭。在戰爭中音樂可以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2.音樂與舞蹈緊密聯系,原始民族常以鼓聲和歌聲作為跳舞的拍子。格羅塞在其《藝術的起源》一書中談到了這一點,即原始民族極少有無音樂伴奏的舞蹈。因此,如果我們知道舞蹈和戲劇對于原始民族有何等重要,也就不難了解音樂對于他們的意義了。
3.音樂與宗教也有關聯,宗教儀式中常附有音樂。在這種活動中,音樂從來就是不可獲缺的。
4.音樂最重大的效用是在發生音樂本身的快感。以達到自娛或娛他的效果。一個種族的成員聚到一起以度空余之閑暇,舉行節日的演出。把音樂當作表達共同感情的渠道。
我們可以考證到當時的樂器制造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原始民族的樂器,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體鳴樂器”即無須附加任何部件就可以發聲的樂器,如手掌或石塊。第二類是膜鳴樂器,如鼓,大多是狩獵民族特有,最原始的鼓始于澳洲。我國最早的打擊樂器,是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的石磬,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還如苗族的“地鼓”,佤族的“木鼓”。第三類是“氣鳴樂器”,博托庫多人有自制的簫,用口或鼻吹。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吹奏樂器,是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塤和古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還如傣族的“雞笛”。第四類是“弦鳴樂器”。霍屯督人的弦樂器只有一條弦,弦上附帶一個滑動的環,以用來演奏。這顯然是一個從簡陋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的過程,也正是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誕生過程。正是通過這個過程,人類使音樂從人體自身發出的聲音變成了一個蔚然大觀的音響世界。
音樂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原始民族中,音樂既是社會的事,也是個人的事,不但社會需要音樂,個人也需要音樂。正因為音樂是這樣的無處不在,也正因為音樂是如此的至關重要,所以音樂家在原始民族中也就享有較高的待遇,受到人們的尊重。事實上,原始民族差不多人人都是音樂愛好者,而音樂教育也的確是最普及的原始教育之一。音樂既然如此廣泛地活躍在原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并成為原始社會教育重要的內容之一,那么,它也就一定是在這個社會中并為著這個社會生活而發生發展起來的。
總之,“對原始人來說,音樂并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力量,通過音樂,世界才被創造出來,”事實上,在原始社會生活中,音樂的力量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在勞動中,它強化著人們的意志力,在戰爭中,它激發著人們的戰斗力,在集會上,它體現著部落的凝聚力,在舞蹈中,它洋溢著族民的生命力,在宗教儀式上,它又是人類的一種通神能力,因此,盡管音樂什么也不模仿,什么也不表現,然而正如叔本華所說,世界卻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
[1]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林惠祥著.《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社,2002.
[4]易中天著.《藝術人類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5][美]羅伯特·萊頓著.《藝術人類學》.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