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麗玲 (鷹潭職業技術學院 335000)
常言道,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創作者通過舞蹈作品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經歷以特殊、優美、連貫的肢體動作呈現出來。它的創作過程是對生活的提煉,包括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有靈魂的舞蹈作品是需要一定的藝術想象力的,并與一定的邏輯思維相結合。
想象力是舞蹈作品的靈魂來源,是舞蹈作品的核心力量。舞蹈并不是對歷史故事的簡單重演,而是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拓展藝術想象空間,通過表演者的肢體、節奏、情緒感染等傳達給觀眾一種美的意境。并且能帶動觀眾一起進入一個藝術想象的空間,讓觀眾在觀看的同時,隨著表演感知品嘗生活中的苦與甜。融入了藝術想象的舞蹈作品才具有鮮活的張力。
舞蹈的動作、結構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藝術想象力是舞蹈作品的內在核心。一名優秀的舞蹈表演者在表演的時候都會充分的展現藝術想象的運用,把自己整個人代入到舞蹈情境中,讓自己的舞蹈情緒感染在場的每個人。
1.觀察生活。舞蹈創作者要學會用自己的身體去觀察生活,去感知生活。這并不只是說以“眼睛”看,而是要訓練自己打開“五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充分地開發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去記憶,去感受所經歷的生活點滴。要善于運用“舞蹈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挖掘分析出隱藏于平淡生活中的藝術創作沖動。
2.理解生活。舞蹈作品不是純粹地復制普通生活經歷,而是要在感知生活的基礎上加入個人的理解和領悟。這要求舞蹈創作者對生活有深刻的體悟,將觀察上升到高水平的思想領悟。只有有了個人獨特的理解,才開始有了藝術想象的臺階,才能將樸實的生活片段進行藝術處理。而不同的人對生活的理解方向和程度各有不同,所以針對同一主題不同的創作者會有不同的表現和情緒感染效果。
3.摹仿生活。通過觀察感知生活和理解生活之后,舞蹈創作者已經在意識里形成了自己初步模糊的藝術想象空間和作品思路。在通過創作邏輯思維的整合后,要通過肢體動作將藝術思路展現出來。要達到完美的藝術表現,就要學會摹仿生活。將生活中的片段與舞蹈的肢體動相結合,比如很受歡迎的孔雀舞,表演者的優美動作常會讓我們聯想到實際生活中的孔雀。
1.掌握舞蹈語匯。舞蹈語匯(動作)是離不開平時大量練習的累積。要想在有創作沖動的瞬時以優美靈活的舞蹈動作即時表現出來,必須在平時對著生活中的形態“影像”不斷地嘗試以不同的肢體動作加以自己的藝術想象練習。比如對人物、動作、植物形態的想象練習,假想自己是“一棵小河邊的樹”,要如何表現把握,并且不斷練習嘗試。
2.提高相關藝術形式的綜合素質。舞蹈創作者想編出一支優美的舞蹈作品,除了能夠提煉生活、感悟生活、表現生活,還要做到整體構架,通過音樂的配合,服裝的幫助,舞臺燈光效果的渲染等勾畫出舞蹈作品的整體生命感。當然舞蹈創作者要有很強的音樂感,舞蹈的節奏編排、動作規律要與背景配樂相搭配。舞臺上的細節營造也要配合烘托舞蹈作品的主題思想。
要將藝術想象融入舞蹈作品中,首先要進行想象。舞蹈創作者要帶著舞蹈家的思維看周邊的世界,比如生活中某些人物或動物的經典動作,用什么樣的夸張性動作能突出表現表現出它們的特點以及創作者想賦予之上的情緒。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空間藝術想象力,要在頭腦中浮現出實物的形態,并用有一些抽象性動作表現出與實物之間的共通處,讓觀眾看到表演時能產生對實物的聯想,并且更靈活生動,富有生命色彩。
舞蹈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空間、時間、情感三大要素。結合這三大要素,要將舞蹈動作的設計編排,舞臺上的表演節奏,舞者的情緒傳播都貫徹創作者的創造性思維。這可以理解為三大要素各部分都需要創作者融入個人的藝術想象力,而且三者的統一更需要創作者在頭腦中進行完美的邏輯結合。舞蹈作品不只是一種肢體上的表演,更是情感上的傳播。當舞蹈動作擁有想象的翅膀,就能使舞者在現實生活和舞蹈藝術之間自由飛翔。
在了解藝術想象如何結合到舞蹈作品中的理論知識后,想要靈活使用除了用心感受和練習外,可以先學著感受、欣賞優秀作品。帶著舞蹈創作的評判性思維去觀賞,通過一些經典的舞蹈,了解特別的民族特點和人物風情,做到結合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去再創作經典的舞蹈作品,得到新的體悟和啟發。
一支好的舞蹈作品可以說是創作者的生命精華凝結所得。能讓觀眾都認可的好作品必然已經超脫了基礎的肢體動作有多優美靈活,而是升華到舞者的情緒傳達,能感染并激發觀眾的內心和激情。這離不開舞蹈作品的想象創造,越能營造寬廣的想象空間,舞蹈就越有生命力。舞蹈作品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無論當中要傳達的情緒是積極、狂喜還是痛苦、掙扎,舞蹈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能給人帶來情緒和心靈的滌蕩。
[1]徐爾充,隆蔭培.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03).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05).
[3]劉青弋.西方現代舞史綱.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黃明珠.中國舞蹈鑒賞指南.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