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杯 (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 571127)
何 星 (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550001)
導言:在全球一體化的市場,市場永遠青睞以商業掛帥,技人與想象力落后的一方總是被動,一部好的動畫片同樣也能取得良好社會效益。所以我們不要面對人家掠奪咱們文化就動輒封殺抵制,還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轉變觀念,積極借鑒,力圖縮小差距才是我們電影發展的出路。
電影導演是用別人的技術和身體來表達自己思想的人,一個導演視野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他有沒有組織好戲劇中各組成元素,以符合劇本原旨的風格和意識,完成舞臺的一種闡釋和呈現。他要做的就是處理好演出時空內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演員間的關系,所以毋庸置疑,即導演的權威和作用在影視傳媒藝術中是不可低估的。
“《功夫熊貓》是我對中國文化的一次致敬”。美國導演馬克·奧斯本相信自己30年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會讓東西方觀眾對熊貓“阿波”產生好感。《功夫熊貓》的兩位導演約翰.斯蒂芬森和馬克·奧斯本并不被中國大多數人所熟悉,但兩人都自稱是資深的中國文化迷。這部電影是“借鑒經典功夫形象,選用諸多中國符號”而雜糅成的動畫片,但觀看它的人在看完后無不發出嘖嘖贊嘆。可以說,這部影片完全中國化,“山水、廟會、鑼鼓、書法、針灸”都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為什么總是讓外國人采用而拍出讓中外都震驚的電影作品?對此我們的電影人有何感想?面對浩大的文化素材卻無動于衷,最后失去的不僅僅是不菲的票房。
《功夫熊貓》已經在內地放映,這是繼《花木蘭》之后,又一部以中國題材的好萊塢動畫大片。熊貓阿波在往年戛納電影節初試身手,就獲得很大聲譽。導演斯蒂芬森說:“我很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能做這么一部電影,我覺得非常自豪。奧運會就要在中國舉行了,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孩子激動、開心的樣子,我能體會到這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多么快樂的時刻。”為何人們對這部動畫片懷有這么大的熱情呢?《功夫熊貓》電影里的故事簡單,仍然是小人物在關鍵時刻逆轉時局的老套路,這與好萊塢關于個人英雄主義影片并無本質差別。在“夢工場”熟練的包裝手法下力圖在背景、音樂、文化等細節上力圖真正中國化,在影片細節方面已經不滿足于當年的《花木蘭》式的東方獵奇。“首先,在一部主角都是身懷絕技的動物的‘不真實’”情況下,背景的真實就顯得很重要。美術指導雷蒙·季巴赫說:“我們需要的是可信度和文化的豐富性”。斯蒂芬森沒有親自到過四川看過熊貓,但他認為,“熊貓大概是世上體積最大,最能逗人發笑,也是最可愛,最美麗的動物。”他和自己工作團隊,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熊貓:“整個過程中,我和熊貓發生了很奇妙的聯系,在網上上搜索資料,找知情人士采訪,越來越多的事實讓我覺得大熊貓是種非常甜美、可愛的生物”。熊貓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是行動緩慢,敦厚老實,但“功夫熊貓”不僅調皮頑劣還武功高強,這種反差在某些中國人看來是對中國文化的肆意篡改,并因此借機呼吁抵制好萊塢侵權行為。但導演之一的斯蒂芬森認為“《功夫熊貓》既要有美式動畫片的節奏感,又要讓中國人看起來像熊貓,所以中西一體使這部影片受到中外觀眾一致好評。”
“夢工場”電影公司說《功夫熊貓》是給中國的一封情書。的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兩位導演三十五年恐怕也難搞得通透,所以他們采用更加技巧的方式——將功夫擬人化。《功夫熊貓》中的老虎、蛇、猴子、仙鶴、螳螂還有豹子,它們在中國功夫中,代表著五禽拳中的五中獸,“正所謂,虎形練骨,豹形練力,蛇形練氣,鶴形練精,猴形練動。而五禽則為虎走剛猛,練筋骨勁力,鶴講輕巧、明角度功守,蛇主飄纏、氣沉連綿,猴則手明眼快、迅速靈敏。故虎形則剛猛,鶴形輕而巧,蛇形氣沉連綿,猴態快速輕靈……”,當然中國功夫中沒有熊貓拳,于是美國電影人們再次跳轉思維,不在“阿波”身上具體體現什么招術,而是利用它皮厚肉多的特征,頻用“反彈神功”以克敵制勝,頗具太極神韻。主角阿波體態決定了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手,它連爬階梯也得好半天功夫。但在師傅眼里,這位天將降大任于其身的熊貓并非一無是處,阿波只有在想到食物的時候才會進入超我境界,做到平日里無法做到的事情。于是,師傅因材施教,利用這一點,用筷子,饅頭大戰訓練阿波,這些最富中國特色的戲劇化打斗場面,其實很多形象脫胎于中國經典功夫人物造型,而師傅用搶包子的方式鍛煉“阿波”神功就取材于成龍的電影。美國電影人歷時3年打造的《功夫熊貓》實現了中國元素從形似到神似的轉變,這種轉變得益于好萊塢對他國文化的潛心研究和大膽嘗試。當我們還在為“憨態可掬”的熊貓是不是中國專利而疾呼時,當我們有些人呼吁抵制時,人家已經走了很遠,而我們的電影人卻在干嗎呢?花費巨資拍攝《滿城盡是黃金甲》,從名字到內容幾乎沒有創新,可以說這部影片是《雷雨》話劇的翻版。面對此情此景,當我們的導演苦于沒有適合的素材時,急功近利導致中國電影人沒有長遠目光,正如有媒體所言,《功夫熊貓》讓中國電影人蒙羞。
在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東西是中國的,可為什么中國人拍不出來?十年前迪士尼拍攝《花木蘭》引起轟動,我們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和疑問,而今天,我們又不得不再次發出這樣的感嘆和疑問!想當初《大鬧天宮》《哪咤鬧海》等國產動畫片,也曾深受孩子和大人們的歡迎,甚至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人。而如今,很少看到像樣的國產動畫片電影了。我們的兒童題材影視作品,特別是動畫片明顯減少。依我看,是與中國電影人的短視有關。對我們的電影人而言,那些動畫片是小兒科,因為他們認為進行兒童題材的影視作品制作是“投資大,收益小”的行當。
電影《功夫熊貓》將中國文化元素糅合在一起,拍攝了一部出令世界矚目,令中國電影人“眼紅”的動畫片,電影完全是以兒童的純真視角,將熊貓,功夫,以及中國特有的宮殿、太極圖等中國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具有中國的特色而不是好萊塢式的場景和痕跡。其實《功夫熊貓》為中國電影人敲響警鐘,也給那些認為動畫片的投資屬于商業冒險行為的人上了生動的一課。對此,我們的電影人有何感想,是固步自封,還是轉變視角總結經驗教訓我們將拭目以待。警鐘已經敲響,國產電影路在何方,這都值得我們,尤其是中國電影人好好思考!
[1]搜狐文化頻道網站《<功夫熊貓>:不會成經典,但會成寵兒》[OL],2008.
[2]馬車《<功夫熊貓>——令中國電影人蒙羞》[OL],東方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