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倩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 450000)
對于中國乃至世界電視節目來說,這是娛樂大行其道的年代。娛樂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滲透在電視生活的方方面面,娛樂無處不在。在綜藝娛樂節目發展過程中,它的高收視率和巨大的商業回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短短幾年,綜藝娛樂節目獲得超乎尋常的生長,波及了大江南北的電視熒屏。
隨著我國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節目體系逐步成熟和受眾對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認同,中國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綜藝娛樂節目開始于80年代,以綜藝表演類節目作為傳統強項,占據電視綜藝的主流。第一階段為晚會類綜藝節目,該階段晚會的基本模式是“主持人+明星表演”,以《綜藝大觀》《正大綜藝》為代表,每到周末,電視熒屏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晚會及晚會類節目,晚會類綜藝節目在8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2004年10月8日,擁有14年歷史的王牌綜藝節目《綜藝大觀》的下崗,宣告了一個舊的綜藝時代的終結。
第二階段為娛樂類綜藝節目發展階段,基本模式為“主持+明星+游戲”,以《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為代表,表現手段包括才藝表演、雜耍、滑稽表演等等,游戲節目更能體現出娛樂的宗旨,更注重搞笑元素的發揮,這類節目興起于1997年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并逐步將游戲娛樂風潮風靡全國。
第三個階段為益智闖關類綜藝節目發展階段,以《幸運52》《開心詞典》為代表。其模式為“知識+財富”,具有較強的博彩性質,具有競爭性、刺激性、互動性的特點。益智闖關類節目一般都會設置可觀的獎勵,在國外一般直接采用現金的方式。在中國,獎項由一些家庭夢想、旅游產品所代替。
第四個階段為“真人秀”娛樂類發展階段。2000年8月,美國著名的“真人秀”節目《幸存者》在央視二套《地球故事》欄目播出,開啟了中國電視“真人秀”的序幕。在十余年的中國電視娛樂潮流中,“真人秀”主要經歷了幾個熱點類型:一是以“野外生存”“分組對抗”為主要內容的生存挑戰類真人秀;二是以“造星”為主要特征的才藝選秀類真人秀;三是以婚戀交友為主要內容的約會類真人秀;四是以求職、勵志為主要特征的職場挑戰類真人秀;這種節目形態把普通人變成電視的主角,把展示他們個人作為節目的主要內容,滿足了觀眾的收視心理。真人秀的魅力已經銳不可擋,它已經滲透進了各種娛樂節目,成為其他類型節目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元素和熒幕看點。
這些年,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熒屏可以說是熱鬧非凡。但是不可否認,我們的綜藝娛樂節目還沒有發展完善,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以下我們來總結一下大陸綜藝娛樂節目的發展現狀。
1.黃金時段成為娛樂類節目的競技場
各個電視臺在黃金時段爭奪收視率,已經是當下各電視臺競爭中最重要的戰場。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穩居黃金時間收視率的前列,全年的廣告投標甚至超過央視的部分龍頭節目。在這種氛圍的帶動下,全國一窩蜂搞娛樂的趨勢漸趨成風。中國走入了晚間齊齊辦娛樂的發展道路,以至于大量同質化節目安插在黃金時段,加速觀眾對綜藝節目的審美疲勞,進而毀掉了黃金時段和綜藝娛樂節目。
2.主持人成為過度娛樂化的推手
綜藝娛樂節目的主持人不同以往,角色發生改變,他們自身成為多棲發展的明星,從服飾到話題,再到花邊新聞,使他們也成為了街頭巷尾的談論話題。為了節目的收視率,主持人開始迎合低級趣味,走入低俗化的過度娛樂之中。在《快樂大本營》中,主持人與明星互動聊天的內容變為無聊、肉麻的緋聞集合,為娛樂而娛樂。在《星光大道》中,主持人也不再只負責引導樸實的草根才藝展示和心靈溝通的快樂,轉而變為以丑為美、拿無聊當有趣的節目“亮點”。
在過度娛樂化影響下,一些受眾的價值觀受到扭曲,出現了功利化的傾向,傳統的美德被忽視,一些搞笑的、流行的電視語言成為主導。過度娛樂化誤導了青少年的價值觀,麻醉了節目受眾。電視作為一種公共媒介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雖然當前的電視娛樂化傾向可能緩解社會及生活壓力,但沒有邊際的過度娛樂也會麻醉人們的靈魂,毒化百姓的品味,給低級趣味打開方便之門。
我們在日常的電視節目中可以看到,熒屏上各大電視臺的許多綜藝類節目都如出一轍,出現了同質化現象,讓電視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我們不僅能在國內各大電視臺看到雷同的節目,甚至很多電視節目“克隆”國外的電視節目,即購買版權。這也成為了現如今中國綜藝娛樂節目的現狀。
1.版權購買
近些年高收視的幾檔的綜藝節目,如《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最強大腦》《中國好聲音》頗受關注。討論節目趣味性的同時,網友們發現這些節目原來都是是購買了國外各節目版權,“換湯不換藥”的外國貨。《爸爸去哪兒》節目的版權來自韓國MBC,《我是歌手》也是來自韓國MBC的同名節目,《中國好聲音》幾乎是對荷蘭原版《The Voice》進行了全程“Copy”,從情節設計、燈光、音樂、舞美到機位、剪輯等各個環節。對于引進國外版權趨勢的形成,《中國達人秀》先發制人且功不可沒,穩拿穩打選擇了紅遍歐洲的《英國達人》作為藍本。 《美國偶像》是擁有12年輝煌收視歷史且被譽為“美國真人秀之王”的王牌節目,在中國是被重新的進行華美包裝的造星工廠《中國夢之聲》。
現在綜藝節目的引進不僅僅是買來一個播出制作的權利,更是為了買創意吸引更多觀眾。“引進來的節目在國外已經經受了考驗,人氣很旺,引進中國,只要不是文化差異太大,基本上都能在本土繼續火下去。國外的理念和團隊能力是很強的,目前中國的綜藝節目制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好的創意在本土很難萌發,引進國外節目版權也是無奈之舉。”《中國達人秀》的總制片人俞杭英也曾這樣表示過。
隨著海外版權的增多,很多人認為,引進海外版權是一種“拿來主義”,會讓中國電視人養成一種“惰性”。引進版權節目做得再好,也不過是“模仿得像”罷了,中國電視節目的未來在哪里?引進版權買名聲買經驗沒錯,但是文化創新,不是一個“買”字就能搞定一切的。
2.克隆跟風
中國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從1983年起步至今,一路飛速發展,不僅見證了社會的巨大變遷和觀眾審美取向的變化,更成為中國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娛樂節目在形式日趨多樣的同時,也漸漸走入了克隆跟風的行列。
2010、2011年,隨著《非誠勿擾》收視率的一路飆升,各大電視臺開始克隆、跟風,在同一時期的同一時段的婚戀類節目高達幾十檔,甚至一度產生為收視率、噱頭不惜找演員造假編故事等低俗路線。2013年,中國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走入名人跳水季和歌唱選秀季,同一時間段的跳水節目有《中國星跳躍》和《星跳水立方》,受眾關注的并不是他們跳水的動作有多標準,而是明星穿著的比基尼有多性感、素顏有多美,更有網友在網上討論不敢參加此類欄目的明星都是人造美女。2013年的歌唱選秀類節目也有《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全能星戰》《快樂男聲》《中國夢之聲》等多達十幾檔,觀眾在如此眼花繚亂的節目中無從選擇,甚至出現審美疲勞。綜藝娛樂節目仿來效去,只得其皮毛,未獲其精髓,結果越“跟”越不像,越“學”越走樣。
電視媒體作為我國大眾傳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受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引導與規范電視綜藝節目的健康發展對于營造健康、積極的精神文明環境和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需要提升主持人的文化修養,提高媒體責任感,加強對綜藝娛樂節目的管制,以此來遏制中國綜藝娛樂節目的過度娛樂化傾向。中國的綜藝娛樂節目也不能一味的版權購買、克隆跟風,而要走上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必須培養新一代媒體人的創新意識,在生活中不斷觀察發現,不斷思索,將生活搬進節目,讓節目融入生活。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揚自身的特點,根據自己的受眾群體研究出屬于自己的發展之道。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綜藝娛樂節目必定會開啟一段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