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頎 (浙江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321004)
由馮小剛導演改編自楊金遠小說《官司》的影片《集結號》講述了給為國犧牲卻被定為失蹤戰士證明的故事同時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許許多多戰士戰死在國土異鄉,他們用鮮血染紅了奔騰的江水,染紅了莽莽的黃土,染紅了蒼白的雪地。其中有知道姓名的戰士,但更多的是無名的戰士。辯證唯物主義說到:“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1。馮小剛借谷子地這一人物經歷的特殊性反映了大多數老兵尋人證明的現象。并運用雙線敘事和色彩敘事等一些列電影手段描繪了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邊緣人物的困境以及戰爭的真象。在緬懷烈士的同時帶給我們無限深思——有許多戰士他們因為戰爭犧牲,卻因為戰爭的遠去被人遺忘,永遠留在彌漫硝煙的戰場上。
“所謂雙線敘事結構。即在電影敘事的過程中設置兩條線索。分別敘述兩件事情,兩條線索問互相映照、對比、交叉、重合。從而更好的傳達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意義。”2本片從兩條線索進行敘事,一條是戰爭,另一條是主人公——谷子地為戰友證明的故事。兩條線索相互穿插、影響,使電影不僅在內容上更加豐富,還使得畫面充滿了張力。首先講的是戰爭,在汶河戰場上排長焦大鵬被子彈打中手中燃燒瓶被活活燒死;狙擊手姜茂財把自己當作人肉炸彈在反坦克戰中壯烈犧牲;九連的戰士們用落后的武器抵擋住敵軍優勢武器的一次又一次進攻;戰爭使膽小的王金存變得擁有了勇氣;一位位戰士雖然受傷卻依舊堅守陣地直至戰死。他們得到烈士這個稱號當之無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卻被定為了失蹤人員,這促成了谷子地為戰士們證明尋找尸首的動力。在谷子地證明路上有著許多閃回,“在閃回中,那些事件鏈條上早期發生的故事實踐被放在后面來呈現或講述;話語重新組織了故事。”3就象無時無刻提醒我們谷子地為什么要這樣做,就像梅厄.施特恩貝格所強調的:“閃回不只是一個故事事件的抽象重組。它的功能是激起我們的興趣,去發現導致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的原因是什么。”4當他按住地雷快走向死亡的時候耳邊響起了戰士們的懇求:“連長走吧,再打就打光了。”一瞬間畫面回到了戰場上,戰士們一個個被子彈穿過、被炸彈炸飛,慢鏡頭使得這異常慘烈,撤退變得非常誘人。但團長的命令“號沒響打到最后一個也得打”卻不能違抗。無奈、愧疚,自己死了就什么都不虧欠的情感隨著地雷的爆炸定格成了黑幕 。歷經千辛萬苦九連的戰士終于被追認為烈士,燒紙錢的煙隨風飄散,悲涼的音樂響起,畫面回到谷子地辛苦把戰士們的尸首拖回窯洞的時候。戰壕上尸首隨意地堆積著,他一個個把他們拖回窯洞,體力不夠倒在血泊里,卻沒有松開拖尸首的雙手,保護著尸首讓它倒在自己的身體上。谷子地回想著與戰友在一起的最后瞬間。自己明明就把尸首放在窯洞里,可是為什么現在卻找不到戰友們的尸首呢?“都出來透透氣吧我的弟兄們”這成了年過半百老兵的唯一愿望。這一段記憶改變了谷子地的一生,他依然活在汶河戰場里,即使已經到了解放初期。兩條線索的穿插使我們進入了人物的內心,窺見了一個老兵的情感執念。
本片時間跨度很大,從色彩上大致上表現為三個階段:解放戰爭時期九連抗敵殊死搏斗令人壓抑的黑色階段,谷子地參加抗美援朝尋找舊部的灰色階段以及建國初年擁有希望的彩色階段。就像人們認識中三段時間的印象。“影片中的具體色彩也可以起到表明像敘事時空的作用,令觀眾形成對特定年代的理與認識。”5
“色彩通常對電影敘事起到預設與鋪墊的作用,色彩在情節展開之前就已出現,帶給觀眾先入為主的感情基調”6。片頭導演就營造了一個壓抑的氛圍:一張泛黃的牛皮紙上一點一點地濺上鮮血,先是兩滴然后越來越多直至整張紙被浸紅,影片信息利用紅字就像鮮血一樣。這像是暗示著戰爭的殘酷時間的無情。接下來就進入故事了。在整個黑色階段和灰色階段感覺整個畫面都很壓抑沉重,像是某個人不愿觸及的回憶,不愿提起的傷疤。白雪蓋著黑石吹著刺骨的寒風,天空充滿陰霾,空氣中飄蕩著灰黑色的煙塵,戰士們穿著灰綠色的服裝,棕灰色的建筑……一切都喘著戰爭的氣息,仿佛下一刻它就把你置于死地。當戰爭開始的時候導演利用鏡頭的晃動表現戰士們的奔跑,掩護者的雙眼充滿了血絲通過特寫顯得特別專注。慢慢地前進突然敵人出現鏡頭轉換變得飛快,連續不斷的爆炸,重機槍子彈連續不斷發射的聲音……一方面讓人緊張,一方讓人感受到了戰爭真的是讓人瀕臨死線。谷子地抱著犧牲的指導員時運用的俯拍鏡頭“使得拍攝主體顯得渺小、脆弱。”7不禁覺得中國那么廣闊,人卻如螻蟻。白雪覆蓋黑石的場景那么美麗,此時卻覺得那么悲涼。
在整個黑色階段什么最刺目——紅色 ,“紅色代表了基督和眾人殉難時的鮮血,往往紅衣教主身穿紅色的教服意味著隨時準備為教會犧牲自己的生命。 所以也有為革命獻身的象征意義。”8。它不僅是集結號上纏著的紅線,還是戰士們手上的火把,更多的是戰士們到下時飛濺出的鮮血。當劉澤水反常地把整盒黃龍煙給谷子地時,九連的命運已經寫好了。黑暗中奔赴戰場谷子地回望營地然后轉身的剎那,讓我看到了人物內心的掙扎——對國家的責任和對生的渴望。在汶河的戰場上,焦排長的煙緩緩落下與下一刻排山倒海快速奔來的敵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遠景、中景、近景一瞬間涌來的敵人既讓人看到了勝利的渺茫也讓人看到了戰士們的英勇。血漿噴濺、鮮血成河戰士們的表情在特寫中顯得堅定視死如歸。
在灰色階段,谷子地找不到被整編后的隊伍,找不到昔日的戰友。汶河戰場中慘痛的記憶和集結號到底有沒有吹響的疑惑一直困擾著他。谷子地記憶里的戰場多次回現,灰色壓抑,死去的同伴倒在戰壕里,四十七名戰士成可四十七具尸體。這是谷子地此生的噩夢逃不掉,過不去。在彩色階段,找到舊部隊和小梁子的好消息傳來時,谷子地正在眺望山林。秋天的山林五彩繽紛,悠揚的音樂響起預示著希望。九連戰士的尸骨終于找到,九連受盡委屈的四十七名戰士們被追認為烈士,被授予解放獎章。纏著紅繩的集結號的號聲響起,場景又回到了奔赴汶河戰場的夜里,一切又回到了當年,定格在了那天夜里。
在欣賞的同時,影片的故事同樣引人深思。谷子地這一小人物的形象代表了太多去尋找舊部隊的老兵,九連戰士的遭遇同樣是許許多多戰士的遭遇。九連是幸運的,但更多的是被遺忘的命運。我認為每一個為國家作貢獻的人都值得我們去銘記,就像菲傭被稱為菲律賓的英雄。不是只有死亡才能體現價值,擁有鮮活生命的同時為國家作貢獻是更讓人欽佩的。我們享受現在的和平和物質的時候,我想我們應該懷有一顆感激之心去珍惜呵護這得之不易的幸福。有前輩們的不畏死亡才有了我們今日的安定,值得我們去銘記。
那年兵慌馬亂里,戰士們背著行囊扛著槍,推著裝備,手中舉著火把一路向前。他們深切地回望故鄉又絕然轉頭。前面是無盡的黑暗,前面是無盡的光明;前方集結號吹響,前方是一個新的中國!
注釋:
1.主編:朱廣榮.副主編:余風春.曹榕.李景春.孫寶貴.《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第128頁.
2.李林燕.《從精神分析看電影的雙線敘事》華東師范大學 期刊《安徽文學》.2010(3).
3.[美]大衛.波德維爾.《電影詩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4.[美]大衛.波德維爾.《電影詩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5.何迎.《淺析電影中的色彩敘事》.許昌學院美術學院 《芒種》,2013(12).
6.何迎.《淺析電影中的色彩敘事》.許昌學院美術學院 《芒種》2013(12).
7.[美]詹妮弗.范茜秋.《電影化敘事:電影人必須了解的100個最有力的電影手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8.楊瓊.《紅色在中英文化中象征意義和翻譯的討論》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期刊《科技信息》,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