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雅安 (陜西廣播電視臺 710000)
2012年對延安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在七十年前的今天,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在延安的講話紀念日,所以,這樣一個年份值得銘記,同時,在這一年本著一個電視人內心的責任感,驅使著嘗試去拍攝《大魯藝》這樣一部電視劇。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日夜不斷的努力,多為電視工作者不知疲勞,帶著很高的激情講述了對那段烽火歲月中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經過一段珍貴的歷史鏡頭,通過對藝人的了解,讓人民可以重回那段讓人銘記的歷史中。
在CCTV、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電視臺三家媒體的合作攝制,《大魯藝》的五級紀錄片得以順利完成,正處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日之際,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部紀錄片重點講述了魯迅美術學院的成立和成長過程,講述了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整個過程,同時,還重點闡述了延安一些很有特點的文藝作品的創作過程,進行了詳細準備的記述。從現在年輕一代的角度出發,這部紀錄片很好的重現了那段歷史,對當今社會了解那段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每一位國人觀看,同時從紀錄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角度出發,也值得一看。
《大魯藝》這部紀錄片從片頭一開始就特別的精彩,十分吸引人的眼球和觀看欲望。版畫是魯迅美術學院的王牌專業,同時也代表著延安時代的美術特色。大魯藝就是采用的以版畫形式為主的片頭,配以魯迅美術學院經典的院歌,這樣的片頭設計直接將觀眾吸引到了那濃烈的時代氛圍之中。
《大魯藝》在整個拍攝結構非常完整,十分連貫。從第一集的開始“寶塔山下”為起點,講述了毛澤東對魯迅藝術學院的創建提議,在以黃河大合唱為特色文化,將延安精神逐步推向高潮。第二集“延河春曉”則重點講解魯藝的搬遷經過,是怎么搬到大教堂后,這時魯迅藝術學院的文學藝術精英人才眾多,為學院的發展以及辦學提供的重要的人才支撐,學院迎來了重大發展時期。第三集“五月盛會”重點講述在抗日戰爭最艱難時期,毛澤東為什么要重視文學藝術工作,怎樣與一百多為延安文藝人士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毛澤東的講話對魯迅美術學院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扭轉了魯藝“封閉提高”的發展趨勢,讓魯迅藝術學院的師生從此走出了小魯藝,走向了大魯藝,這就是紀錄片種“植根沃土”的主題。在此基礎上長了許許多多的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應了當時生活斗爭的藝術作品,例如:人民熟知的《東方紅》《南泥灣》等經典作品。最后一集“風云征程”講述了抗戰結束后,魯迅藝術師生走向全國各地實踐國家的土地改革運動,參與解放戰爭。在祖國站起來以后,魯藝師生流向祖國各地,但是魯藝師生在黨的文藝事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祖國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是開闊了眼界,跳出了魯藝本身的歷史,從“小魯藝”為突破口,重點反映“大魯藝”,讓人民看到了國家未來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另方面是通過講述歷史和人物相結合。通過講述魯藝的藝術老人給人一種真實的沖擊感。因為那個年代的親歷者隨著年齡的逐步增加,未來可以采訪的機會將逐漸減少,所以,《大魯藝》的史料價值已經被定格。通過采訪親身經歷者,既然今天的人民了解了當時魯藝人的經歷和感受,同時更重要的是了解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領導對國家文藝事業的重視,對當時文藝工作者的關愛,以及那些已經離世的文化工作領導者、文化藝術家的努力與貢獻。包括很多現代已經忘卻的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家,但是需要了解歷史、牢記歷史,歷史不容忘記。
在《大魯藝》的拍攝過程中,條件和環境十分辛苦,但是又做的特別的精致,其中重要的不是精美的構圖,是那些被采訪者的眼神,是被采訪中迸發出的永遠不應被遺忘的精神。現在人們回頭看完歷史,內心總是復雜的,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傳神之筆,一個昭示未來的精神坐標。”為今后的年輕一代了解延安精神、了解魯藝、了解過去的文藝事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1]延安精神依然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暨大型文獻紀錄片《大魯藝》研討會紀要[J].電視研究.2012.06.4—8
[2]張國濤,張靜.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暨大型文獻紀錄片《大魯藝》研討會綜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7:81-84.
[3]章百家.一個時代的傳神之筆——寫在《大魯藝》播出之前[J].中國電視(紀錄),2012,06:24-25.
[4]章百家.一個時代的傳神之筆[N].人民日報,2012-06-05024.
[5]崔莉莉.周揚與“延安文藝”生成的關系研究[D].延安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