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范 芹 李 俊 方佳佳
(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種植科,貴州 遵義 563003)
建立平衡咬合關系是口腔修復的關鍵環節,在種植義齒與自然牙的混合牙列中,由于種植義齒缺乏牙周膜感覺反饋的自我保護,咬合敏感性降低,咬合力易集中于種植義齒,容易受到損傷,從而導致種植義齒修復失敗〔1〕。建立種植義齒比自然牙延遲負載設計模式,使咬合時自然牙先接觸,種植義齒再接觸,以補償種植義齒與自然牙移動度的差別〔2〕,必然有助于延長種植體壽命,增進種植義齒修復效果。
1.1實驗器材 ITI種植系統(Straumman公司,瑞士)、T-SCANⅢ數字化咬合分析儀(美國Tekscan公司)、咬合傳感器片(美國Tekscan公司)、齒科咬合紙(上海齒科材料廠)、牙齒松動度位移測量儀等。
1.2病例資料 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行種植義齒修復的患者42例,年齡45~61〔平均(55.7±6.8)〕歲,其中男23例,女19例,患者均為單顆患牙種植修復。排除全身系統性疾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42例種植修復患者,均采用ITI種植系統,常規完成種植義齒修復,冠修復黏固后,拍攝數字化的全景X 線片,記錄種植體周圍牙槽骨高度和種植體松動度。將42例種植修復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咬合紙常規調整咬合,根據患者主觀感受,結合咬合印跡范圍和面積調磨,建立咬合平衡;觀察組運用T-SCANⅢ數字化咬合分析儀進行咬合分析,設置種植義齒延遲0.2 s負載,指導咬合調整,記錄調合后咬合力分布情況。具體操作:連接好咬合傳感器片、計算機、信號轉換器后,輸入患者的個人信息,打開計算機的測量程序,將咬合片放于上下牙弓中間,然后點擊開始鍵,讓患者自行咬合,出現牙尖交錯時保持2 s,記錄結果,然后開始正中牙合位的前伸運動、左側運動、右側運動,記錄結果,根據結果中咬合高點、干擾位置、中心點、兩側的咬合力百分比值分析患者的全口咬合情況,進行適度調整,反復調整后消除所有干擾即可。修復后1年,拍攝數字化全景X 線片,標尺測量種植義齒周牙槽骨高度,牙齒松動度位移測量儀測量種植體松動度,并與修復完成時比較。

種植體周牙槽骨吸收程度和種植體松動度分別用測量結果與修復完成時記錄結果之差表示。觀察組患者種植義齒的牙槽骨吸收程度〔(0.27±0.06)mm〕和種植體松動度〔(0.47±0.13)mm〕均明顯小于對照組〔(0.53±0.12)mm、(0.75±0.20)mm〕(均P<0.05)。
在口腔臨床修復中,準確的咬合分析和合理的咬合力控制是修復體成功的基礎和保證,不恰當的調牙合及牙合力分布常常導致修復體的失敗。種植義齒修復是牙齒缺失的重要修復方法,因其不損傷鄰牙、功能強、固位好、舒適等特點,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如何設計種植義齒的上部結構、建立良好的咬合關系使之所受應力合理傳導至種植體是成功修復種植義齒的關鍵環節,成為目前口腔種植學的研究熱點〔3,4〕。
在種植義齒與天然牙的混合牙列中,因固位方式不同,其所受到的牙合力反應截然不同,天然牙有牙周膜的感知、緩沖和自我保護等,而種植義齒與牙槽骨直接骨性結合,在咬合過程中因其機械連接方式缺少移動度〔5〕,若種植義齒與天然牙同時咬合接觸,種植義齒將妨礙天然牙受壓沉入牙周膜,從而影響天然牙的正常咬合接觸,使牙合力過度集中于種植義齒,而種植體缺乏牙周膜本體感受器和壓力感受器反饋的自我保護,在受到牙合創傷后不會表現出天然牙的充血、咬合不適、疼痛以及牙周膜增寬等特征,其安全性比天然牙小〔6〕。
臨床工作中,建立平衡咬合方法大多采用傳統的咬合紙標記法、蠟片法等指導調牙合,但均僅能反應靜態的咬合狀態,缺乏客觀可靠的咬合力分布、咬合時序等重要信息,無法確定咬合高點出現的時間、咬合力的大小及分布變化情況〔7〕;有研究〔8〕表明,不同的咬合力可產生相同的印記,大多數的印記大小與牙合力的大小不相關,義齒常規調牙合會帶來不可逆后果。
T-ScAnⅢ是新一代的咬合力分析系統,是測量咬合力和咬合接觸時序的診斷設備,可以精確地測定和分析每個牙所受的牙合力大小、分布情況及咬合時間順序、咬合中心點等,其客觀的數據和彩色三維圖像等可靠信息有助于診斷和評估患者的咬合平衡。在混合牙列中,T-ScAnⅢ的時間順序功能可以確保在臨近天然牙達到完全咬合接觸后種植修復體再接觸,非同時接觸避免了種植修復體承受過高的咬合力,通過計算機輔助咬合調整可以更好地保護咬合材料、固位螺釘、種植基臺以及種植體-骨界面,這是傳統咬合指示器無法做到的〔9〕。
本研究結果說明咬合紙常規調合并未達到真正意義的咬合平衡,更難以實現修復體延遲負載;由于觀察時間較短,其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但T-SCANⅢ數字化咬合分析儀對于全面的咬合分析,指導臨床建立和平衡,延長修復體壽命,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4 參考文獻
1胡志剛,程 輝,程祥榮.T-ScAnⅡ系統在口腔醫學中的應用〔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6;7(2):142-5.
2安薇薇,王邦康,白玉興.T-ScAnⅡⅡ分析儀記錄結果可重復性的臨床評價〔J〕.北京口腔醫學,2006;19(2):235-7.
3劉寶林.口腔種植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1-48
4宮 蘋.種植義齒修復設計〔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21-47.
5唐 華, 宮 蘋,李曉箐.種植義齒咬合設計〔J〕.國外醫學口腔醫學分冊,2004;31(5):400-2.
6Hammerle CH, Wagner B, Bagner U,etal. Threshold of tactile sensitivin perceived with dental endosseous Implants and natural teeth〔J〕. Clin Oral Implants Res,1995;6(2):83-90.
7Kerstein RB. Computerized hocclusal management of a fixeod detachable implant prosthesis〔J〕.Practi Periodont Aesthet Dentistry ,1999;11(9):1093-102.
8張 悅,楊柏林. 金屬烤瓷固定橋與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后患者評價分析〔J〕. 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9(1):61-2.
9Weinberg LA,Kruger B.Bio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 when combining tooth-supported and implant supported and implant supported prosthese〔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2003;7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