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堂
(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思縣氣象局 ,廣西 上思 535500)
建設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即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各級氣象部門為農服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氣象部門服務“三農”的平臺和載體[1]。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了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任務,并投入專項資金大力推進“兩個體系”建設。2012年,根據防城港市氣象局“兩個體系”建設情況和農業氣象科技基礎,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選取防城港市上思縣等4個縣(區)開展示范縣建設。在區氣象局、市氣象局的指導幫助下,上思縣氣象局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目前上思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的建設已初具雛形。通過參與建設過程并調查了解其他兄弟臺站的建設經驗,筆者對如何建設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有了一些淺薄的體會。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包含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僅從字面上理解,該建設涉及到氣象部門以外的行為,是需要通過與外部門的溝通協調才能完善的行為。現以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為例,一個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應該是這樣的框架:首先要有實施防御災害的組織和相應的應急防御預案;其次要設有接收氣象災害預警發布的設備,而且必須在氣象災害易發地或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的易發地標上警示牌及疏散圖示;最后要有災后應對模式。現在來解讀框架的結構:實施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的組織者必須為政府部門領導下的機構,應急防御預案的的制定必須在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制作完善;災害易發地的標定涉及到農業、林業、水利、國土、氣象等部門確定的數據;災后應對離不開醫療、公安、消防等救援機構。權英等[2]研究表明:政府居于自然災害應對的核心,只有政府才能夠憑借其所擁有的公共權力,通過指揮、組織和協調有效調度其他部門開展災害的防御和應對;政府主導的多元主體參與的自然災害應對模式不但能夠保障政府自身職能的發揮,避免政府責任“缺位”,而且又能發揮多個主體的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跨越政府能力邊界,形成應對災害合力。
建設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氣象戰線提出的重要任務,是氣象部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大舉措,是氣象工作在“三農”發展中的職能體現。自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頒布以來,全國各地的氣象部門在中國氣象局有關文件精神的指導下,掀起一輪又一輪的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的建設高潮,先后涌起許多象浙江德清、重慶永川式的先進模式,經調查了解,不管何種成功的模式,他們遵循的都是同樣的原則,即“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
借鑒成功的模式,上思縣氣象局在進行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中始終堅持“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原則,以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減災所及防城港市氣象局的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導,通過積極爭取得到當地縣委、縣政府對該項目建設的大力支持和肯定:上思縣委、縣政府把該項目的列為“迎接防城港市建設二十周年大干二十件大事”的其中之一;隨后,上思縣政府組織協調進行《上思縣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上思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制定和編寫工作;相繼出臺了《上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上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的通知》、《上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通知》、《上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的通知》、《上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上思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等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對推進上思縣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有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思縣氣象局在進行項目建設的選址、建立鄉鎮氣象服務站等工作得到縣直各相關部門和鄉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很多協作關系一下就能理順和解決。
在重慶永川召開的全國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交流研討會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發布系統建設交流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二組巡視員張建軍說:隨著農民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越高,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就越高;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越高,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就更廣泛,這必將為“兩個體系”的建設開辟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對此,我們在進行關于對氣象服務需求的調研中深有體會。上思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甘蔗產業占據縣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同時上思縣又是一個氣象災害發生頻繁的地方,干旱、臺風、低溫冷害、霜凍、洪澇等氣象災害成為影響該縣甘蔗生產的重要因素。在對蔗農進行調研時,聽到最多的就是諸如“如果能提前幾天發來將有臺風、低溫冷害、霜凍、洪澇、干旱持續多久的信息該多好啊”、“如果在施放肥料或噴施農藥時能有天氣信息做指導那該多好啊”、“如果臺風來臨之前能提前做些準備,或許我的甘蔗就不會損失那么嚴重”等等,農民朋友急切的話語與殷切的眼神,至今仍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身上的責任是前所未有的重。氣象為農服務任重而道遠,提高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水平迫在眉睫,建設適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的氣象防災減災水平是兩個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
為兩個體系的建設,上思縣氣象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和防城港市氣象局的指導下,聯合農業、林業、國土、水利等部門召開關于如何針對上思農業的需求開展氣象為農服務的研討會,并就如何應對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如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各個部門與會的專家就如何針對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等開展精細化的氣象服務提出寶貴的建議,這次研討會對建設和完善兩個體系的框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把這次研討會的精髓滲入了上思縣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的建設當中,成為兩個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
①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的建設,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氣象部門服務“三農”的平臺和載體。各級氣象部門要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始終堅持為農服務是氣象服務的重中之重,在建設“兩個體系”和氣象現代化建設中致力于為發展農業、富裕農民和繁榮農村提供優質服務,使氣象預報預測、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在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得以日益凸顯。
②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的建設,要始終堅持政府領導是核心的理念,堅持政府領導才能凝聚多方合力,才能形成兩個體系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1]劉強.農業安天下 氣象助“三農”——氣象系統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綜述[J].農民日報,2011:12(1).
[2]權英,張甲慶.多元主體參與視閾下地方政府自然災害應對的問題現狀及改進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29):16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