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建
(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氣象局,貴州 興義 562400)
2012年,黔西南州州級氣象部門建立了“黔西南州氣象信息與技術保障中心”(以下簡稱“保障中心”),成立了信息與技術保障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機構工作職責,并將保障中心掛靠在氣象業務主管部門進行管理。由州級氣象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對全州氣象裝備保障日常業務工作的組織管理,并負責相關業務技術指導。每年組織氣象裝備保障技術力量在汛期前和汛期后分別開展氣象裝備巡查、巡檢,對保障工作情況定期開展抽查,開展對縣級氣象部門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對設備出現故障問題,及時督促縣級氣象部門在規定時限內進行處置;對不能及時排除的故障問題,州級保障中心派人到現場進行維修或報告省級氣象保障中心進行處置。
結合中國氣象局觀測司下發的《自動氣象站保障暫行規定》和貴州省級保障機構出臺的《市州級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業務流程(試行)》、《市州地級技術保障部門工作職責制度(試行)》等氣象裝備保障業務運行規定,黔西南州進一步完善了氣象保障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配套制定出臺了《黔西南州氣象基礎業務工作獎懲辦法》、《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值班和質量保障制度》等業務考核制度,將氣象裝備保障業務納入日常氣象業務考核管理范疇,進一步加強氣象裝備保障業務工作的組織管理。
黔西南州本級建立了專門的氣象儀器設備備件存放庫房和設備維護維修工作室,搭建了國家級氣象臺站無錫ZQZ-CⅡ型、華云CAWS600 型7 要素自動站和區域自動站維護維修工作平臺。在省級氣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氣象儀器維修室全套配備了國家級自動站檢修設備及日常維護維修工具等,如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業務運行監控計算機、設備故障必要檢測工具、儀表等裝備,增添了自動站檢定儀器,如溫度檢定槽等。為技術保障人員從事維修、檢定、測試、科研及提高動手能力等搭建了必要的業務平臺,為順利開展基本氣象保障業務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工作場所。
近年來,隨著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氣象觀測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氣象探測領域逐步向鄉(鎮)、村拓展。目前黔西南州一共建設了各類氣象監測自動站共410個(套)。其中7 要素自動氣象站13 套,無錫ZQZ-CⅡ型號自動氣象站7 套,華云CAWS600-BS 型自動氣象站1 套,無錫DZZ4 新型自動氣象站4 套,華云DZZ5 新型自動氣象站1 套;6 要素自動氣象站19個;2 要素自動氣象站156個;單雨量自動氣象站194個;水位監測站18個;自動土壤水分監測站10個。綜合觀測業務技術保障業務工作數量劇增。
2013年黔西南州氣象部門組織技術力量對全州所有氣象站點開展巡檢400 余站次,定期或不定期對站點開展日常巡查及維護維修200 余站次,共排除站點故障100 站次。有力保障了各類氣象觀測站點的正常運行,提高了自動氣象站的業務可用性。2013年黔西南州國家級自動站業務可用性為99.96%,比2012年提高了0.03%,氣象觀測數據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為做好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觀測數據支撐。
氣象觀測工作是氣象工作的基礎,為保障氣象觀測記錄符合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的“三性”業務要求,建立一支氣象裝備保障員隊伍顯得十分必要。在保障員隊伍比較穩定、保障技術過硬條件下,才能為順利開展自動氣象觀測工作奠定技術基礎。氣象裝備保障工作主要包括裝備管理和專業技術支撐兩個方面,裝備管理目前已基本實現人工向計算機智能管理轉變,而業務技術還暫未跟上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因此加強保障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是解決保障工作難題的首要任務,技術人才是整個保障工作的核心。只有通過不斷加強技術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強化技術知識更新,提高保障隊伍專業技能,進一步增強實踐能力,尤其是動手能力的培養,才能為自動氣象觀測系統正常運行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支持,確保觀測業務正常開展。
①目前由于受體制編制限制,黔西南州市、縣兩級均普遍存在氣象保障工作無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現象,加之技術保障工作實行掛靠管理,從事保障工作的人員均為兼職,大量工作精力被其他工作所占用,用于具體從事保障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在從事保障工作中,兼職保障員往往擔當“救火隊員”角色,只承擔應急搶險工作任務,技術保障工作往往力不從心,這對積累保障工作經驗和提高動手能力十分不利,對進一步加強保障能力建設和提高保障工作水平產生制約。
②基層氣象臺站部分地面氣象觀測人員由于長期從事單一的氣象觀測工作,缺乏學習,知識結構較單一,加之年齡偏大等原因,在氣象觀測業務改革調整中要成功向保障員轉崗存在一定的困難。
③目前氣象裝備保障業務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如獎懲制度不完善、職稱評定困難等導致保障人員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隊伍不穩定,對進一步加強氣象保障能力建設產生制約。
④部分自動氣象站點(如單雨量自動站、水位監測自動站等)建設完畢后,無運行維持經費也是制約氣象保障工作難以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大力推進,氣象探測業務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氣象觀測已基本實現自動化,氣象保障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只有不斷加強技術保障工作,提高氣象觀測數據質量,為預報服務提供好數據支撐,才能為進一步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②做好氣象保障工作,不但需要技術人才,更需要創新管理體制。市州應加快成立獨立運行的氣象保障機構,應至少選派2 名業務骨干承擔日常保障業務工作,其中1 人應履行管理職責兼日常工作事務,另1 人為專職保障員,承擔技術維修、維護、業務運行監控及駕駛職責等。保障機構編制人員可從國家站現有測報人員中進行調劑或聘用社會人員進行補充。
③針對技術力量薄弱問題,市州需進一步強化現有技術隊伍的培訓,提前加快地面測報員向保障員過渡轉崗的適應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數量和工作水平;針對縣級氣象部門保障力量薄弱問題,縣級氣象部門可將區域自動氣象站進行社會化保障。實施區域站社會化保障,可從站點附近村級氣象信息員、人影作業炮站班長、炮兵中選擇一些文化素質好、動手能力強的人員作為技術保障培訓對象,通過建立一定的經費補償機制,簽定保障服務合同,可解決縣級短期內保障技術力量難以全部覆蓋到位的問題。
④應完善氣象裝備保障業務考核評價體系,將保障工作制度化、流程化、規范化,強化組織管理能力,通過建章立制,規范保障業務管理,建立崗位證書認定機制和考核辦法。嚴格將保障業務進行管辦分離,建立穩定的技術保障隊伍,才能為真正實現氣象業務現代化提供保駕護航。
⑤加強技術裝備經費投入,適當增加市、縣兩級氣象裝備備件數量和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現代化檢修工具,是提高氣象裝備保障工作效率和增強保障能力建設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