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預測
核準改備案,對化肥市場影響幾何?
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會議決定,對城市道路、供水、化肥等15類項目取消核準,改為備案,并運用產業、用地、環保等相關政策和技術標準等手段,提高管理科學性和有效性。
會議指出,順應社會期待,在去年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的基礎上,今年再作修訂,是改革投融資體制,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的重要體現,對于更好實現企業自主投資、更好適應地方發展需要、更好釋放投資巨大潛力、抓好有效投資這一促進發展的關鍵環節,為各類主體創新創業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減少權力尋租空間,防止腐敗。會議確定了以下原則:一是進一步縮減核準范圍。對市場競爭充分、企業能自我調節、可以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調控的項目,由核準改為備案。二是進一步下放核準權限。對現階段仍需核準的項目,明確中央部門和地方責任。三是進一步完善監管。下放的核準事項由地方政府按國家規劃進行核準,并落實“各負其責、依法監管”要求,建立完善縱橫聯動協管機制。
化肥界人士普遍認為,化肥項目取消核準改為備案是件好事,這意味著化肥市場化改革又往前邁進了一步,有助于今后行業走向真正的市場化。
但也有人擔心,取消核準,不要審批了,是不是會引發化肥產能大反彈?企業可以不加限制地上項目,本已膨脹的化肥產能今后是不是會更加不可收拾?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去看待:
一是核準審批制很難真正限制產能。據媒體報道,10月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部署做好下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李總理在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說實話,我們產能過剩的幾個行業,哪個不是審批出來的?我不是一概否認審批制度,但一些純商業、純經濟的事項還拿來審批,很容易造成尋租、腐敗”!的確,放眼望去,現在還有幾個行業不產能過剩?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哪個又不是經過層層審批的呢?實際上審批是很難真正限制產能的,總有人會想方設法、不擇手段通過審批的。
二是核準改備案是回歸市場本位。上項目本來是企業行為,是市場行為,企業首先應考慮的是這個項目市場前景怎樣,盈利空間有多大,幾年可以回收投資,企業是否有能力上這個項目。但在審批權制下,這一切都扭曲了,企業首先考慮的不是市場,而是考慮如何通過審批,獲得批文,仿佛一拿到批文錢就來了,而真正要關注的市場問題反而排到后面去了。結果很多情況是,批文拿到手了,項目也上馬了,但產品出來后卻不掙錢。取消核準,改為備案,將促使企業真正把精力放在研究市場上,自己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至于有些人擔心,不需審批了,會有很多的化肥項目上馬,筆者倒認為這是不用太擔心的,因為企業投資是為了盈利,現在化肥產能過剩這么嚴重,現有企業的盈利狀態這么差,新上化肥項目除非有特別的優勢才可盈利,否則難逃虧損命運,還會有多少企業明見虧損還要往“火炕”里跳呢?
三是改為備案制,監管方式將發生變化。化肥項目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不是不要監管了,而是監管方式將會發生變化。今后將用能耗指標、環保排污指標、技術工藝先進性、負面清單等更市場化的手段來限制企業上項目,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的通過審批確定誰可以上誰不能上。現在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條件都一樣,達到指標就可以上,達不到就不能上,這樣才公平合理,市場效率機制也更能充分發揮作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李壽生表示,該政策的出臺符合我國市場化體制改革的方向,將有力推進化肥行業在管理和投資方面的市場化進程。氮肥屬于產能過剩行業,目前市場投資的利潤率低,市場化調節已經使企業的投資意愿下降。該政策出臺會使過剩行業的投資更趨理性,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宏觀調控中發揮更大效力。此外,政府還將運用環保等相關政策引導社會投資方向,為行業的市場化保駕護航。
據最近公布的化工行業經濟運行數據顯示, 2014年1-7月份,我國化肥行業共實現銷售總額累計4994億元,同比增長4.9%,實現利潤總額118.39億元,同比降低31.6%。其中氮肥、鉀肥、磷肥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476.15億元、152.98億元、534.94億元,同比分別降低5.1%、增長14.4%、增長16.1%。受尿素價格同比大幅下降影響,氮肥行業1-7月份虧損達32.81億元,利潤率低至-2.22%,行業虧損面高達49.1%。磷肥行業雖略好于氮肥行業,但同樣也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8.7%。預計即使放開投資,磷肥行業也同氮肥行業一樣,不會出現大的投資增加。另外,還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磷石膏、廢氣、廢水處理等環保成本也越來越高,對磷肥項目投資也會起到震懾作用。
鉀肥是我國化肥產業中唯一不過剩的產品。新政策對鉀肥行業發展形成利好。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常務副秘書長亓昭英表示,近年來國內鉀肥生產增長雖然達到預期,但由于產地主要位于青海、新疆等邊遠省份,受高原環境、氣候、運輸、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保障市場供應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迫切需要國家出臺鼓勵政策。她認為,國家取消化肥項目核準,對硫酸鉀肥新上項目將有立竿見影的刺激效果,因為硫酸鉀的市場行情一直表現突出,政策一旦放開,會給化肥企業新上裝置提供便捷和動力,估計能激勵一些新的硫酸鉀肥項目集中上馬。硫酸鉀或將成為今后化肥投資的一個熱點,但如果新上產能太多,也會出現供大于求的問題,相關企業還需謹慎,要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情況。
業內人士還指出,這次會議決定,除少數另有規定外,境外投資項目一律取消核準,這有利于更多的國內企業“走出去”投資興業,尤其有利于開發境外鉀肥資源。全球鉀資源分布不均衡,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四國探明儲量占全球90%以上,中國要確保鉀肥穩定供應和鉀肥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鼓勵企業“走出去”。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企業共在9個國家投資建設了26個境外鉀肥項目,其中在老撾的4個項目均已投產。
復合肥行業方面,山東金正大公司副總經理陳宏坤認為,從整個化肥行業來講,短期來看項目核準的放開對行業投資影響不會太大,但它能夠把企業向市場的方向引導,把行業充分推向市場化。經過近幾年的政策調整,化肥行業的政策環境已經越來越寬松,更重要的是,現在企業考慮更多的是自己有沒有資金和能力上新項目,以及項目建好后市場能不能接受。因此,項目核準政策的調整,對化肥行業的影響不會立即顯現。
對于復合肥項目來說,雖然本身并不在核準目錄中,但目前新建項目建設程序仍然繁瑣。通俗地說,建一個項目要跑很多部門,蓋很多個章。因此,企業更期望政府能從合法合規、環保、安全等方面做好監管和防范,而對企業正常運營和經營少管一些,以便進一步簡化各種不必要的程序,讓企業的運行效率更高一些。
不少市場人士談到,短期來看,該政策的出臺對化肥市場影響不會太大,因為整體而言,目前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低,行業效益差,除了鉀肥等少數品種對投資方有吸引力外,大多數品種沒有投資價值,因而不會導致產能的大幅增加。但是從長期來看,對化肥市場還是有較大的影響。一方面,政策的出臺體現了政府簡政放權的決心和力度,加快了化肥的市場化進程,有利于化肥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如果今后化肥市場行情出現大的好轉,將會很快招致許多企業新上化肥項目,這反過來又將抑制化肥價格的上漲。總體來看,這個政策的出臺,使得化肥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變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農民是件好事。
自去年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按照“減少行政干預、市場主體負責”的總體原則,政府盡量減少干預,凡是能由市場決定的都由市場來決定,充分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以促進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早在2005年,我國就提出了化肥市場化問題。在2005年7月,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改革和完善化肥價格調控機制的方案(草案)》就明確提出,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全面放開化肥價格,實行“一直補兩取消(直補農民,取消化肥優惠政策,取消化肥限價)”。2008年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化肥改革國六條”,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成為改革的方向。
但由于種種原因,化肥市場化之路一直進展不快。現在化肥企業享受優惠政策較多,如電價優惠、天然氣價格優惠、稅收優惠、鐵路運價優惠等,這在其他行業中是絕無僅有的。國家以前出臺這么多優惠政策的本意是為了扶持化肥行業發展,以保障農民用肥需求;同時希望用給企業優惠政策的方式,來降低化肥生產成本,再讓企業以優惠價格供應給農民,降低農民的種田成本。但經過多年來的大發展后,化肥產能已大幅提升,不僅保障國內供給足足有余,而且還需通過出口來消化多余產能;而通過補貼企業再間接補貼農民的方式,不如直接補貼農民有效,取消化肥優惠政策已水到渠成。隨著國家整體市場化改革方向的確立,化肥市場化之路或將很快到來,化肥企業須提前做好準備,迎接沖擊與挑戰。
(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