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敏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0世紀90年代茶文化開始興起,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和文化旅游的發展,茶文化旅游日益成為一種旅游新時尚。目前茶文化旅游產品主要包括博物館、茶館、茶馬古道及綜合性茶旅游景區等,以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北京老舍茶館、香格里拉茶馬古道、廣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等為代表。根據寧曉菊(2005),喬秋敏、吳若飛(2009)等學者的研究,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存在旅游產品類型單一、參與性弱、文化含量低等問題;作為鐵觀音的發源地——安溪縣,茶產業發達,茶文化是其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但茶文化旅游發展滯后。本研究在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資源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優化對策,希望為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一定的參考。
茶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于茶文化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都可以開發為旅游產品,因此本研究取其廣義的概念。茶文化根據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可以分為物態、心態、行為和制度四個層次。茶物態文化是指人類從事茶葉栽培、制造、加工等一切與茶相關的生產活動及茶葉、茶具、茶室等與茶相關的產品總和。茶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包括茶德、茶道、茶與文學藝術等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茶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以茶禮、茶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如以茶待客、以茶示禮、以茶為媒、以茶祭祀等。茶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茶政、茶法等社會行為規范。
目前學術界關于茶文化旅游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結合茶文化的內涵和目前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情況,本研究認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為主題,將茶文化旅游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有機結合,為游客提供具有觀賞、科普、休閑或度假等功能的旅游產品,實現休閑、娛樂或度假等目的的一種文化旅游。
安溪縣茶文化資源豐富,其中對茶文化旅游開發價值比較大的包括茶物態、心態和行為文化三個層面。具體如下:
位列“全國百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的安溪縣,2012年擁有超60萬畝的茶園,居全國之冠,生態茶園近25萬畝,大坪、西坪等地方保留有古茶園、茶村,各大茶企也建有自己的生態茶園,如八馬森林中的高山茶園,鐵觀音集團的祥華基地和鳳山基地;除了茶園資源外,安溪縣擁有“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奇蘭”“白牡丹”等64個優質茶種,被譽為中國“茶樹良種寶庫”,其中“安溪鐵觀音”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此外,安溪縣茶人繼承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足火等傳統的烏龍茶獨特加工制作技藝,茶技嚴謹精巧;安溪鐵觀音集團還擁有20世紀50年代使用至今的、獨特的木石結構陳年倉庫。
安溪縣擁有鐵觀音“王說”與“魏說”起源、“烏龍太子傳烏龍”、“半壁長毛蟹”等廣遠流傳的茶話;擁有以清末安溪詩人兼茶商林鶴年《福雅堂詩鈔》的茶詩詞為代表的從唐代到現代的詩人和學者的大量茶詩詞;擁有以文人歌詠茶葉的詩歌作品為原本,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日常休閑喝茶所唱等多種類型的茶歌;擁有以茶的生產、飲用為主題的舞蹈藝術——采茶燈及現代安溪縣茶文化工作者創排的舞臺表演型茶舞;擁有由安溪縣茶人蔡建明和文化人李波韻共同創作的舞臺表演式的安溪茶藝和包括潔具、下茶、備水、洗茶、沖泡、分茶、奉茶、品飲等基本流程的生活待客式安溪茶藝及“純、雅、禮、和”的安溪茶道精神。
安溪縣擁有超過千年的產茶歷史,是一個茶俗豐富的茶鄉,茶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迎賓送客、禮尚往來、婚慶習俗、喪葬禮儀、宗教祭祀等活動中,其中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有以茶相待、贈送茶葉的日常活動,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安溪民眾有向佛祖、觀音菩薩、地方神靈敬奉清茶的敬佛茶俗;每年1至2月,有場面熱鬧,比拼茶技的安溪茶王賽;同時,還有茶文化旅游節、茶文化旅游攝影藝術節、安溪鐵觀音茶莊園旅游節等節事活動資源。
目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由中國茶都、鳳山茶葉大觀園、魏蔭茗茶園、龍涓茶莊園(中閩魏氏、華祥苑休閑體驗)等景點搭配組成一日游和兩日游線路。
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茶文化旅游產品包括擁有茶文化博物館、萬壺館、紫砂閣、茶詩長廊、茶都公園等產品的集茶業貿易、茶文化研究、旅游于一體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茶都;包括茶樹品種觀賞園、茶作坊、鳳苑,集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國家AAA級景區——鳳山茶葉大觀園;擁有鐵觀音的起源的“魏說”和“王說”兩處遺跡,包括鐵觀音母樹、生態茶園、家庭博物館的西坪鐵觀音發源地;包括有機茶園、有機茶初制加工廠、科研評茶室、茶文化館、觀光木屋集生產、示范、培訓、旅游于一體中閩魏氏和華祥苑鐵觀音茶莊園;集茶文化旅游和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研究于一體的魏蔭茗茶園、八馬和鐵觀音集團總部。同時,還有茶王賽、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節、安溪鐵觀音制茶師(初制)大賽、茶文化旅游攝影藝術節、安溪鐵觀音茶莊園旅游節等節事旅游產品。
1.茶文化旅游意識淡薄
受安溪縣整個旅游業發展和內部交通條件的制約,特別是茶文化旅游意識淡薄的影響,目前主要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中除了位于縣城的中國茶都、茶博會、鳳山茶葉大觀園、魏蔭茗茶園和八馬茶業體驗店外,沒有便捷的交通設施去其他旅游景點。同時,中國茶都雖有茶文化旅游景點,但相對面積巨大的茶葉店鋪顯得弱小的多,且周一至周五開放而周末卻不對開放,沒有將其真正展現給游客,周末去的游客掃興而歸;目前運營的中閩魏氏和華祥苑兩座鐵觀音茶莊園位于龍涓鄉,除了交通的限制外,雖然“中國安溪鐵觀音茶莊園旅游節”華祥苑茶莊園體驗之旅行程豐富多彩,茶文化內涵展示充分,活動參與性強,但茶企業主要將茶莊園作為企業的高端會所平臺,周一到周五經營,還沒有發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識,沒有將旅游節中的活動開發為日常的旅游產品。這些阻礙了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2.茶文化旅游產品形象模糊
雖然安溪縣已有生態茶園、茶文化博物館、茶莊園等茶文化旅游產品,但目前游客對其沒有直觀的印象,沒有像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和武夷山印象大紅袍等代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區和產品,茶文化旅游產品形象模糊。
3.茶文化旅游產品功能單一
目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集中在縣城、西坪、大坪、龍涓等地,中閩魏氏和華祥苑鐵觀音茶莊園沒有將茶文化體驗項目日常化。總體上看,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主要以茶園、茶壺、茶長廊、茶葉制作觀光為主,體驗性的產品缺乏,旅游功能單一,沒有形成多樣化的茶文化旅游線路。
4.茶文化旅游產品文化缺失
目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雖然融入了茶人、茶詩、茶聯、茶藝表演、茶節事等元素,但僅停留在雕像、長廊、碑林和少數的節事表演中;總體上看,安溪縣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心態和行為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產品缺乏當地特色。如鳳山茶葉大觀園,雖然融入了茶圣、茶葉制作流程、茶葉景觀小品,讓游客眼前一亮,但沒有對茶圣、茶聯等的內涵進行深入的展示。大坪生態茶園,只有茶園觀光項目,沒有將其古老茶歌等挖掘出來。
安溪縣政府應大力宣傳和倡導發展茶文化旅游,提高安溪縣全民茶文化旅游意識,充分發揮茶文化旅游在弘揚安溪茶文化,促進茶產業發展,活躍旅游市場中的作用。做好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的整體營銷工作,并改善安溪縣內部交通條件,提高游客到各茶旅游景點的可進入性,開設通往各茶文化旅游景點便捷的公交或旅游大巴專線,并做好茶文化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和茶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等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安溪縣政府可采取政策、稅收優惠、政府扶持等措施積極引導茶企和已有的茶文化旅游景點轉變觀念,重視茶文化旅游,提供滿足游客需求的茶旅游產品,做好旅游服務,促進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
2008年以來,安溪縣著力推進茶葉莊園建設,把茶葉莊園作為拓展現代茶業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產品功能和觀光休閑功能的重要載體,鼓勵龍頭企業建設茶葉莊園。安溪縣茶文化旅游應遵循安溪現代茶業生產發展的規劃,突出茶莊園的地位,將茶莊園作為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的代表和特色,形成以茶莊園為主體,以其他茶文化旅游產品為補充的產品定位。
針對安溪縣目前茶文化旅游產品以觀光為主,旅游功能單一的現象,根據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以茶莊園為主,其他茶文化旅游產品為輔的定位,結合安溪縣茶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以茶莊園度假為主,茶文化與茶節事體驗、茶園觀光、茶鄉休閑、茶生產研學為輔的綜合性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各茶文化旅游景點應根據各自的功能進行改善和提升,增加休閑、體驗和研學旅游產品。具體產品如表1所示。

表1 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體系
4.增加茶文化旅游產品文化內涵
安溪縣應將茶心態文化旅游資源中的茶話、茶詩詞、茶歌、茶舞、茶藝和茶道精神通過景觀小品、情景模擬、學習感悟等方式形象展示;將茶行為文化旅游資源中以茶相待、贈送茶葉等日常活動和敬佛茶俗進一步融入到民眾生活中,凸顯茶鄉特色;并舉辦好茶王賽、茶文化旅游節、茶文化旅游攝影藝術節和安溪鐵觀音茶莊園旅游節等節事活動,將茶文化與創新元素相結合,開發優質的節事旅游產品。茶企業應充分挖掘和形成自身的企業文化,并將企業文化在相應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中充分展示。此外,安溪茶文化應該與清水巖的禪文化相結合,打造茶禪旅游產品;并與安溪名人李光地相聯系,打造多樣化的茶文化旅游路線。
[1]寧曉菊,劉清榮.江西茶文化旅游開發論析[J].農業考古,2005(4):10-17.
[2]喬秋敏,吳若飛.九江茶文化旅游產品組合性開發研究[J].農業考古,2009(5):34-37.
[3]鄭小敏.茶文化旅游體驗影響因素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2.
[4]王文禮,凌文斌.安溪茶葉大觀[M].北京:國際華文出版社,2002:55-56.
[5]王桂林.安溪茶文化資源的挖掘及利用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