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娥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
高等教育經費籌資渠道多元化己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社會捐贈是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社會捐贈的主體很廣,國內外經驗證明以感情為紐帶的校友是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捐贈主體。校友對母校的回報是支持高等院校發展的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我國高校的校友捐贈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至今仍處于初級階段。當前我國高校校友捐贈的規模和數量都相當有限,校友捐贈收入在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中所占的比例相當小。因此,文章通過剖析當前我國高校校友捐贈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校友捐贈的策略。
近30多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校友捐贈正日益成為促進我國高校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從近幾年我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可看出,校友捐贈在一些高校辦學經費來源中所占比例有了一定提高。但是,我國高校的校友捐贈規模、捐贈率、捐贈習慣、捐贈渠道等方面,與歐美高校相比仍有比較大差距。社會捐贈(包括校友捐贈)占高校資金來源的比例相當低,遠低于國外高校。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從2007年到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的社會捐贈(包括校友捐贈)收入占高等教育經費的比例依次是0.66%、0.75%、0.68%、0.56%、0.54%,所占比例還不到1%,捐贈收入尚未成為我國高校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詳見表1。

表1 2007-2011年高等教育經費和社會捐贈收入情況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顯示,1990年至2012年,我國大學共接受校友捐贈金額合計73.82億。從各校累計接收的校友捐贈總額來看,當前全國有13所大學躋身中國校友捐贈“億元俱樂部”,其中,10億以上的有2所,分別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5億以上有5所,占我國大學校友捐款總額的55%左右。
從附表1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大學校友向母校捐贈的熱情逐年高漲,但是我國高校校友捐贈率不高,這些捐款主要來自少數的富豪校友,而且接受捐贈對象多為“985”高校,普通高校接受校友捐贈的數量少之又少。在美國不少名校校友捐贈率為30%-40%。在我國高校中,清華大學的校友捐贈率最高,2010年其校友年度捐款率已達30.7%,然而我國大學的校友捐贈率平均還達不到5%,與歐美國相比差距較大,值得深思。
雖然我國有些高校已開始向校友籌集經費,但財政撥款在高校經費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政府并未將高校領導層的“籌資能力”作為其任命和考核的重要內容,也并未將“校友捐贈”納入大學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之中。歐美國高校的校長十分重視籌款工作,學校領導層在籌款工作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歐美國高校捐贈不斷地發展壯大。而我國高校領導層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繁重的學科建設和日常瑣碎的事務中,要么對校友捐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較少過問校友會和基金會的工作;要么急功近利,一味地向校友籌款,卻忽略了對校友捐贈意識的長期培養;要么盲目照搬國外成功的籌款經驗,沒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籌資策略等。這些因素造成我國高校向校友籌款效率相當低,進一步影響了校領導層對校友捐贈的信心。
我國高校校友在校期間與學校的關系就不是非常密切,畢業后與母校的關系更是若即若離,缺乏對母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向校友募捐時,常常忽視了校友在校期間的就學經驗和情感體驗。高校要想獲得校友持續不斷的捐贈,就需從頭做起,從學生入學開始培養其回饋母校的意識,與學生和校友保持密切聯系,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服務,這是高校向校友募捐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策略。而目前有些高校在校友畢業之后,就基本上沒有再聯系校友,校友與母校的關系很疏離,這非常不利于激發校友對母校捐贈的熱情。
我國高校校友對母校捐贈的意識不強,原因之一是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校友認為財富要留給子孫后代,很少有捐贈的意識。同時,校友的捐贈意識還受到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主要是由國家統一包辦,因此大部分校友認為高等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和政府。另外,有些校友對高校教育基金會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應該在名牌大學設立教育基金會,地方高校沒有必要設立基金會。正是以上這些原因,導致高校校友對母校的捐贈熱情不高。
當前我國高校基金會組織機構不夠規范、不夠健全,并且工作人員特別是專職工作人員的配備普遍不足,基金會工作人員中的外聘人員占相當大的比重,這不利于基金會募捐工作的開展。
另外,我國高校校友會的工作人員也嚴重不足,普遍不超過10人,限制了我國高校校友會的發展。石慧霞(2005)對我國40所高校校友會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高校校友會平均專職工作人員為2.9人,兼職人員為1.2人。同時,校友會工作人員缺乏對國外高校校友會先進運作方式的了解,比較了解的占9%,略有所知的占85%,不了解的占6%。”許多高校從事校友工作的專職人員不足,以致所開展的校友活動較為單一,不足以吸引校友,而且使得校友會服務校友的能力受到限制,進而影響校友對母校捐贈的積極性。
我國高校校友捐贈的發展相對滯后,缺乏良好的捐贈文化以及沒有完善的、健全的捐贈政策,這些都不利于激發我國高校校友對母校的捐贈,制約著我國校友捐贈的發展進程。但是,影響校友對母校捐贈動機的最主要因素是高校的籌資策略。
要想培養校友對母校歸屬感和認同感,就要從在校生開始培養。在校生即是未來的校友,在校期間的點點滴滴都會影響到校友對母校的感情。我國高校在制定募捐策略時,應多關注在校生,從新生入學開始就為其提供優質的學習生活條件,提供良好的就學經驗與情感體驗,增強在校生對母校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校友會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是已經畢業的校友,還應為在校生服務;同時不僅要鼓勵已經畢業的校友參與校友會的活動,也應鼓勵在校生參與校友會組織的活動。高校應該利用各種時機,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培養其校友意識,如中山大學的校友尋訪活動。這些活動有利于幫助在校生與校友建立聯系,方便他們交流溝通。
校友對母校的捐贈行為與其在校期間所形成的捐贈意識有密切關系。在校生的捐贈意識容易受到捐贈文化的影響,而良好的捐贈文化、捐贈氛圍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媒體應對校友的捐贈行為進行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捐贈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在校生對母校的捐贈意識。“另一方面,高校應注重通過各種實際活動,培養在校生回饋母校的意識,如鼓勵在校生協助校友會開展校友活動;鼓勵在校生參與學校面向校友的募捐活動;鼓勵接受捐贈的學生給校友捐贈人寫感謝信;通過相關會議或重大活動,向學生宣傳校友捐贈資金對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
高校應該加強與校友聯系,與校友保持密切關系,這有利于激發校友對母校捐贈的熱情。校友對母校的捐贈有利于推動高校發展,不僅是為高校提供了相當一部分資金,還可以提高高校的聲譽。校友對母校的捐贈率可以說是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指標之一。校友對母校進行捐贈的兩個必備條件:一是校友有能力對母校進行捐贈,校友需要在某一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二是校友有對母校進行捐贈的愿望,這種愿望來自他們對母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母校有著真摯的、深厚的感情。而校友對母校的感情與母校是否經常聯系他們、是否與他們保持密切關系有非常直接的影響。高校應該組織各種校友活動,如通過校友聚會活動、迎接新校友的聯誼活動、校友旅行活動、校慶活動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與校友保持持續不斷的聯系,致力于長期培養校友對母校的濃厚感情。
另外,要充分調動校、院二級主體的積極性,加大為校友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進而激發校友對母校捐贈的熱情。學校應該根據校友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而且要提升校友服務的層次,以滿足校友高層次的需求。除了提供校友通訊方式、活動預告、職業指導等基本服務外,校友會還應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如幫助校友安排志愿者服務、參與領導者會議、為學校的發展獻言等。學校通過提供更高層次以及更多樣化的校友服務,來加強校友與學校之間情感的聯系。
我國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的設置應在借鑒美國高校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組織機構模式,切忌照搬照抄。高校應該根據學校發展的需要,設置不同類型的校友會和基金會組織機構。校友會和基金會應根據其工作任務和內容,設置相應的部門并安排相應的工作人員。一個完善合理的組織機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需要高校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不斷地探索,以尋找符合學校自身發展規律的組織機構。另外,不論是校友會還是基金會,其組織機構的功能設置一定要完整,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校向校友募捐服務。當然,校友會和基金會的組織機構不能只局限于向校友募捐,還應該注重培養校友捐贈文化,優化籌資的策略。
另外,高校向校友募捐離不開優秀的籌資隊伍,籌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對籌款成敗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相當一部分專職籌資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專業性不強,而且為校友服務的意識也不強,籌資過程中還帶有較強的行政化傾向,這些都不利于高校順利向校友募集資金。高校的專職籌資人員應具備社會學、心理學、法律、財經等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并熱愛募集事業。除了要配備適量專職籌資人員外,高校還應重視發揮校友志愿者的作用。校友志愿者作為籌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向校友募集資金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附表1 5所大學累計獲得校友捐贈情況
在捐贈類別上,高校應該為校友提供多樣化的捐贈類別,以滿足校友的不同需求,如承諾捐贈、遺產捐贈、股票捐贈等。在捐贈途徑上,校友可以根據自己的捐贈目的和偏好,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途徑進行捐贈,如在線捐贈、電匯捐贈、電話捐贈等。這有助于吸引不同類型的校友捐贈者,拓展校友對母校的捐贈渠道,有效增加高校的捐贈收入。
高校校友捐贈資金的使用與運作要有相應的監督機制,以便實現捐贈資金使用、運作的透明化。學校應幫助校友了解所捐資金的詳細使用情況,接受校友的監督以及接納校友的建議。校友只有了解了母校是如何管好、用好其所捐資金,才會理解母校以及信任母校,為母校的建設發展提供資金。高校應該建立捐贈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公布校友捐贈資金的使用和運作的情況,提高捐贈資金使用的公開度、透明度,增強校友對母校的信任,為校友對母校進一步捐贈奠定基礎。
[1]侯東軍.校友捐贈對高校發展的作用及影響因素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3(6).
[2]中國校友會網站.2013年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OL].http://www.cuaa.net/cur/2013/.
[3]石慧霞.我國大學校友會現狀及其出路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5(4).
[4]安豐梅.高校基金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A].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742-747.
[5]林娥.美國高校校友捐贈動機的影響因素分析[J].高教與經濟,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