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韓國、日本、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陳一鳴 萬宇 藍雅歌 青木 ●魏輝 甄翔 柳玉鵬 ●本報記者 謝戎彬“中國,馬年快樂”,“煮上餃子、倒上白酒慶祝中國新年”……隨著這樣的標題變得流行,世界媒體上也透出一股濃濃的年味兒。對于許多外媒而言,對春節最直觀的感受來自春運。在感嘆36億人次的春運客流創造人類歷史最大規模遷徙活動的同時,它們也從中國人“像打仗一樣”買票回家的韌勁中領悟到春節之于中國人獨一無二的意義。掃房間、貼春聯、吃餃子……在細細研究春節習俗的同時,許多人還期待腰包鼓鼓的中國游客能帶給他們馬年的第一筆財。外界對春節的興趣不僅限于圍觀,許多國家都在準備各種慶祝活動。在分析人士看來,春節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流行,絕不只是因為迎合了人們希望找到更多慶祝理由的需求,它離不開散布世界各個角落華人的推動,更與中國不斷增強的影響力密切相關。德國學者霍爾特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今全球民眾與中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而春節承載的家庭團聚等積極意義讓外國人容易接受,春節的流行也有利于增強中國的正面形象。中國人進入過年時間 “為買到回家過年的火車票而戰”,英國廣播公司27日以此為題稱,中國春運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活動,春節期間客流量預計達到36億人次。鐵路仍是大多數中國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要買到回家過年的火車票則需要韌勁、毅力和耐力。對許多人來說,回家過年是個歡喜和痛苦交織的體驗。由于交通運力有限、出行人數又如此之多,買到一張火車票簡直就像打仗。43歲的建筑工人賈武斌(音)在火車站等了好幾個小時,但還是無法買到坐票,他不得不在火車上站了17個小時,終于回到山西老家與19歲的兒子和70歲的父親團聚。賈說:“車廂里甚至沒有站的地方,我就站在廁所里,根本沒辦法睡覺。”不過他表示,這一切都值得,“這是家庭團聚的時刻,我必須回家,不管多難”。 春運是許多外媒觀察春節的一個窗口。德國財經網28日寫道,中國的馬年即將來臨,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中國人家庭團聚的日子。根據預測,40天春運期間中國將有36億人次以上的客流量,平均每個中國人流動3次。在這場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活動中,每天1萬個航班,5000列火車,不停地運轉。雖然中國鐵路和航空以世界最快速度發展,但乘客數量如此巨大,考驗著中國交通的承受力。韓國Y新聞臺稱,在有些地方,普通打工者騎摩托車回家過年成了一個特色。 春節有哪些習俗?許多外媒進行了詳細研究。美國《國際商業時報》稱,蛇年即將離去,馬年即將到來,全體中國人開始準備迎接農歷新年。在中國,慶祝春節有著漫長的歷史傳統。據說“年”是一個怪物,人們用食物和鞭炮來對付它。中國人認為紅色是吉祥幸運的顏色,節慶期間房間裝點紅色是必需的。春節之前還必須完成大掃除,據說能清走屋里的晦氣。舞龍舞獅是每年節慶少不了的項目,據稱鑼鼓聲能趕走厄運和邪神。孟加拉國《每日星報》28日稱,中國春節在很多方面都有獨特性,它是按農歷計算的,每年公歷日子不定。春節從文化乃至審美角度看都非常獨特,它不光是世俗的慶祝,也有祈福保佑的含義。農歷年每年都對應一個生肖,12生肖分別有著不同的寓意。今年是農歷馬年,馬年有馬到成功的寓意。俄塔社27日稱,春節期間,所有人都會相互問好,親戚、鄰居都會忘掉過去的舊怨,讓整個社會充滿友好的氣氛。 “美食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拿大版《赫芬頓郵報》稱,慶祝春節之際,親友們往往要一起享受美食,一些傳統美食包括年糕、八寶飯、長壽面、餃子等。春節是一個非常體現家庭核心色彩的節日,家人吃團圓飯,祭奠逝去的親人,孩子們拿到壓歲錢,元宵節一起賞燈。美國《比佛郡時報》以“煮上餃子、倒上白酒慶祝中國新年”為題介紹道,根據中國文化傳統,一家人團聚在長者(通常為丈夫的父母)家中,吃一頓團圓飯。飯后大家坐在一起觀看春晚,這是一年當中最流行的節目。美國公共廣播電臺說,對禽流感的擔憂可能會影響春節美食宴會,許多人發現準備春節美食大餐時很難買到雞了。由于擔心H7N9禽流感,香港周二撲殺了2萬只雞。 “一個沒有鞭炮的中國新年?”香港英文《亞洲哨兵報》28日以此為題說,每年過年都會發生煙花爆炸事故,但1月31日開始的馬年可能不再伴隨著歷史悠久的爆竹聲,這不是因為危險,而是因為中國開始面對首都北京成為地球上空氣污染最嚴重地方之一這個現實。北京規定,在預計將連續三天出現重度污染的橙色預警時暫停配送、銷售和燃放煙花爆竹。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說,以前新年之前這段時間往往是請客送禮的高峰,現在中共已經下令禁止請客送禮,并發起反對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鋪張浪費的運動。今年春節政府官員除了不準收受禮品,甚至不準購買賀卡和煙花。一些官員因公款購買豪車、打高爾夫球、旅游等受到處分。世界各地加入慶祝行列 在關注中國過年的同時,許多人還盯上馬年的商機。美國福克斯新聞網題為“中國新年將至,美國各城市為旅游美元展開競爭”的報道說,許多美國城市精心籌備,希望吸引中國新富前往美國度過7天假期。為了躲開國內擁擠的火車站和旅游景點,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走向國外,而美國成為一個重要的目的地。“中國人喜歡到美國旅游、購物,這里有許多著名景點可以觀光。”計劃春節期間游覽紐約的一名會計師說。 中國周邊的日韓等國對吸引中國游客更是不遺余力。日本雖然不過春節,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和訪日人員增加,春節在日本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在春節之前,各大商店紛紛推出新措施,掛起“歡迎光臨”的條幅,配備說漢語的導購員,招徠中國客人。在韓國,春節也是重要節日之一。韓國旅游部門、大商場、小商家及各個城市都在為如何吸引中國游客絞盡腦汁。春節臨近,按照游客的中文發音創造的新詞“youke”不斷出現在韓國各大媒體上。而在泰國普吉島,購物中心內早早就立上了“歡慶中國新年”的駿馬形象。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7日報道說,英國倫敦將于2月2日舉行農歷新年大型慶典,歡迎馬年的到來。屆時,英國地標級旅游景點杜莎夫人蠟像館等將加入慶祝活動,倫敦眼將亮燈歡度馬年除夕。倫敦的慶典將是亞洲以外最大的慶祝活動,預計數以萬計民眾云集倫敦市中心,共同歡慶中國新年到來。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在贊揚倫敦華埠商會的籌備工作時說:“倫敦將是歐洲慶祝馬年最好的地方。”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城市也將在華人中心舉辦各類慶典活動。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的一大特點是節日眾多。除了主流社會的圣誕節、感恩節等,每個族裔都有自己傳統的民族節日。不過與其他少數族裔傳統節日不同的是,春節的影響力近年來迅速由亞裔內部向其他族群延展。奧巴馬入主白宮后,每年都會發表春節賀詞。1993年,美國郵政總局首次發行雞年郵票,受到好評。此后20多年里,美國年年都在春節前發行農歷生肖郵票,2014年馬年郵票的左上角為馬的剪紙圖案,還配了三只漂亮的花鼓。德國《柏林晨郵報》28日說,如今春節已經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柏林春節期間也有許多活動,包括春節音樂會、舞龍舞獅等。中國影響力讓春節越來越流行 “為何慶祝中國新年?看一下菲中經濟關系。”《菲律賓星報》27日以此為題道出春節越來越流行的原因。報道稱,盡管華人只占少數,但菲律賓2012年開始將中國新年作為公共假日慶祝。目前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陷入領土爭端,但最新數據彰顯馬尼拉與北京在經濟方面的密切關系。官方統計顯示,中國是菲律賓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于日本與美國。更為重要的是,菲律賓對華出口比重上月增加38.2%,在菲貿易伙伴中增幅最大。中國對菲律賓經濟的貢獻并不只限于貿易,菲旅游局稱,2013年1月至9月,中國為菲律賓的第四大旅游客源地。32.7萬中國游客來菲旅游,同比增長66%,是增長最快的游客市場。 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春節慶祝活動如今在世界越來越流行,歐洲各國元首近年來也開始向華人拜年,英國首相通常發表春節賀詞,法國則在愛麗舍宮舉行春節招待會,德國總理在春節前常會與中國領導人通電話,向中國人民祝賀春節。另外,不管是柏林、巴黎,還是倫敦等歐洲城市,都有各種各樣的春節活動。這些說明隨著中國影響力增大,全球各國民眾與中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美國《芝加哥太陽時報》稱,1月31日將迎來中國馬年,屬馬的名人有曼德拉、默克爾、西奧多·羅斯福、肖邦等等。并非只有中國才慶祝春節,東亞許多地方都過春節。隨著中國日益富裕,影響越來越大,任何與中國人做生意的人可能都已經會說“新年快樂”和“恭喜發財”。▲
環球時報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