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博雅 ●劉皓然 “‘憤怒的小鳥更加憤怒了!”英美媒體近日援引斯諾登的泄密文件稱,美英情報機構通過諸如“憤怒的小鳥”等手機游戲和應用軟件,窺探手機用戶的年齡、性別甚至性取向等私密信息。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27日報道稱,智能手機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普及為情報機構的情報收集工作提供了便利——很多手機應用程序不僅本身帶有漏洞,它們每天還要向手機網絡上傳巨量的數據信息。對于技術高超的美英情報部門的工作人員,接入手機網絡收集這些信息不費吹灰之力,還省去單獨“黑”進手機設備的麻煩。 最新泄密文件顯示,使用安卓系統的手機用戶,每進行一次系統更新,就會向手機網絡上傳500多行的數據,而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被媒體戲稱為“可收集數據”。美國國安局(NSA)的一份文件稱,蘋果和安卓手機操作系統在NSA內部被稱作“數據資源的金礦”。因預料到這座“金礦”將產生極高的利用價值,美英情報部門2007年就已合作監控手機應用程序,美國國安局一度將這方面的預算從2.04億美元追加到7.67億美元。 手機應用程序會泄露出哪些私密信息呢?英國《衛報》稱,這些個人信息包括手機用戶的年齡、性別、位置、手機通訊簿、種族、收入、教育程度,甚至還包括婚姻狀況、有幾個孩子;更離譜的是,就連手機用戶有哪些“性怪癖”,情報機構都能統統獲悉。媒體稱,許多手機應用程序的保密性設計得很糟糕,堪稱“漏勺”——如手機游戲“憤怒的小鳥”、應用程序“谷歌地圖”以及“臉譜”、推特和網絡相冊Flickr的手機客戶端。《衛報》稱,“據泄密文件透露,有些應用程序能將用戶最隱私的信息曝光”,而這些被泄露信息的詳細程度令人咋舌,“有一種手機應用程序甚至能記錄手機用戶的‘性偏好和‘性開放程度”。據稱,這些被泄露信息的主要來源是用戶在初次使用某個應用程序時填寫的用戶資料。另據美國《數字日報》網站稱:“很多智能手機用戶都會忽略一個事實,他們的個人信息在網上的傳播范圍相當廣泛。” 泄密文件還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對谷歌地圖這款應用軟件“情有獨鐘”。據美國《紐約時報》援引英國情報機構2008年的一份機密文件稱:“任何在智能手機上使用谷歌地圖的人,都是在變相支持著政府通訊總部的監控系統。”通過這款手機應用程序,情報機構能準確地獲得被監控者的精確位置,距離偏差僅為幾碼。 美聯社稱,新一輪曝光使NSA再度成為眾矢之的。NSA在27日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聲明稱,對于非目標對象,NSA方面是不會予以“特別關注”的。聲明還表示,該機構所開展的情報收集工作均得到過法律授權。白宮發言人卡尼日前也說道,無論NSA使用何種途徑、在多大范圍內進行情報收集,該機構都“不會關注美國的普通民眾”,也不會關注“無辜的外籍人士”。 GCHQ方面并未就此給予評論,只表示該機構所開展的一切情報工作都是“得到授權、必要且適宜的”。 自“棱鏡門”事件曝光后,政府情報機構和高科技公司的“合作”到底有多深的問題一直為美國民眾所關注。很多網友都曾質疑,電子通訊軟、硬件產品漏洞頻發,又剛好被情報部門利用,是高科技公司“故意賣的破綻”。美國合眾國際社27日報道,為增加“合作”透明度、讓民眾安心,日前奧巴馬政府和美國國內多個互聯網公司就情報收集問題達成一項臨時協議。根據協議條款,各公司將公布政府向它們索要信息的范圍、時段以及有可能受到影響的用戶群。媒體稱此舉是為尋求美國政府和企業利益的平衡點,既要保障美國政府所開展的諜報活動的保密性,又要保障各企業在用戶當中的聲譽。▲
環球時報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