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厄瓜多爾特派記者 王海林 由于被赤道橫貫國境,厄瓜多爾這個南美洲小國因此有“赤道國”的美稱,就連國名“厄瓜多爾”也是赤道的意思。因為距離遙遠,1500多萬人口的厄瓜多爾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有些陌生。《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到厄瓜多爾,既流連于當地景色的獨特,也感嘆中資企業在當地的影響力之大。 一到厄瓜多爾,《環球時報》記者滿眼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綠,同其他大多數拉美國家一樣,厄境內有著非常豐富的雨林資源。這樣的景色今后或許會吸引很多中國人來“赤道國”旅游,但記者一下飛機就遭遇尷尬。蘇克雷機場海關工作人員磨蹭大半天才給記者辦好手續通過,一問原因才知道,他剛才拿著記者的護照去復印了。他還仔細解釋說,他們需要復印包括中國、巴基斯坦等少數幾個國家的護照。再詢問原因,他則不再回答,這讓人心中不免有些不快。 “赤道國”確實值得一看。從蘇克雷機場驅車約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它號稱是全世界第二高的首都(僅次于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基多是拉美保存最好、改變最小的歷史城市之一。圣弗朗西斯科教堂、面包山女神石雕像等景點讓人流連忘返。 雖然目前到厄瓜多爾旅游的中國游客不多,但中國企業的數量卻多得驚人。據了解,目前在中國駐厄瓜多爾大使館經商處備案的中資企業有75家,厄瓜多爾是中國在拉美重要的投融資對象國和工程地。包括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華為等在內的多家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都已在此設廠。在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承建的厄瓜多爾科卡科多—辛克雷水電站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工地上機器轟鳴,大壩已見雛形。另據了解,厄瓜多爾的11個水電項目中,7個由中國公司承建,可見中資企業在當地的影響力之大。 這么多中資企業到厄瓜多爾,與當地穩定的政局有非常大的關系。此外,近年來厄瓜多爾經濟增速一直高于拉美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采訪中,也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厄瓜多爾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目前,厄瓜多爾所有重大項目必須由部長及總統親自干預,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滋生腐敗,而領導容易過度強調政績工程,不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這也會給當地的中資企業帶來一定的困擾。 中國企業的增加,也讓厄瓜多爾當地民眾學習漢語的熱情大大增加。厄瓜多爾政府規定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為340美元,而不少在中資企業工作的本地人可以拿到600到1000美元,甚至更高的工資。一個名叫路易斯的小伙子剛結束在厄瓜多爾最大城市瓜亞基爾的漢語課程,他告訴記者,自己在漢語班學習了一年,目前掌握了100多個漢語詞組。他還非常高興地嘗試同中國記者進行漢語對話,他想以后在厄瓜多爾當地的中資企業找一份工作。▲
環球時報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