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潤陽,馬志尊,高旭彪,單志杰,季玲玲
(1.水利部 海河水利委員會,天津 300170;2.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100053;3.水利部 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100048;4.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100053)
煤礦露天開采伴隨著大范圍、劇烈的地表擾動,造成了土地資源破壞、水資源污染、水土流失加劇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礦區及周邊的生態安全,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據統計,露天開采每萬噸煤約破壞土地0.22 hm2,形成200 m3的巖土堆積體,損耗2.5萬m3的水資源。由于自然植被和原地貌遭到破壞,擾動后的礦區水土流失強度是擾動前的數倍甚至數十倍[2-3]。多年來,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平朔露天煤礦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中,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過程控制、綜合治理”的原則,落實各項水土保持制度,建立比較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開展生態恢復與重建等一系列科學研究工作,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產業鏈,實現了資源開發和生態文明建設同行、共贏,為我國礦山開采項目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經驗。
平朔露天煤礦隸屬于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位于山西省朔州市,該地區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溝壑縱橫,是我國生態最脆弱、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4]。平朔露天煤礦南北長23 km,東西寬22 km,總面積380 km2,保有地質儲量112.21億t。現已投產運行安太堡、安家嶺2座特大型露天礦,井工一礦、井工二礦、井工三礦3座大型現代化井工礦,年產原煤1億t,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聯采礦區。
采用“剝離—采礦—回填—復墾”一體化等技術,開展以土地復墾、植被重建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有效改善了礦區及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據統計,平朔礦區生活區綠化面積7.7萬m2,植被覆蓋率達到45%,工業區植被覆蓋率達到40%以上;排土場植被覆蓋率達到90%,坡面侵蝕溝明顯減少,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得到有效控制。據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調查,礦區現有各類植物213種、昆蟲600余種、動物30余種。
通過對排土場實施土地復墾、生態恢復,變石山為綠山,變荒地為耕地。截至2011年,共復墾耕地300余hm2,總價值達1 500余萬元;恢復林草地600 hm2,僅80 hm2的刺槐林地價值就達600萬元。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打造“農—林—牧—藥—生態旅游”為主線的產業鏈,發展養殖、蔬菜、中草藥等產業,每年可實現產值1 000萬元,使近1 000名失地農民年人均增收5 000余元。采取配套升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礦區調蓄水庫,使整個礦區實現廢水閉路循環,年可節約461萬t清水,產生經濟效益1 300萬元。
多年的生態建設,使原來溝壑縱橫的荒山變成了層林疊翠、灌草蔥綠的綠色生態型礦區,原來的荒地、坡耕地改成了平地,并配套了灌溉設施,部分耕地已發展成設施農業,大大提高了土地生產力和利用效率。同時,通過生態治理、土地復墾、發展生態產業鏈,緩解了人地矛盾,拓寬了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礦方與地方政府、礦方與農民的關系,維護了社會穩定。
一是公司成立初期,就設立了環境保護部,專門負責礦區生態建設工作,建立了《平朔煤礦水土保持工作管理辦法》、《平朔煤礦綠化復墾管理辦法》等一整套生態建設管理制度。二是編制了水土保持和土地復墾規劃,并將其納入采礦生產計劃中統一安排,另外還制定了相應的年度實施計劃。三是建立了資金保障機制,除了落實水土保持方案批復的資金外,每年都拿出專項資金用于礦區水土保持生態恢復與重建。四是落實礦區生態建設目標責任考核制,將生態建設管理工作納入了二級單位領導的年度考核體系當中,每年考核一次。五是對施工單位實行獎懲制度,定期對施工單位生態建設工作進行檢查,對隨意挖沙取土、棄土棄渣等行為進行懲罰,對注重生態保護的施工單位進行獎勵。六是在項目運行期間,公司專門配備了從事研究設計、技術監督以及工程實施、成果管理的專業人員,負責公司生態建設的技術、施工和管護工作。
1996年,平朔公司編制的《平朔煤炭工業公司安太堡露天煤礦水土保持方案》獲得水利部批復,成為全國第一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進入21世紀,隨著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平朔公司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要求,落實水土保持各項制度。截至2011年年底,平朔露天礦區6個煤礦先后編報了水土保持方案,對礦區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控制作用;安家嶺井工一礦技改工程、安家嶺井工二礦技改工程等4個項目開展了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工作(由于安太堡、安家嶺水土保持方案批復時間較早,未開展水土保持監測、監理工作);建成投產的安太堡井工礦(平朔三號井)、安家嶺井工一礦技改工程和井工二礦技改工程已通過了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多年來,平朔公司共向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800余萬元。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平朔公司先后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山西省科委、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礦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模式研究工作,提出了“剝離—采礦—回填—復墾”一條龍技術、“非硬化排水渠系”等有利于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施工工藝;總結形成了一套礦區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水土資源再生利用與生產力提高的技術體系;探索出一套以沙打旺、紫花苜蓿、紅豆草、檸條、錦雞兒、沙棘、沙柳、火炬樹、油松、刺槐、榆樹、黃芪、甘草、枸杞等植物種為主的喬灌草相結合的半干旱黃土區煤炭露天開采排土場植被配置模式,為晉、陜、內蒙古接壤地區正在開采和將要開采的大型露天煤礦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提供了經驗。
在開展礦山生態建設中,平朔公司依托強大的礦業經濟優勢,有效利用排土場復墾的土地,先種植草、樹、藥材等,實現復墾區植被恢復和重建,后養牛、羊、雞、兔等,再用肥和草生產沼氣,解決農民的爐灶和廁所問題,剩下的沼液再用于種菜、種糧,打造了一條以土地復墾、生態恢復為主線的農—林—牧—藥—生態旅游產業鏈,發展建立了養殖、農業蔬菜、中草藥、生態旅游等示范基地,有效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解決了耕地占補平衡,改善了當地產業結構,促進了當地失地農民就業和增收。
平朔公司不僅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要求編報了建設期的水土保持方案,而且根據露天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還主動編報了安太堡和安家嶺露天礦生產期的水土保持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為項目水土保持后續設計和各項措施的實施奠定了技術基礎,對露天礦生產期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抓好建設期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和實施的同時,應進一步重視礦產項目生產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建立生產類項目生產期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強化對礦產項目生產期水土保持工作的監督管理。
礦產資源開發不僅擾動原地貌和植被,引發水土流失,而且侵占土地資源、污染環境,因此在礦區生態恢復和重建過程中,水土保持、環境保護、土地復墾三項工作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日常管理中,生產建設單位應將水土保持、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工作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在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水保、環保、土地復墾措施相互配合,互為銜接,共同發揮效益,從根本解決了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統一的問題。
2007年國家將山西列為煤炭綜合改革試驗區,建立了煤炭資源開發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設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按噸煤10元分年按月提取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按“企業所有、專款專用、專戶儲存、政府監督”的原則管理,主要用于煤炭開采所造成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等。因此,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全國范圍內探索和制定礦產資源開采生態補償保證金制度,為礦山項目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加快礦山治理與恢復的進程。
一些生產建設活動如露天煤礦開采、鐵路公路建設擾動面積廣,挖填方量巨大,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難度大,技術含量高。因此,應充分推廣平朔公司經驗,通過生產建設單位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發揮各自優勢,積極爭取國家科研項目,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理論、新材料、新技術、新模式等課題研究,通過運用研究成果,不斷提高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
20多年來,平朔公司實施生態治理面積達7 000多hm2,為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統計,我國每年都有數百個國家級大型生產建設項目上馬,占地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若這些項目業主都能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做好生態恢復和重建等工作,那么將為我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馬建軍.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露天煤礦生態修復及其生態效應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07.
[2] 郭著實.安太堡露天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J].露天開采技術,2003(4):36-38.
[3] 李晉川,白中科,柴書杰,等.平朔露天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技術研究[J].科技導報,2009,27(17):30-34.
[4] 白中科,趙景逵,李晉川,等.大型露天煤礦生態系統受損研究——以平朔露天煤礦為例[J].生態學報, 1999,19(6): 87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