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瑞萍
(甘肅省水利廳 水土保持局,甘肅 蘭州 730000)
加強水土流失防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目前,甘肅省正處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遠。總結甘肅省近年來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與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研究今后的發展方向、戰略與措施,對于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搶抓機遇、跨越發展,推動水土保持事業向更新理念、更高層次、更好水平邁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分必要。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依法防治軌道,有效地構建了預防、保護、監督、治理和生態修復有機結合,工程、生物和農業三大措施優化配置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總體來看,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大幅下降,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治理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公眾保護生態的意識普遍增強,水土保持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2009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這一核心任務,認真研究,科學決策,提出并啟動實施了33.33萬hm2梯田建設工程計劃,力爭用4年時間,以規劃整合項目、以項目整合資金,在全省旱作農業區8個市(州)的38個縣(區)新修梯田33.33萬hm2。工程實施以來,各地按照“科學規劃、突出重點、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的原則,建設進度不斷加快、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工程質量不斷提高、工程效益不斷顯現。據統計,截至2012年5月31日,全省38個梯田建設重點縣(區)共建成標準梯田33.67萬hm2,占計劃任務的101%。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對全省梯田建設管理工作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梯田建設工程取得的可喜成績。為全面總結梯田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現場會議,對工程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的26個梯田建設重點縣區給予了表彰。
2012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新一輪梯田建設工程,再次拉開了大規模梯田建設的序幕。全省上下迅速行動,認真貫徹落實梯田建設現場會議精神,省水利廳積極跟進,在充分征求省直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及時編制了《甘肅省梯田建設工程2012—2016年實施方案》。省直有關部門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積極落實項目和資金,全力以赴推進梯田建設。項目區各級黨委政府把梯田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靠實工作責任,落實目標任務,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建成了通渭縣澗灘、秦州區馬蓮山、靜寧三合、西和崆峒山等一批規模大、標準高、質量優、效益好的梯田建設精品示范工程,實現了新一輪梯田建設的開門紅。截至2012年底,甘肅省累計興修梯田224.4萬hm2,占全省宜修梯田坡耕地面積367.7萬hm2的61%。
近年來,甘肅省先后啟動實施了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陜甘寧梯田建設項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土保持工程等,截至2012年底,全省完成綜合治理小流域1 500多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29萬km2。各地搶抓發展機遇,從改善生產條件、打造產業基地、拓寬增收渠道入手,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旱作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積極推進各項水土保持建設工程,并開展了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安定區、莊浪縣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區)。各地通過實施梯田、林草、溝道工程等措施,積極發展全膜玉米、馬鈴薯、經濟林果等產業,實現了從綜合治理到綜合開發的新突破,極大地提升了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和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涌現出了隴西宏齊和華池土坪流域綜合治理精品示范點、臨潭縣冶力關項目區造林精品示范點、積石山縣鏵尖溝流域花椒經濟林示范點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治理示范工程。
水土保持法頒布后,甘肅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把強化監督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實踐中開拓探索,攻堅克難,通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積極爭取各級人大、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加強監督檢查、嚴格執法、嚴厲查處違法案件、廣泛深入開展普法宣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了水土流失防治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2012年,甘肅省認真貫徹落實新水土保持法,加快水土保持配套法規修訂步伐,積極組織開展立法調研,頒布實施了《甘肅省水土保持條例》,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了水土保持地方配套法規。該條例針對全省水土流失防治任務艱巨的實際,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水土保持責任,提出了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的對策和措施,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體現了甘肅水土保持特色和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
甘肅省始終把加強水土保持基礎性工作作為保障水土保持科學發展的前提,大力提升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全省范圍內初步建成了覆蓋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對重點水土保持工程和大中型生產建設項目全面實施了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扎實推進各級各類水土保持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以旱作農業區為重點,在坡耕地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突出以梯田工程建設為主,整合口糧田建設項目、土地整理項目、扶貧梯田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捆綁集成甘肅省梯田建設工程。以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為重點,統籌謀劃重點支流和片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完成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甘肅省實施規劃》,為爭取國家支持、指導全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特別是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這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的水土保持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3341”項目工程,要打造以國家生態屏障建設保護與補償試驗區為重點的生態戰略平臺,具體就是通過在河西地區打造祁連山生態建設與保護區,在中部和隴東地區打造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區,在南部地區打造江河水源涵養保護與建設功能區,實施一批與生態環保關聯度高的產業項目,積極探索走出一條恢復和優化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之路。同時,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啟動“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劃,著力打造旱作農業、高效節水農業、草原畜牧業三個國家級示范區,壯大和提升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五大支撐。這些重要戰略平臺,為我們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甘肅省水土保持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制約發展的瓶頸依然凸顯,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條件差的軟肋和短板依然存在。截至2012年底,全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29萬km2,僅占水土流失總面積38萬多km2的21%,還有143萬hm2坡耕地需要整治、47萬hm2低標準梯田需要改造,治理任務十分繁重。目前,全省有病險淤地壩169座,黃土高原長度在1 km以上的溝道達5萬多條,涇河上游1.1萬km2的多沙粗沙區綜合治理程度普遍較低,產生的大量泥沙依然是黃河下游防洪的心腹之患。長江流域地質災害大量存在,有1.2萬處滑坡體和6 000多條泥石流溝道直接威脅著400多萬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河西地區有21.33萬hm2的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風沙危害,有151座水庫每年因風力侵蝕入庫泥沙高達1 160萬m3,影響了1 333 hm2農田的灌溉。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通、能源、礦山等行業開發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引發了嚴重的人為水土流失,全省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按照甘肅省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2011—201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萬km2。為此,近期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將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認真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和《甘肅省水土保持條例》,把水土保持與富民興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打造產業基地、拓寬增收渠道入手,著力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構建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打牢基礎。
繼續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這一核心任務,把梯田建設作為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措施,繼續整合發改、扶貧、國土、農發、水利、財政等部門的梯田建設任務,到2016年,在全省47個梯田建設重點縣新修梯田46.7萬hm2以上,使實施區域人均梯田達到0.13 hm2以上。根據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調整梯田建設布局,因地制宜,適度規模,相對集中,高效開發,推進標準梯田建設工程。各級水利水保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充分發揮梯田的基礎性優勢,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打造以梯田為載體的特色農業示范區,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土地合理流轉,為實現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服務。
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完成綜合治理小流域1 500多條,涌現出了定西花岔、平涼田家溝等許多流域治理的典型和秦安、靜寧規模化產業開發的典型,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促進了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為群眾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今后一段時期,甘肅應依托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積極爭取啟動一批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流域,到“十二五”期末,力爭實現每個市(州)都有大示范區,每個縣(區)都有精品示范流域的目標。構建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建立助農增效的循環經濟模式,探索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續發展路子,打造不同特色的綜合治理示范流域,提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水平。
按照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以構筑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黑河流域綜合治理,改善和保護中游生態。加強甘南黃河源區、祁連山區、渭河源區、“兩江一水”區域等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和江河源頭區生態自然修復和預防保護。加快黃土高原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的坡改梯、淤地壩、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快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項目建設步伐,打造山青、水凈、河暢的生態環境。
深入貫徹水土保持法和《甘肅省水土保持條例》,認真履行水土保持防治責任,全面提高水土保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保護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規范管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重點抓好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爭取出臺《甘肅省水土保持生態補償辦法》,拓寬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資金渠道,加快推進全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步伐。切實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堅持依法行政,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切實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發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在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中的作用。注重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應用,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建設效益評估等工作,為全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與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全國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行動為載體,不斷創新宣傳形式,突出宣傳重點,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載體,拓展宣傳渠道,面向社會加大法規宣傳力度,增強依法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的社會公眾意識,不斷提高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做到“進政府、進廠礦、進學校、進鄉村”。大力宣傳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護、生產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先進典型,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增強全民參與水土保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與宣傳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充分發揮行業內外各種媒介作用,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