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寶
(修水縣水土保持局,江西 修水 332400)
修水縣地處贛西北邊陲,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全縣轄19個鎮、17個鄉、1個管委會,共396個行政村,82.39萬人,土地總面積4 504 km2;地形分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河谷,“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是當地土地利用狀況的真實寫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霜期較短,多年平均氣溫16.5 ℃,多年平均降水量1 577 mm;地質基巖有花崗巖、砂礫巖、石灰巖等,土壤有紅壤、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水稻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等。
修水縣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水土流失面積1 333.13 k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9.6%,土壤侵蝕模數4 923 t/(km2·a)。自2000年起,修水縣先后被列入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縣,已連續13年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截至目前累計綜合治理小流域35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24.62 km2,治理程度達到80.6%,其中坡改梯5 180.30 hm2,栽植水保林18 480.54 hm2、經果林3 691.80 hm2,種草7 498.20 hm2,實施保土耕作8 112.71 hm2、封禁治理 49 498.45 hm2,修建各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 322處,完成土石方716.23萬m3,總投工682.83萬個,總投資4 632.84萬元。
(1)基礎效益。經過13年的生態建設,修水縣各項水土保持設施可實現年保水2 607.22萬m3,其中增加土壤入滲1 784.63 萬m3、攔蓄地表徑流822.59萬m3;年保土53.81萬t,年土壤侵蝕量由59.57萬t減少到16.68萬t,減沙效率為72%,大部分河道河床高程都下降了,如劉沖小流域的劉沖河、水源小流域的水源河,河床分別下降了33 cm和32 cm。
(2)生態效益。通過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修水縣主要河流年洪水總量減少了1 734.5萬m3,年常水總量增加了1 462.0萬m3。坡面工程實施后,增加了土壤入滲,攔蓄了地表徑流,使山腳耕地的土壤水分與團粒結構得到了改善,從而進一步調節了土壤的肥、氣、熱因素,提高了土壤肥力。全縣植被覆蓋率由31.5%提高到了50.5%,“四旁”綠樹成蔭,改善了局地小氣候,夏季地面溫度降低了1.7 ℃,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與繁殖環境[1]。
(3)經濟效益。對各項措施效益進行典型調查,結果表明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年增枝條3 649.3萬kg,折價364.93萬元;年增果、桑、茶、藥等415.5萬kg,折價1 824.75萬元;年增產糧食8.04萬kg,折價11.66萬元。各項措施合計年經濟效益達2 201.34萬元,產投比4.67,投資回收期8.2年。
(4)社會效益。 一是提高了抵御水旱災害的能力。2005年6月26—27日修水縣連續降雨近200 mm,經過治理的大橋鎮、白嶺鎮等地未造成明顯的災害,而相鄰未治理的全豐鎮則沖毀河堤1 000多m、沙埋農田8.7 hm2、沖垮橋梁2座、毀壞塘池3口、倒塌房屋20多間,直接經濟損失200多萬元。二是農村生產與農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泥沙淤積減少,河床下降,河道兩邊的“落河田”排水灌溉更方便了。新修的路、堰、圳、塘、壩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方便了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既提高了勞動效率又改善了交通條件。三是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共開發桑園412 hm2,有機茶園943 hm2,藥材335.5 hm2,板栗、楊梅、花椒等721.2 hm2,土地利用的糧經比由9.03 ∶0.97 變為6.58 ∶3.42,為全縣改變傳統單一的種糧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四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實施后,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耕作條件,優化了產業結構,土地產出率也顯著提高。目前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開發性治理發展的桑、茶、藥、果、苗產業的收入與當地傳統農業收入、務工收入已呈三足鼎立之勢。
(1)規劃設計不到位。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施過程中,由于前期調查不扎實,容易出現規劃選址隨意、布設不夠合理的情況。尤其是在設計中,各項措施一般就是出一個大樣圖,有的連大樣圖都沒有,導致出現工程量變數大、效益不理想等情況。
(2)小流域治理措施不全面。小流域內治理措施不全面、不完善,大多數小流域都是以一個或幾個工程措施為代表,沒有建立完整的小流域綜合防護體系。
(3)監理與監測不到位。目前修水縣具備水土保持監理資質的監理單位為數不多,即使有資質的監理單位也存在監理人員職業道德欠缺、責任心不強、整體素質偏低的情況,造成監理隊伍聲譽不好、公信度不高[3]。從修水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實踐來看,也是近兩年才開始委托監理單位,監理單位到現場開展監理的時間和次數很有限,不能真正起到工程監理的作用。此外,修水縣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也相對滯后,近些年雖建立了監測站,但是力量薄弱,水土保持監測業務開展不多,對已治理的小流域還拿不出系統的監測數據來。
(4)國家投入嚴重不足。修水縣水土流失面廣量大,國家投入的水土流失治理經費嚴重不足,不能實現小流域綜合治理。按照目前的進度和治理程度,至少需要40~50年才能將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初步治理一遍。此外,地方配套資金和農民投工投勞不到位,導致部分工程建設標準低,影響工程質量。
(5)鄉鎮和村級組織不重視。由于沒有把水土保持納入鄉鎮年度考核內容,部分鄉鎮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重視不夠,存在“講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現象,除對鄉鎮有影響的項目如茶葉、蠶桑、地質災害防治等外,就很少過問其余工程。鄉鎮不抓,村級組織自然也就懈怠,群眾的建設熱情就更難調動了。
(6)后期管護欠缺。由于缺少經費和有效的管理,在開展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小流域,雖制定了管理制度,但大多數都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并沒有落到實處,導致部分工程因管護不到位而遭到損毀。
(1)全面規劃,精心設計。 一是要有總體規劃,確定近期和遠期目標,尤其是近期目標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要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統籌兼顧,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抓住全縣當前和未來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當前和長遠、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二是小流域規劃要細致、準確,嚴格按照坡溝兼治的原則,做到上、下游相結合,左、右岸相結合,工程、植物、農耕三大措施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針、闊相結合,常綠、落葉相結合。三是加強設計環節,嚴格控制投資和工程量,提高工程效益。要求設計單位深入工程實地,仔細勘察測量,科學合理選址,拿出精準的施工圖,提高設計質量,盡量減少或避免工程變更。
(2)綜合治理,建立完整的防護體系。治理一條小流域不能僅搞幾個點或幾個工程,要嚴格執行小流域治理規劃,以取得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最佳效果。
(3)強化監理與監測,提升工程效益。充分發揮監理在聯系建設方與施工方方面的紐帶作用,保障監理單位與監理人員的權利,充分發揮監理的作用,從而確保工程順利實施。修水縣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起步較晚,要重點加強人員培訓和監管,提高業務水平。
(4)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治理速度。一是政府投入機制。應將水土保持提升到準公共物品高度來認識,各級政府必須把水土保持擺到重要的位置,加大水土保持投資力度。在認真實施現有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的基礎上,努力爭取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革命老區項目和南方崩崗治理項目等,同時縣級政府也要加大財政投入。二是政策激勵機制。通過政策鼓勵,實行民辦公助、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調動社會力量投入水保治理的積極性。三是引進市場機制。對規劃范圍內的可開發的“四荒”資源實行有償流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技術、勞力等生產要素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四是生態補償機制。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費、水土保持補償費的收繳力度,從礦產、水電等資源開發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5)明確鄉鎮責任,推動群眾參與。 縣級領導班子要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視和領導,要把水土保持納入鄉鎮政府的年終考核范圍,明確鄉鎮政府責任。縣政府每年同鄉鎮政府簽訂水土保持責任狀,促使各鄉鎮將水土保持任務分解到村,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局面。
(6)加強管護,提高效益。縣水保部門設立水土保持監督員,鄉鎮政府設立專職或兼職水土保持監督員,村級設立水土保持管護員,建立三級水土保持監督網絡,大力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檢查工作,防止發生人為水土流失,避免“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地方政府應安排一定資金用于工程后期管護,對村級水土保持管護員給予一定的報酬,使管護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樊水寶.修水水土保持為新農村建設夯基礎[N].九江日報,2007-01-10.
[2] 樊水寶,余大海.修水縣“長治”工程建設惠及“三農”[J].江西水利科技,2006,32(1):8-9.
[3] 白鳳林.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2(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