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北陵
國內成品油價已是“八連跌”,這在我國油價調整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第一次。國內油價下跌,是受國際油價下跌的牽連。國際油價從6月底開始暴跌,有人認為是美國的“陰謀”引起,其根據是油價從來與地緣政治緊密關聯,這方面的博弈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但筆者認為,全球供需失衡引起油價持續下跌,才是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的主因。
實際上,油價下跌無論是“陰謀”導致的,還是供求失衡引起的,對于經濟發展保持中高速、石油進口巨大的中國來說都是天賜良機。
首先,能源價格大幅下降,對中國經濟的調整與復蘇是一大利好。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能源消費總量和對外依存度將持續提高。能源瓶頸客觀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變數。今年以來,國際能源供大于求,油價重挫20%以上,而且供大于求、價格下降的趨勢還將持續,這無疑有利于緩解我們國家能源安全壓力和能源成本,降低其他大宗商品(包括天然氣、煤炭)的成本,讓高能耗企業、交通運輸企業和廣大消費者能將能源消費的一部分錢用于其他支出,國家經濟會因此獲得提振,這等于給了我國經濟調整和復蘇一個寶貴的時間與空間。
其次,能源價格大幅下降,也利于減輕物價上漲壓力,企業和人民生活成本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的一項研究測算表明,能源價格波動對我國物價影響越來越大,近20年來油價變動對我國物價的影響程度增加了3倍,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速。原油價格上漲10%,將導致CPI和PPI分別實際上漲0.31%、0.83%。成品油價格上漲10%,將導致CPI和PPI分別實際上漲0.43%、0.91%。反之,能源價格大降,必然帶來CPI下降,這對于成本傳導能力較弱的企業和對物價更為敏感的困難群體居民,無疑是極大利好。
再次,能源價格大幅下降,也為中國加大進口、補倉戰略石油儲備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中國石油對外依存逐年增加,2013年對外依存度已達到58%。中國加大戰略石油儲備勢在必然。截至2013年底,全國儲備能力已達到1.41億桶。根據規劃,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在2020年,將增加相當于3個月進口量的水平,達到國際能源署的建議標準。眼下國際油價降到4年來的最低,正是補倉戰略石油儲備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抓住機會買進原油現貨以補充戰略石油儲備,或進行無風險套利,無疑是一種可取的投資策略。
不過,什么事情都是有利就有弊。國際油價大幅下降,在帶來國內油價“八連跌”甚至帶來“九連跌”“十連跌”可能的同時,也難免帶來通貨緊縮。通脹合理回落,本有利居民減輕生活成本壓力,但通脹過度回落卻也意味著經濟下滑,這將導致就業不充分、居民收入降低。這都需要警惕。
最后,油價下跌,也會對新能源開發、節能減排帶來阻力。成本,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競爭的優勢所在。油價下跌不啻為進一步打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優勢。同時,油價下降也不利于節能。有機構測算,油價每下跌10個百分點,石油消費就會增長0.15個百分點。這既反映了油價與石油需求的正相關關系,同時也反映了價格對節能的反作用。油價下跌,完全可能導致能源消費過度、節能意識下降。
如何完善原油和油品價格調整機制,處理好國內油價和國際油價的關系,平衡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關系,在國際油價波動中趨利避害,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