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瀟楓
今年6月中旬至11月中旬,WTI原油價格累計下跌31.44美元/桶,跌幅29.31%,為2012年6月28日以來新低;布倫特累計下跌35.65美元/桶,跌幅達30.98%,為2010年11月24日以來新低。
究其原因,第一是供應充足。截至10月10日的數據,美國原油產量為895.1萬桶,創29年來新高;在國際局勢上,利比亞和伊拉克原油供應也已從戰亂中逐漸恢復,利比亞原油日產量由今年4月的24萬桶激增至9月的85萬桶,伊拉克原油出口較2013年底亦增幅明顯。第二,需求疲軟也是導致原油價格暴跌的重要原因,EIA、IEA、OPEC三大能源機構持續下調石油需求增速預期。第三,第三季度以來美元匯率持續走強,升至四年來新高,美元的持續走強打壓原油期貨價格。第四,自今年7月份以來期貨市場的“做空潮”,交易商持續做空原油期貨。以WTI為例,期內WTI期貨和期權多頭頭寸減少27.51%,空頭頭寸暴增80.41%,投機商看空情緒重壓國際油價。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市場上還存在著“陰謀論”的解釋,即油價大幅下挫是美國與沙特聯手導致,目標是向俄羅斯和伊朗施壓,俄羅斯財政平衡所需油價為100美元/桶,伊朗約為135美元/桶,相對較低的油價利于美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又可對強敵俄羅斯形成有效打擊,對于美國人而言可謂“一石二鳥”。
原油價格持續下滑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我國成品油價格遭遇史上首次“八連跌”,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行也直接導致了我國以原油為原料的石化類化工產品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下滑的走勢,這對于我國而言更多的是好消息。較低的油價有利于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保持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低油價促經濟,而更重要的是低油價為中國的二期石油戰略儲備創造了難得的注油良機,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固了中國能源安全。此外,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油進口國的成本,但是同時也存在輸入性通貨緊縮的風險,給予央行施展寬松政策更大的空間。
目前,利好消息不斷涌現,對油價構成有力支撐。不過,其中潛在利空依然不容忽視。雖然美聯儲看好美國經濟前景,但QE3退出歷史舞臺、美元指數重拾漲勢,將對后期油價帶來較強打壓。此外,高盛、德意志銀行等投行大幅看空油價預期,對市場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容小覷。
另一方面,國際油價未來可能的走向,也將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目前國際油價已經低于諸多OPEC成員國所需價位,價格戰并非長久之計,11月份OPEC會議上限產保價的概率很大,預計降量在50萬桶/天,減產最終將由沙特承擔。此外,利比亞和伊拉克原油供應仍面臨地緣局勢的困擾,兩國原油產量在后期同樣存在減產可能。
今年第四季度,北美預計有四條管道投入運營,目前PXP管道已經投產,將有更多來自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的原油流入庫欣地區,未來庫欣的原油庫存回漲壓力較大,對原油期貨尤其是WTI而言存在利空影響。
從往年的歷史來看,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為北半球取暖油需求的旺季,國際油價在此期間相對偏強。
當前WTI價格在80美元關口附近徘徊,而北美頁巖油和油砂項目的成本為75美元~80美元/桶,WTI如再次跌破80美元,部分中小型頁巖油公司依然存在減產可能。
總體上看,本輪油價的下跌風潮臨近收尾,目前市場呈現多空拉鋸,經過盤整,國際油價應在12月份之前完成筑底,隨后OPEC減產和取暖油需求旺季到來,期貨交易商空頭回補,油價將會觸底反彈,但上漲幅度相對有限,且持續性不強,短期內油價漲后回調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