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濤
(合陽縣水土保持工作站,陜西 合陽 715309)
合陽縣地處陜西省渭北旱塬東部,介于109°58′E—110°27′、34°59′—35°26′N之間,北靠黃龍縣,南與大荔縣接壤,東臨黃河與山西隔河相望,西與澄城縣毗鄰。縣境內地形復雜,山、塬、溝、灘皆有,被大峪河、金水溝、徐水溝和太棗溝4條主溝切割成幾塊大小不等的傾斜臺塬,屬典型的黃土高塬溝壑區,素有“一灘二溝七分塬”之說。全縣轄12鎮4個辦事處353個行政村,總人口 45.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44萬人,土地面積1 227 km2,水土流失面積1 147 km2,水土流失程度達93.5%,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全縣有耕地面積63 145.33 hm2,其中坡耕地21 666.67 hm2。
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合陽縣于2010年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陜甘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縣。3年間,合陽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的要求,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生態合陽、美麗鄉村”的總體目標,以項目建設為龍頭,著力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新農村建設,不斷發展壯大農村產業,全面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治理任務,并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合陽縣路新項目區實施期為2010—2012年。3年間,項目區通過坡改梯、修筑地埂、栽植護埂植物、營造水保林、建設水窖、拓寬改造生產道路,實現了全面建設高標準的基本農田,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結合項目區渠系建設規劃,按照水地灌溉標準施工,使“三跑田”變“三保田”,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打好了基礎。每年新修的梯田,由于農民及時施肥、深耕熟化,不僅小麥產量未見減少,而且綜合效益初步顯現,比如:利用修建的梯田,路井鎮岱堡村、崔李楊村建起了核桃產業示范基地,新池鎮南順村成了葡萄產業示范基地,路井鎮富平村成了櫻桃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振興夯實了基礎,也為周邊地區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截至目前,路新項目區各項治理措施已全部完成,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36 km2,其中坡改梯926.67 hm2,栽植水保林9 hm2,建設植物護埂30 hm2、生產道路14 km、水窖56眼,共完成土方423.65 m3,投工1.95萬工日。項目共完成投資1 047.35萬元,占計劃的100.2%,其中:中央財政資金610萬元,占計劃的100%;省級配套資金268.2萬元,占計劃的100%;市級配套13.3萬元,占計劃的36.14%;群眾投勞折資155.85萬元,占計劃的119.6%。
3年間,通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治理工程的實施,項目區的自然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群眾的生產、生活創造了較好條件,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1)生態效益。通過坡改梯、修筑地埂、栽植護埂植物、營造水保林、建設水窖、拓寬改造生產道路,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項目區水土流失明顯減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過3年的實施,項目區綜合治理程度達77.9%,各項措施正常發揮效益后可年涵養水源26.12萬m3、年減少土壤侵蝕量2.42萬t;有效調節徑流,降低水流的含沙量,為合理利用水資源創造了條件;林草面積增加,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同時減輕了干旱、冰雹、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程度;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和持續增產能力,增強了項目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經濟效益。項目實施后新修基本農田926.67 hm2,按小麥和玉米計算,每公頃梯田年增產糧食2 700 kg,共250.2萬kg,價值500.4萬元(以糧食綜合單價2.0元/kg計);植物護埂30 hm2,每公頃地埂年增產黃花菜(干)195 kg,共5 850 kg,價值11.7萬元(以干黃花菜單價20元/kg計);水保林9 hm2,每公頃年增加木材蓄積3 m3,共增產木材27 m3,價值0.81萬元(以木材單價300元/m3計)。上述各項措施發揮效益后,每年可新增經濟效益512.91萬元,項目區年人均增收1 531元。
(3)社會效益。項目實施后,大量荒坡得到治理,基本農田面積增加,坡耕地面積減少;建成了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基地,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11 hm2,變廣種薄收為精耕高產,形成集約化經營,大量剩余勞動力投入土地資源開發,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調整了農、林、牧產業結構,各產業全面健康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項目的實施不僅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和加工原料,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加快農發水保項目工程建設步伐、鞏固治理成果、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監督實施到位,合陽縣成立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陜甘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領導小組,由主管農業、水利的副縣長任組長,以縣水務、財政、審計部門及項目涉及鄉鎮領導為主要成員,負責項目總體方案的制定、重大事項的協調和規劃施工的指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內設工程組、設計室、監測組,負責落實實施方案、施工管理、檢查驗收和培訓等工作,并定期向有關部門上報工程建設情況。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合陽縣水保站落實了項目責任主體負責制、工程合同制、項目公示制、投勞承諾制、工程監理制、資金報賬制等。對各項措施實施、工程質量管理均實行了合同化管理;對各項措施的數量、質量、資金等進行了監理控制;實行了財務報賬申請,有監理人員簽字才能進入報賬程序;建立了周、月例會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了重大事宜協商處理制度,按照“一事一議”原則,同村干部及村民協商解決。此外,項目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完成,并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水利、農業專家進行現場培訓,內容包括土壤生土熟化技術、黃花菜抗旱栽培技術、泡桐抗旱繁育栽植技術等。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強化措施。作為縣里確定的重點項目之一,合陽縣2010年開始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是合陽縣近年來實施的第一個農發水保項目。其工程規模大、資金投入多、建設目標和內容符合項目區發展的要求,解決了當地群眾關心的經濟、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的重視。合陽縣把組織實施好這一項目作為重中之重,把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水保站,具體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實施工作。根據項目建設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一是把項目建設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形成一把手親自抓、主管領導重點抓、業務部門具體抓、部門鄉村合力抓的良好格局,做到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二是簽訂干部職工包項目任務目標責任書,層層簽訂責任狀;三是在實施過程中,水保站派駐一名技術人員,作為甲方代表,協同施工單位、村組及時處理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四是監理單位認真負責,監理人員經常巡回于幾個工地,把好工程質量關。領導、組織、措施三到位,極大地推動了項目區的治理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省水利廳農發辦、財政廳和市水務局、財政局領導多次來工地現場檢查指導項目進度和質量。
(2)強化培訓、規范管理、創新機制。項目建設中加強了對項目區群眾的技術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農作物栽培和管理技術水平,引導他們積極開展科技致富,讓科技進步成為農民增收的有力支點,比如在西吳、岱堡村多次組織技術講座,聘請農技專家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進行實地指導,教授旱作農業新技術、集雨窖灌節水新技術等,不僅提高了治理效益,而且有助于群眾脫貧致富。在項目實施中,對水保重點工程建設按照基本建設程序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一是實行群眾投工承諾制和公示制,對項目立項、審批、實施、驗收、結算全過程實行規范化的管理,對項目實施前、中、后的有關情況均要向項目區群眾張榜公示,接受項目區群眾和社會監督。二是實行合同制和報賬制,采取組織群眾會戰、組建專業隊施工和選擇有施工資質的施工隊伍施工等多種形式實施工程建設,縣水保站與施工單位簽訂以保進度、保質量為主要內容的施工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項目資金實行縣級報賬制,由施工單位提出申請,經監理核實確認簽字后,建設單位申請縣財政撥付工程款項,縣財政局和水保站根據驗收報告、施工合同和工程進度審批,接受審計監督和財政監督。
(3)建管并重,責任到位,落實管護。三分治理,七分管護,要使項目治理成果充分發揮效益,必須建立建后管護的長效機制。一是明晰產權,堅持“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與村委會簽訂管護合同,明確管護責任,把責任落到實處。二是實行成果確認和移交制,把建好的工程及時移交受益方,明確受益方的管護維修和使用責任。三是實行工程管護回訪制,用實際的效益對比數據教育說服群眾,形成林有人護、地有人管、路有人修的管護機制,為工程長期發揮作用保駕護航。
借助2010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實施的東風,合陽縣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綜合治理、科學實施、注重效益”的方針,通過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減少了土壤侵蝕量,提高了土壤質量和土壤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項目區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項目投資定額偏低,項目計劃下達太遲,后期管護工作較弱等。針對這些問題,要在今后項目實施中加以改正和完善,不斷創新與探索,完善治理措施,爭取把農發水保項目建設成造福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人民群眾的一項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