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縣水利局
(貴州 普定 562100)
普定縣處于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嶺地帶,北面為長江水系,屬長江流域的縣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8%,南面為珠江水系打幫河的源頭。作為貴州省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喀斯特石漠化最典型的縣份之一,石漠化面積占全縣面積的38%。全縣巖溶發育強烈,巖溶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3%,巖溶地貌與非巖溶地貌相間分布,地貌形態多樣,坡度明顯。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損壞耕地資源,降低土地生產力,危及國土和糧食安全,而且造成大量泥沙、農藥、化肥等進入江、河、湖、庫,加劇洪澇災害和面源污染,危及防洪和飲水安全,并導致不少山丘區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坡耕地水土流失成為全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近年來,普定縣委、縣政府不斷強化水土流失治理,收到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被列入全國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縣之后,取得的成績更是巨大。
2012年2月22日,省市有關職能部門和普定縣相關單位將龍場鄉巖上村和城關鎮陳家村梭篩組兩個片區選定為2012年度項目區,總面積449.86 hm2,其中坡耕地面積416.67 hm2。2012年3月,普定縣人民政府以普府專議〔2012〕23號專題會議,決定由普定縣水利局牽頭負責設計、實施,縣移民局及所涉及鄉鎮村全力配合。
結合《貴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村民自主建設管理實施意見(試行)》,縣水利局、移民局及龍場鄉人民政府、城關鎮人民政府分別到兩個工程區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向村民介紹項目來源、建設背景情況等,同時在兩工程區制作、安裝大幅宣傳廣告4幅,讓受益群眾充分了解“自選、自建、自管、自用”——“四自”建設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老百姓真正擁有項目建設和管理的自主權、主動權、參與權。
2012年8月16—17日,縣水利局、移民局和龍場鄉人民政府、城關鎮人民政府相關人員分別到項目建設區巖上村、陳家村梭篩組召開村民大會,分別成立龍場鄉巖上村、城關鎮梭篩片區普定縣普定水庫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 “四自”建設理事會,并選定辦公地點?!袄硎聲背蓡T由縣水利局、移民局、受益鄉鎮及有一定組織能力和責任心強的村民代表共同組成,是項目建設的決策主體。“理事會”會長由村民代表擔任,由“理事會”會員選舉產生,村支兩委成員可以成為理事會會員,但不能擔任會長。
積極聽取村民意見,與受益區村支兩委及村民代表充分對接,發放征求農民意愿表調查農民意愿,結合資金投向自主確立建設內容,項目建設制度、質量、進度、資金由“理事會”及村民共同監督、檢查,“理事會”定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或群眾大會向廣大群眾通報項目建設情況,接受廣大受益群眾監督管理。
為了讓群眾、社會更好地了解、監督項目建設情況,縣水利局還聘請貴州省電視臺對兩個工程區的建設做宣傳報道,并多次深入項目區拍攝記錄片。
發改部門負責項目資金計劃落實和項目實施的服務工作;財政部門負責中央及地方配套資金的組織到位和撥付;水利、移民部門負責工程技術指導、質量監督檢查、財務管理、總結驗收等工作;鄉(鎮)村按分工負責組織工程實施、占地協調、質量監督、財務報賬等。由于“理事會”缺乏技術指導能力,工程建設技術指導工作主要由水利局相關技術人員負責,在項目開工前,水利局技術人員組織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移民局等部門到現場放樣,做好技術交底工作。監理單位負責現場質量監督、資料收集、整理,并做好投資控制及合同管理等工作,聘請安順市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監督站對工程建設質量進行跟蹤檢查。
項目于2012年12月開工,2013年4月竣工,2013年8月15日普定縣人民政府主持完成了縣級自查驗收,2013年12月由貴州省水利廳、安順市水利局組成普定縣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驗收小組,對該項目進行了驗收,綜合評定為優良。
工程實施后,項目區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梭篩工程區,建設的蓄水池蓄滿水后,能保證老百姓所種桃樹的春旱澆灌;在巖上工程區,坡改梯和機耕道實施后,為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
社會效益。坡改梯及機耕道建設,方便了項目區群眾的生產運輸,間接節省勞動力6 000個/年;促進了項目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改善了人居環境,構建了和諧社會。
經濟效益。2013年,作為龍場鄉煙葉基地的巖上工程區種植煙葉98 hm2,實現經濟效益185.2萬元,與以往相比較,回鄉創業人員增加32人,帶動本村就業68人;梭篩工程區2013年農戶種桃收入最高14萬元,最低5.8萬元,戶均收入8.7萬元,實現經濟效益904.8萬元,農戶無外出半年以上務工經商人員,18歲以上、60歲以下人員全部實現本地就業、本戶就業。
生態效益。項目區坡耕地得到全面綜合治理,年保土1.1萬t、蓄水21.39萬m3。
城關鎮陳家村梭篩組距離縣城12 km,四面環山,巖石裸露,山高谷深,水土流失嚴重,屬典型的喀斯特生態環境脆弱地區。1992年梭篩水電站建成后,梭篩成了水下世界,梭篩群眾成了后靠移民,種植結構單一,廣種薄收,戶均糧食不足150 kg,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人均耕地不足0.27 hm2,當地群眾主要經濟來源靠種桃外賣,但由于土地貧瘠,多年來產量不甚理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修建果樹樹盤,實現陡坡擋土、擋沙、截水,保持水土,進而增加了果品產量,項目竣工后,該村鮮桃產量與往年相比,平均增加15 kg/株,僅 “樹盤工程”一項該村年收入就增加63.45萬元。在施工中,我們遵循“自建”原則,組織當地群眾參與建設,原需280元/個的樹盤僅80元就能完成,大大節省了資金。而老百姓做自家的活還能得到報酬,不僅做得好,而且做得快,受到了水利部、省水利廳等上級部門的稱贊。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改變了以前政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代民做主的建設模式,充分尊重民意,讓農民做好自己想做的事,融洽了干群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二是順民意,放權于民。項目建設中政府順從民意,放權于民,積極推動農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提高了群眾搞好自己家園建設的熱情,降低了管理成本,把原來屬于施工單位要掙的錢放進了農民的口袋,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由于放權于民,讓利于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很高,自始至終都當自家的事去做,施工過程中無一農戶阻工,進展十分順利。
(1) “四自”建設宣傳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加大宣傳力度可讓更多的庫區移民了解“四自”建設的重要意義,為“四自”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2)進一步加強對“理事會”及村民的培訓。由于村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且對項目建設缺乏管理經驗,所以必須加大技術培訓、管理力度,這樣才能認真貫徹落實“四自”建設的方針、政策,充分調動“理事會”及廣大村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3)完善相應的財務管理辦法,確保項目資金充分使用到項目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