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錦耘,柳利軍,劉三春,劉沛宇
(莊浪縣水土保持局, 甘肅 莊浪 744600)
莊浪縣位于甘肅東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國家六盤山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全省18個干旱貧困縣之一。現轄18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293個行政村,總人口4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9萬人,共有耕地7.6萬hm2。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 302.7 km2,占總土地面積1 553.14 km2的84%,境內有402道梁峁和2 353條溝壑,屬黃河流域多沙粗沙區,是甘肅省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自1998年建成第一個全國梯田化模范縣以來,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梯田產業強縣和生態文化名縣為目標,扎實認真地開展了以梯田建設、淤地壩建設、生態修復、梯田綜合開發、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預防監督管護為主的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通過開展山、水、田、林、路、村綜合配套,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全縣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縣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特色產業基本形成,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至2013年底,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008.2 km2,治理程度達到77%,其中興修水平梯田6.43萬hm2,營造生態林2.12萬hm2、經濟林0.64萬hm2,發展優質牧草0.89萬hm2。境內現有天然林1萬hm2,實施封禁治理65.27 km2,完成重點小流域治理234.4 km2,在10條重點小流域內建成治溝骨干壩、淤地壩61座,配套修建了流域、壩系、產業化道路5 773 km,各類小型攔蓄工程1 700多處,建成以果品、土豆為主的梯田產業基地4.4萬hm2。通過綜合治理與開發,形成了獨具莊浪特色的“山頂沙棘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地埂牧草鎖邊,溝臺果樹圍裙,溝底壩庫穿靴”的治理開發模式。
莊浪縣在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重治輕管”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為生態建設后續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造成重復治理導致資金浪費。對此,我縣結合實際,以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作為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導、業主投入、企業運作”模式,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到水土流失嚴重區域和“四荒”綜合治理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莊浪縣民間資本投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開發的形式主要有個人投資模式、企業投資模式和集體投資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全縣小流域治理由原來的集體統一組織轉為以戶承包治理為主。繼耕地承包到戶經營后,又將“四荒”地劃包給群眾造林種草,開展多種經營。戶包治理,調動了群眾自建、自造、自管、自用的積極性,涌現出了一批果園承包戶和自辦家庭小林場并集生態旅游與養殖為一體的休閑莊園,小流域治理工作逐步形成了 “政府引導、部門參加、個人及集體共同投資管理”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廟龍溝流域胡塬淤地壩,承包給當地村民發展壩庫果園1.3 hm2,為水土流失治理、壩庫管理創出了新路子,極大地促進了淤地壩發展產業化能力。朱店鎮吳家溝果農谷,是村民吳利斌將吳家溝“四荒”地及部分耕地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修建的,共占地100 hm2,總投資600多萬元。目前谷內共栽植松樹、蘋果、核桃等苗木近7 hm2,修建魚塘4座,養羊場、養豬場各1處,其中養魚40萬尾、舍飼養羊200多只、能繁母豬20頭、育肥豬80多頭,還建有停車場、排水渠等配套設施,下一步計劃投放土雞林下養殖,修建大型農家樂,擬將該谷建成全縣最大的生態旅游休閑莊園。
莊浪縣通過淤地壩建設,既有效地預防了水土流失,又以壩代路解決了群眾行路難的問題,促進了流域內農產品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依靠壩庫水資源和便捷的交通條件,全縣共發展民營企業52家,年收入達4 800多萬元,興辦各類農副產品加工點26處,年創收650萬元,解決了農村5 000多人的就業。
水洛鎮新光村將與縣城比鄰、交通便利的紅土溝“四荒”地及部分耕地,以土地流轉的方式轉讓給王利民等人,成立了水洛鎮新光村綠源生態養殖合作社。該合作社占地3.3 hm2,分名貴樹種繁育、羊只圈養、雞鴨鵝散養、水面養殖、游客垂釣、休閑餐飲6個區。目前,養羊200多只,建成漁塘2座投放魚苗10萬尾,栽植紅葉李、雪松、側柏、直柳、銀杏等各類景觀綠化樹種12 000多株,完成投資400多萬元,還計劃修建農家樂及其配套設施,投放雞、鴨、鵝等禽類1萬只。這一集種養殖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園區建成后,可解決當地35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年創收可達60萬元以上。
南坪鄉劉窯村的萬興磚廠,總投資100萬元,占荒灘地1 hm2,有廠房10間,年產磚400萬塊,年產值140萬元,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35人。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該廠自籌資金16萬元,修建淤地壩1座,年蓄水量4.5萬m3,不但從根本上有效攔蓄了降雨徑流,達到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攔沙減淤的作用,而且解決了磚廠及附近部分人畜用水需求。
綜上所述,企業投資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形成了以小流域治理、水資源利用、梯田綜合開發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小區,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和促進農民創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萬泉、朱店、陽川等地群眾以村組為單位,集體籌資治理荒山、荒溝、荒坡,通過在山地梯田和溝臺地發展砂田果園,并覆膜套種土豆、瓜類、蔬菜等,形成了萬泉鎮整流域山地砂田蘋果規?;a基地及陽川、朱店河川區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近年來,文灣溝精品小流域通過群眾集體投資,結合北山公園綠化、賀莊坪果園基地建設,總投資600萬元,建成高標準梯田240 hm2,配套產業道路17條25 km,其中主干道1條4.5 km,沿線栽植直柳行道樹3 600株,配置排洪管涵128 m,建成產業支干道16條20.5 km,修土谷坊10座,建成淤地壩1座,完成荒溝造林14.7 hm2、地邊種草6.7 hm2,現已成為我縣城郊型觀光旅游精品示范流域;通化鄉在蘇莊公路沿線的中莊、通邊、薛溝、野趙4村發展苗木繁育基地133.3 hm2,主要培育云杉、油松、樟子松、華山松等樹種;韓店、永寧、通化和鄭河4個鄉鎮各建成苗木基地66.7 hm2,重點培育油松、側柏、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等適生樹種。
為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治理,對規劃區內的育苗戶,前3年縣財政每年每公頃補助4 500元。對0.67 hm2以上的育苗大戶,由鄉鎮協調辦理“雙聯”信貸資金,解決育苗前期經費不足的問題。各鄉鎮政府還通過土地流轉,鼓勵有經營能力的農民、城鎮居民、私營企業主、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和協會組織等承包育苗,目前全縣大戶承包育苗基地有233 hm2。
目前,全縣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和示范園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共承包、租賃、流轉土地8 000 hm2,累計投資1.5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0 km2。民間資本的參與,不僅有效破解了水土保持資金投入不足、工程管護難、工程效益差三大難題,而且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強農民科技意識、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方面作用巨大,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了全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莊浪縣鼓勵民間資金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群眾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大多處于摸索階段,主要以單打獨斗的形式出現,投資規模較小,主體分散。二是由于民間資金有限,國家扶持性政策少,后續工程無法按計劃及時跟進,導致建設標準較低、見效不快、收益不高。三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雖然整體有規劃,但因各分散點規劃不全面、經營業主技術力量薄弱、后期管護與開發力度不夠等,影響了綜合治理的效益。四是在政府主導、群眾參與下建成的旱作農業示范基地,沒有兼顧溝道治理與農副產品高效開發。五是部分溝道產權不明晰,導致部分業主承包治理受阻。六是群眾認識落后,發展規模化農業、特色農業、舍飼農業等創收致富的意識淡薄,致使民間資本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尚未形成趨勢。
一是加大水保知識宣傳力度。要強化民生水保理念,加大水土保持知識和有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喚醒全社會對水土流失的憂患意識,增強廣大群眾保護水土資源的緊迫感和搞好水土保持的使命感。
二是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措施。加快出臺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資金扶持、獎勵、產權保護、市場化運作等配套政策措施。拓寬投融資渠道,允許民營水保大戶以“四荒”資源使用權向金融部門抵押貸款,在“四荒”范圍內搞種植、加工生產,為后續治理開發做好資金保障。
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引領。對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個人和單位進行廣泛宣傳和獎勵,發揮好民營水保大戶的典型引領和帶動作用,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熱情,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來。
四是以國家水保項目為支撐引導民間資本投入。要使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來,必須以國家投入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作為支撐。建議今后在編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時,充分考慮民間資本的作用,給予投資治理人必要的技術指導和傾斜性水土保持項目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