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超,謝頌華,肖勝生,喻榮崗,鄔江穎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
崩崗是指山坡土體或巖石體風化殼在重力與水力作用下分解、崩塌和堆積的侵蝕現象,是土壤侵蝕的極度形式和水土流失的極端狀態[1]。崩崗侵蝕是我國南方一種特殊的侵蝕類型[2],主要分布于江西、廣東、湖南、福建、廣西等地[3],尤其是江西省崩崗侵蝕較為嚴重。對崩崗進行科學有效的綜合治理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對崩崗治理極為重視,2009年水利部正式批復了《南方崩崗防治規劃》(2008—2020年),將南方崩崗防治列入《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確定的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優先實施項目。此外,加強崩崗防治對于保護和增加耕地資源、減少洪澇和干旱災害、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崩崗侵蝕面積。據2005年江西省開展的崩崗調查,全省共有崩崗48 058座,總面積20 674.8 hm2,其中大型崩崗17 575座、面積166.72 km2,中型崩崗16 225座、面積32.94 km2,小型崩崗14 258座、面積7.09 km2;活動型崩崗40 423座、面積17 321.5 hm2,相對穩定型崩崗7 635座、面積3 353.3 hm2。目前,全省有4/5以上的崩崗處在活動狀態,而活動型崩崗中又有約4/5為大型崩崗。
(2)崩崗侵蝕分布。江西省的崩崗主要分布在贛州市,其面積和數量分別占到全省崩崗總面積和總數量的68.53%和69.78%,在九江、撫州、宜春和吉安等市分布也較廣泛,占全省的24.09%和24.93%。具體來說,崩崗分布涉及全省77個縣(市、區)985個鄉鎮,分布面積最大的9個縣(市)依次為尋烏縣、修水縣、贛縣、于都縣、龍南縣、興國縣、石城縣、南康市和上猶縣,共計13 194.3 hm2,占全省崩崗總面積的63.82%;崩崗分布數量最多的9個縣(市)依次為修水縣、龍南縣、贛縣、于都縣、興國縣、石城縣、南康市、尋烏縣和上猶縣,共計30 350座,占全省崩崗總數量的63.15%。從分布流域看,全省崩崗主要集中分布在贛江流域、修河流域和撫河流域,分別占全省崩崗總面積和總數量的95.09%和95.08%,尤其是贛江流域崩崗面積最大,為165.59 km2[4]。
崩崗侵蝕具有發展速度快、突發性、長期性等特點,雖然江西省崩崗面積在水土流失總面積中僅占0.6%,但危害卻十分嚴重:崩崗年均土壤侵蝕量0.26億t,占全省年均土壤侵蝕總量(1.65億t)的15.8%,土壤侵蝕模數高達12.4萬t/(km2·a),是土壤允許流失值的248倍。
(1)破壞土地資源,威脅生態安全。崩崗切溝強烈切割山體,尤其是在花崗巖母質區,比如在贛縣田村和南康市龍回鎮等地,大小沖溝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20%~40%,沖溝密度達6~10 km/km2。江西省崩崗發生年限長的有70~80 a,短的只有3~4 a?;◢弾r地區溝頭侵蝕導致的崩崗,無論是在形成時間、擴展規模還是在切溝溝頭前進速度方面都相當驚人,如南康市龍回鎮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4座面積超過0.067 hm2的崩崗,部分崩崗溝頭溯源侵蝕速度達0.8~1.5 m/a,最快可超過6.0 m/a。崩崗侵蝕地表、切割山體、破壞地貌,將原來完整的坡面變成千溝萬壑、溝谷縱橫、陡坎遍布、崩壁林立的“爛山地貌”,使土地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威脅當地生態安全。
(2)毀壞基本農田,危及糧食安全。崩崗侵蝕造成的大量泥沙掩埋農田,變良田為沙礫裸露、寸草不生的沙磧地。崩崗侵蝕帶來的黃泥水進到農田,沉積一層或沙或黏土的新覆蓋層,使原來熟化的耕作層被淤埋,高產田變為低產田。崩崗侵蝕帶來的土壤肥力損失,破壞了土地生產力,造成糧食大幅減產,直接威脅糧食安全。
(3)泥沙淤積嚴重,加劇旱澇災害。在崩崗分布區域,一方面植被破壞、土體薄層化,導致地表徑流強度增加、流速加快、流量加大,加劇了洪澇災害;另一方面植被破壞、基巖裸露、淤積嚴重,導致山塘、水庫蓄水調洪能力減小,土壤更易遭受干旱災害的侵襲。崩崗的存在加劇了區域的水旱災害。2003—2004年,贛縣崩崗分布區共發生5次水旱災害,直接經濟損失469.76萬元。在崩崗區,最松散易蝕的是最底層土壤,一旦侵蝕溝切透紅土層、網紋層進入風化母質層,由于基底不穩,必然導致其上覆蓋層的傾斜和倒塌。而崩崗發展勢態的進一步惡化,將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河道,不斷淤高河床,毀壞基礎設施,危及河道防洪安全。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崩崗分布的“五河”(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和修河)流域及其支流都出現了河床淤高現象,如贛江上游各支流河床淤高0.5~2.1 m,南昌八一橋下淤高2.5~3.0 m,撫河下游最大淤高達4.57 m,信江下游淤高2.5 m,導致上述河段經常出現“小流量、高水位、多險情”的情況,對江河的健康生命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5]。
(4)制約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惡劣?!芭d國亡國,寧都遷都”“龍回千百家,家家米淘沙,一家不淘沙,就不成人家”,這些都是崩崗區“沙進、田毀、人退”的真實寫照。崩崗造成大量泥沙下泄,使得山地變得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大量泥沙流失,埋沒村莊,直接威脅當地和下游群眾的人居安全,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危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5年江西省因崩崗侵蝕造成沙壓農田6.65萬hm2,損壞交通道路11 715 km(包括鄉村道路)、橋梁3 846座、水庫798座、塘堰11 778座,損毀群眾房屋166 000間,受災人口207.58萬人,嚴重危及當地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5.87億元。崩崗侵蝕已成為南方丘陵山區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防洪安全和人居安全的主要威脅,是丘陵區發展生態經濟、振興農業的最大障礙,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6]。
江西省在崩崗開發治理中充分利用崩崗區水熱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依托當地種質資源優勢,大力種植名優特新農產品,提高農民收入,調動農民治理崩崗的積極性。在崩崗治理中做到整治一片、開發一片、鞏固一片,使群眾從治理崩崗中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也加快了全省山區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以贛縣為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展了群眾性崩崗治理,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20世紀50年代贛縣三溪鄉下濃村在治理崩崗方面獲國務院“讓沙洲變良田,叫崩崗長青樹”的錦旗嘉獎[7]。此后,贛縣在生態型治理模式的基礎上又探索出新的開發型治理模式,如白鷺鄉桃溪村的鐘恩偉一家靠開發利用崩崗致富還蓋起了小康樓,在當地傳為佳話。
江西崩崗治理還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一是“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現象依然存在。人類的生產活動,特別是修路、開礦等開發建設活動使崩崗侵蝕呈加劇態勢。二是治理任務重、難度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江西省崩崗分布范圍廣、侵蝕量大、治理難度高,同時崩崗發生區一般屬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財政困難、農民收入低,投資不足成為制約崩崗治理的主要因素。三是對崩崗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個別地方沒有把崩崗治理工作放到生態安全的高度來抓,影響了崩崗治理工作進程。四是崩崗治理缺少技術指導。不少縣(市、區)的崩崗治理工作起步晚,加之崩崗數量多、類型復雜,崩崗治理缺乏具有勘察設計、治理實施經驗的專業隊伍,尤其是缺少科學的治理技術指導。
崩崗防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各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實踐證明,哪個地方的領導重視、部門間協作配合得好,哪里的崩崗防治工作就開展得有聲有色。贛縣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縣鄉兩級崩崗綜合治理領導小組[8],明確了崩崗治理中的政府職能,開展了崩崗綜合治理示范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修水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崩崗防治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件大事來抓,興建了多座崩崗治理示范工程,有力地推動了崩崗治理步伐。
在崩崗侵蝕潛在危險地區實施預防保護,針對崩崗成因,做好預防轉化工作,防止人為造成崩崗侵蝕。在劃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基礎上,確定崩崗易發區,禁止在易發區內陡坡開荒、順坡種植、濫伐林木、亂挖礦采石等,有計劃地退耕還林,防止邊治理邊破壞現象發生,并在生產活動中盡可能地保護地貌和植被。對于集雨面積大、坡度陡、植被稀少的侵蝕區,修建坡面防護工程防止滑坡發生,一旦出現滑坡要及時進行整治,盡快恢復植被。
崩崗治理是一項高投入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防治資金。各地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通過采取租賃、拍賣、承包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治理開發崩崗,多方籌集資金用于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在崩崗治理區積極推行產權確認,實行先治后買或先買后治等,形成完整的治理有權、管護有責、開發有利、產權清晰的治理機制。
江西省崩崗侵蝕區一般位于較偏遠的鄉村,工業用地價值不大,應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將崩崗侵蝕劣地發展為果業用地。同時,從國家、社會、個人多方籌集資金,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實行“誰治理誰受益”的政策,提高群眾治理崩崗的積極性,地方財政對治理者給予一定的資金投入或貸款優惠,地方水土保持部門和農業技術部門(包括果業開發辦等)要主動對接,加強水土流失防治技術支持、果業開發的苗木補助和技術輔導,形成治理合力。
加強宣傳是做好崩崗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崩崗易發區一般都是植被破壞嚴重的地區,與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的不合理開發關系密切。因此,要預防崩崗的發生和治理崩崗,必須加大崩崗危害的宣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對崩崗的影響。
要全面強化預防監督,依法嚴查亂砍濫伐現象。同時,要加強對崩崗防治設施的監督管護,落實預防監督人員,制定監督檢查辦法,定期進行全面檢查,確保治理成果得到有效保護。
治理與開發相結合是做好崩崗防治工作的基礎。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崩崗為中心,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治溝與治坡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長遠利益與當年增收相結合、治山與治窮相結合,集中治理,連續治理。江西崩崗侵蝕區一般是山區,地方經濟實力較薄弱,應根據自身經濟狀況,采取“植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進行綜合治理”的方針[9]。營造水土保持林是整治崩崗的主要措施之一,必須造一片成一片,并充分利用水土資源,結合發展果樹和其他經濟林木或作物,提高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另外,崩崗侵蝕區植被大都是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林,保持水土的能力較差,應通過封山育林、補植闊葉樹和對針葉林中的闊葉樹進行透光撫育等措施,采用多樹種結合、喬灌草結合,以發揮更大的水保效益。
各地水保部門要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建立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各異的崩崗防治技術與綜合治理示范點,通過示范作用帶動全區的崩崗防治,不斷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益。在各項水保措施的施工過程中,要有水保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保證施工質量;要認真做好對各級水保行政管理人員、監督執法人員、水保技術人員和崩崗侵蝕區群眾的科技培訓,提高崩崗綜合治理的水平和標準,不斷鞏固和提高崩崗治理成果。
[參考文獻]
[1] 巫南祥.梅縣崩崗治理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11(1):24-26.
[2] 吳志峰,鄧南榮,王繼增.崩崗侵蝕地貌與侵蝕過程[J].中國水土保持,1999(4):10-12.
[3] 馮明漢,廖純艷,李雙喜,等.我國南方崩崗侵蝕現狀調查[J].人民長江,2009,40(8):66-68,75.
[4] 謝頌華,張茨林,孟菁玲.GPS RTD技術在江西省崩崗侵蝕調查中的應用[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26(4):54-56.
[5] 管日順.水土保持與江西省“四大安全”[J].中國水土保持,2005(1):6-8.
[6] 梁音,寧堆虎,潘賢章,等.南方紅壤區崩崗侵蝕的特點與治理[J].中國水土保持,2009(1):31-34.
[7] 李小林.贛南崩崗治理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3(2):32-33.
[8] 汪清,邱欣珍.贛縣崩崗綜合治理經驗評述[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1(3):38-40.
[9] 陳文彪.崩崗治理工程措施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1987(7):18-21.
[作者簡介] 張利超(1983—),男,黑龍江佳木斯市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水土保持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工作;通信作者謝頌華(1978—),男,江西贛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水土保持管理、水土保持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