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虎哲,唐 明,金京權
(1.汪清縣水土保持工作站,吉林 汪清 133200;2.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水利局 水政漁政監察支隊,吉林 延邊 133000;3.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水利局 水土保持工作站,吉林 延邊 133000)
延邊地區位于吉林省東部,屬長白山脈,地形地貌復雜,中低山和丘陵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荒山荒坡、坡耕地分布廣、面積大,在夏季暴雨、山洪的作用下,山坡地、坡耕地表土流失嚴重,造成土壤養分流失、有機質含量降低,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以延邊地區為例,研究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特點和發展規律,制定有針對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對策,對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延邊地區森林覆蓋率較高,達到78%以上,整體水土流失強度不大,但由于地形條件特殊,山高坡陡,局部地區水土流失仍然相當嚴重。延邊地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6.07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45%,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圖們江流域中下游和牡丹江流域上游、綏芬河流域的低山丘陵地帶,這些地方的水土流失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92.3%。
低山丘陵區坡地面積大,土質較疏松,遇大雨或暴雨坡面徑流迅速形成匯流,極易形成山洪,并且來勢兇猛、成災快、危害嚴重。在徑流的沖刷作用下,山坡地侵蝕溝發育,溝頭擴張,同時形成了高含沙水流,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據統計,延邊地區年土壤侵蝕量1 810萬t,其中坡耕地表土流失量580萬t,每年土壤有機質、氮、磷、鉀等養分流失量達3.8萬t,接近當地坡耕地施肥量的總和。嚴重的水土流失會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肥力下降、土壤瘠薄化,加劇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1)自然因素。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水是水土流失的動力基礎,土壤是被破壞的對象,地形地貌是引發水土流失的關鍵因素。低山丘陵區地勢較陡,山坡地、坡耕地分布廣,雖然植被條件比其他地區要好,但在降雨的作用下,坡面徑流易形成股流造成坡面侵蝕,導致大量土壤流失和侵蝕溝發育加劇,并且極易形成山洪,嚴重威脅村莊安全和污染江河水源。
(2)人為因素。人們不合理地利用森林和水土資源,是近年來水土流失加劇的重要原因,并且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房地產開發、毀林開墾、采礦取石等使土地資源遭到破壞,加之治理措施不及時,破壞速度遠大于建設速度,使土地失去保土保水能力,遇大雨、暴雨則山洪泛濫,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正呈加劇惡化態勢。
(1)科學規劃,綜合治理。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治理應從實際出發,按照水土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學系統地編制規劃,達到建設水保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要根據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帶動區域性的大流域生態建設,進行“集中、連片、整體、統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有計劃、有步驟地長期開展下去,同時調整農、林、牧各業用地和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經濟發展環境。
(2)落實國家政策,加強監督管護。林業部門規定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并適當給予農民補助。延邊地區人口多、平川地少,在高陡坡地等生態脆弱的地方開墾種植的現象比較突出。為此水保部門要配合林業、牧業部門,搞好監督檢查,禁止開荒種地、破壞生態植被,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原則,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受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的監督力量,保護森林資源,嚴格控制山坡地、坡耕地的開發。
(3)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相結合。低山丘陵區坡地分布廣、坡度變化大,導致溝蝕發育快、坡面侵蝕嚴重。為有效治理坡地溝蝕、控制侵蝕溝蔓延,應在活動頻繁的侵蝕溝內建設水土保持工程。溝道治理中,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治理,有計劃地布置塘壩、截排水溝、溝頭防護工程等,防止山洪和泥石流發生;另一方面要實施坡面治理工程,包括修建梯田、水平截水溝、魚鱗坑及栽植地埂植物帶等,通過改變微地形來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發生。同時,要按照“先治溝、后治坡,先治上、后治下”的原則,在荒山荒坡、坡耕地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此外,在典型小流域治理示范區內,加強封山育林禁牧、生態修復工程、黑土地保持工程等,促進水土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轉變。
(4)科學配置,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根據自然條件、水土流失特點和規律,因地制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以科技為指導,統籌規劃,治坡與治溝結合、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結合、人工治理與生態自我修復結合,建立起從溝頭到溝口、從山頂到坡腳,科學配置、結構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使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走向控制水土流失—建設良好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
延邊地區低山丘陵區的山坡地治理應根據不同坡度、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山頂建設分水嶺保護林,實施封禁育林育草,嚴格控制山頂泥沙流失;對于20°以上的山坡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發揮植被自我修復能力,培育林草植物帶,并加強監督管護,控制人為破壞;對于12°~20°的山坡地采取植樹造林、坡耕地還林(果)及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等,要選擇優良的鄉土樹草種,營造喬灌混交林,這樣既能保持水土又能發揮經濟效益;對于5°~12°的荒坡地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堅持植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合理布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梯田配套水平截水溝和排水溝、建設地埂植物帶、實施等高耕作等,保護耕地,提高產出;對于5°以下緩坡地和平地要結合當地實際合理選擇農業開發項目,按照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要求設計相應的水保措施,預防水土流失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