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忠
(定西市安定區水土保持局,甘肅 定西 743000)
30年辛勤耕耘,30年青春無悔。
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耕耘而默默無聞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在深溝大澗中筑起了一道道攔泥淤地壩,這些壩就像一座座巍巍豐碑矗立在黃土旱塬,見證著這位水保人傾注30年青春時光而無私奉獻的承諾和守候,他就是定西市安定區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員——連曉軍。
連曉軍,1963年3月出生于安定區西鞏驛鎮, 1984年4月被招聘到水土保持部門工作,成為安定區一名淤地壩工程施工技術人員,從此將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水土保持的廣闊舞臺上。30年來,由于成績突出,他先后20多次被單位授予“水土保持先進個人”稱號,在干部和群眾心目中樹立了標桿。
難以忘卻的青春歲月
30年來,連曉軍一直在水土保持工作一線上摸爬滾打,用勤勞和汗水、技術和智慧,默默地為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新安定做著實實在在的奉獻。
連曉軍參加工作時,正值安定區被列入“黃河上中游地區治溝骨干工程重點區”,這給他帶來了施展才華的大好機遇。但是,淤地壩工程布設在溝道中,受地域和地形等惡劣條件的限制,多數工程交通阻塞、運輸不便,甚至還要經常徒步翻山越嶺,施工條件十分艱苦。即便如此,連曉軍仍一頭扎根在山溝溝里,從跟隨師父到獨當一面,從滿山遍野選址、勘察測量到組織施工,從外業勘察到內業制圖,他都身體力行,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從不叫苦叫累,逐漸成長為一名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技工,無論是進度控制、組織管理,還是取樣檢測、機械操作,他幾乎樣樣得心應手,成為淤地壩施工管理的行家里手。
施工期間,一個工程工期少則大半年,多則跨年作業,他很少回家,堅守在艱苦的工地上。特別是遇上水墜施工,他成天在溝里,既當技術員,又當機械師。溝道里經常塵土飛揚、蚊蟲肆虐,盛夏酷暑時悶熱難耐,但是他始終笑呵呵地,頭頂烈日,與民工同甘共苦、打成一片。連曉軍助人為樂的品質、身先士卒的精神、寬宏大量的性格,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動。“我們喜歡連工,他把我們當兄弟看待。”老百姓如是說。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工程的質量和安全,這一點連曉軍深有體會。因此,對每一個工程的每一個環節他都會做到一絲不茍。從施工放線到地基開挖,從放水建筑物修筑到土壩壩體的碾壓和水墜,從進駐工地到工程驗收結束,他總是與日相伴、與月同行,不辭辛勞,從一點一滴抓起,確保各項工程質量完全符合標準。
他先后參與完成了榆樹川、高家坪、柴家坪等100多座淤地壩的設計任務,負責完成了田家河、松川、柴家坪、高家川等60多座淤地壩的組織施工,幾乎每一座淤地壩工程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他的高度負責和堅韌性格,以及多年來鍛造的“看家本領”,他參與完成的石門、花岔、官興岔、九華溝、稱鉤河、李家河等壩系工程已成為安定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工程,負責修筑的各類淤地壩都順利通過了竣工驗收,還有10多座骨干壩被黃河上中游管理局評為優秀工程。
身患重病不下火線
2009年底,連曉軍被查出患有股骨頭壞死。盡管長期進行藥物保守治療,有時疼痛難忍,行動極為不便,但是他仍一直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2010年后,淤地壩工程建設任務基本結束,他轉而從事淤地壩的日常管護、安全運行、安全度汛和病險淤地壩工程的除險加固施工任務。安定區共有淤地壩155座,數量較多且分布廣泛,大多數都超過了淤積年限,安全隱患較多,因此淤地壩的安全運行和安全度汛成為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首要任務。
近幾年來,他先后負責完成了20多座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的施工任務,排除了安全隱患,確保了工程安全。除險加固工作不同于以往的建設工程,工程結構、布設形式、施工方式都有所不同,設計標準更高、質量要求更嚴。承擔就是一種責任,他不顧身體的苦痛和煎熬,毅然決然地沖在一線、干在一線。
2013年初,他的病情加重,行動受到很大的影響。鑒于他的身體狀況,單位領導多次找他談話,讓他到辦公室搞內勤工作,但他考慮到單位人員緊張,特別是工程施工管理和防汛人員緊缺的實際,堅持繼續到一線施工。在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施工現場,他以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拖著病體,一瘸一拐地在每一座淤地壩上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險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2013年8月,天氣異常,暴雨連連,這對淤地壩的安全度汛是相當嚴峻的考驗。特別是杏園鄉的高窯壩,由于排水管堵塞,無法排水,庫內蓄水接近壩面,壩坡出現多處較大裂縫,危及壩體安全。在搶險工作中,連曉軍也是主動請纓,沖鋒在前。他拖著病體,加班加點作業,晝夜連續排水,表現出了非凡的敬業和奉獻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事后,當談及此事時,他卻說:“這點辛苦不算什么,這是我應該做的,最重要的是確保工程安全。”
一直到年底,他才住院做了手術。
別樣的舞臺別樣紅
水土保持工作非常艱辛,但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領跑人、實踐者和創業者,連曉軍就是名副其實的一個。
回想自己的工作經歷,渾然不覺間,已在水保戰線上打拼了30年,連曉軍深有感慨。他每年都要輾轉多個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是住帳篷、吃大鍋飯,一呆就是幾個月,對家庭、對孩子的付出和照顧自然也很少,心里覺得虧欠了家人許多。但家人都逐漸理解了他并支持他,成為他事業的堅強后盾。
盡管在外人眼里,這是一個艱苦而又缺乏“油水”的行業,不值得留戀,但他卻對自己的職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患病期間,他有理由、有機會歇歇腳、喘喘氣、享享清福,家人和朋友們也曾苦苦相勸,可是他卻總下不了決心,且早已樂于清貧,習慣艱苦,享受自然了!他認為在酷熱中勘測、風雨中施工、泥濘中行走是一種超值的享受和快意的人生,一旦離開那泥土的芬芳,便渾身不爽、茫然無措。整天穿行在高山大溝之間,看著一座座工程拔地而起,收獲的不僅是一種快樂和滿足,更是一種自信和榮光。尤其是看著那些自己親手筑起的大壩,像一座座豐碑屹立在深山大溝,為山區群眾奔向小康架起了“致富橋”,解決了出行難、用水難的實際問題,更是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激動和幸福!
截至目前,安定區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484 km2,治理程度達到75.1%,林草覆蓋率達到35.5%;建成各類淤地壩155座,形成較為完整的小流域壩系6條;建成各類小型攔蓄工程1.08萬座、集雨水窖19.2萬眼,基本形成多功能、多目標、全方位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現有工程措施每年可攔泥1 200多萬t、攔蓄徑流4 700萬t,攔泥效益59%、蓄水效益65%,使年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5 640 t/km2減少到2 340 t/km2,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2 052萬t下降到852萬t,基本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就地攔蓄”的目標。2013年,安定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區)”。
山綠了、地平了、水清了,但水土保持工作仍無止境,生態環境的改善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水保人去奮斗。
從一個地地道道的門外漢成長為熟悉業務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干部,連曉軍做到了。他堅信,只要肯干,與大家一起努力,安定區的水土保持事業一定會前程似錦!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時代一定會到來!
立足水保競風流,情注旱塬寫春秋。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一名水土保持戰線的平凡工作者,他情系黃土,忠于職守,不用揚鞭自奮蹄,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依然辛勤地耕耘著、默默地奉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