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堅,張聲林
(贛州市水土保持局,江西 贛州 341000)
贛南(贛州市)屬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區,全市山地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80.98%。同時,贛南又是南方水土流失嚴重地區。20世紀80年代,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高達11 174.73 km2,占國土面積的28.37%。據2000年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統計,全市水土流失面積仍達8 663.52 km2,占國土面積的21.98%。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并利用山地資源,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贛州市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山地開發熱潮。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省委、省政府“綠色崛起”的戰略部署,有效處理山地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已成為贛州市山地開發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難題。
據調查,贛南山地開發的類型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林果開發。包括以速生豐產林建設為主的工業原料林開發,以臍橙為主的果木林開發,以高產油茶為主的經濟林開發,以花卉苗木為主的特種林開發和茶園開發。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市果業面積達19.33萬hm2,其中臍橙面積12萬hm2,高產油茶面積4萬hm2,花卉苗木面積0.78萬hm2,茶園面積0.9萬hm2,其他多為工業原料林。
(2)土地開發。主要是以滿足建設用地和耕地占補平衡的需要而進行的低丘緩坡未利用山地的土地開發墾復。
(3)山地畜禽規模養殖。
毋庸置疑,贛南的山地開發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贛南實際,給贛南這個欠發達的貧困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諸多益處,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地區,山地開發借助水保重點治理工程項目建設,堅持治理和開發相結合,以治理促開發,以開發保治理,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不僅加快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進程,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而且培育壯大了當地支柱產業,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也不可否認,在過去乃至目前的山地開發中,一些地方生態保護意識不強,規劃滯后,生態保護和建設投入不足,水土保持措施沒有及時跟上,經營管理粗放,監督管理乏力,導致了山地開發與生態保護脫節,使生態環境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壞,造成了一些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問題。
據調查,在上述山地開發類型中,以經果林開發和土地開發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最大,特別是在開發建設初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開發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片面追求開發數量盲目開發,沒有科學規劃,致使一些不該開發的地方也實施了開發,既損失了土地資源,又破壞了生態環境。如毀林開發,使林地改變了原有的性質,失去了原來的生態保護功能。又如陡坡地開發的窄條梯田,因前無法做埂,后無法開溝,加之梯壁高陡難以種草覆蓋,極易發生土壤侵蝕,一到雨季就變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 “三跑園”。特別是水源地周邊的山地開發,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水體污染,直接危害飲用水源。
(2) 開發方式不規范。有的地方在適宜開發的山地實施開發,片面追求山地的利用率,隨意開發,過度開發,既采取機械作業,又采用全墾方式,從坡腳開發到山頂,忽略了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防護林帶建設,加之坡面種草又跟不上,開發區成了真正的“光頭山”,造成區域生態環境惡化。
(3) 建設標準偏低。有的地方因片面追求開發速度而忽視質量,加之資金投入不足,開發建設標準過低,致使梯田(臺地)不等高,臺面內高外低,外無地埂,內無竹節溝,梯壁和埂壁又未種草覆蓋保護,加之機耕道路布設不科學和坡面水系不配套,一遇大到暴雨,面蝕、溝蝕嚴重。
(4)經營管理傳統粗放。 有的地方重開發輕管理,仍然采用鏟草清園的傳統耕作管理方式,造成園地梯壁光、梯埂光、臺面光,即“三面光”現象。再就是不重視山地綠肥的種植和有機肥的使用,長期使用化肥,造成園地土壤板結、土壤通透性差,致樹木生長緩慢,既影響正常成園投產,又影響山地林草覆蓋率的提高。
(5)部門監管不到位。 有的地方片面追求部門利益而忽略整體利益,有的部門只求完成任務,對山地開發的生態保護問題重視不夠、要求不高、把關不嚴,有些部門各自為政,協調配合不夠,監管難以到位,致使一些山地開發戶產生片面認識,不重視、不注重生態保護和建設。
從贛南實際出發,為加快贛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速贛南山區經濟社會發展,以期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盡可能地利用山地資源,繼續穩步推進山地開發是十分必要的。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贛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贛南的山地開發必須實行保護式開發,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新老結合、綜合利用的原則,創新開發理念,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提高開發效益,確保山地開發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贛南山地資源、環境和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市政府應組織各縣(市、區)相關部門開展本區域山地資源調查,依據山地主體功能,劃定山地類型,制定縣(市、區)山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山地利用方向。要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劃定開發紅線,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生態林地要明令禁止開發;對難利用地、疏林地和禁墾坡度以上的山地要限制開發;對適宜開發山地也要堅持適度合理開發,盡可能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開發。同時,對老的低產經濟果木園要加大升級改造力度,精心打造生態園地,著力提高效益。
各地各部門要嚴格執行森林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山地開發林地征占報批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制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制度。一是設立山地開發前置條件。把林地征占報批和水土保持方案編報作為山地開發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把水土保持設施驗收作為有關部門山地開發項目資金補助的前置條件,促使開發戶切實改變傳統粗放的開發模式,堅決杜絕盲目開發、隨意開發行為。二是實行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對開發業主預收一定數額的保證金,經驗收若達到了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要求,則保證金全額返還,否則用作生態恢復治理經費,促使開發戶自覺保護生態和恢復生態。三是建立林業、水保、果業、農業、國土、環保等部門的協作機制,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市相關部門要堅決遵循“綠色、生態、高產、優質”原則,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技術規范和種養產業適度規?;?、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管理要求,盡快研究制定出臺我市山地開發建設管理技術標準,如生態經濟果木園技術標準和生態養殖基地技術標準,作為強制性地方標準,積極引導、大力扶持、強力推動廣大山地開發戶搞好生態標準園地開發建設和管理,切實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產生。
根據調查了解,山地開發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多數是由于生態保護意識不強、水土保持措施不完善和開發建設后科學管理沒有跟上造成的。因此,增強廣大山地開發戶的生態保護意識,普及水土保持科學知識,改變他們的傳統經營理念是實現山地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的根本措施。為此,各地各部門必須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切實增強各級干部和廣大開發戶的生態保護意識;必須認真搞好技術服務,切實提高服務質量,著力提高廣大開發戶的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和生態園地技術標準應用能力;必須加強部門協作,切實抓好事中事后的聯合監管,堅決查處違法行為,從而確保各項生態保護和建設措施落到實處。當務之急,是采取得力措施,有針對性地抓好近年來已開發但未達到生態保護要求的開發山地的整改工作。如對重要水源地的園地應限期退耕還林或建設生態果園,限制使用化肥、農藥;對禁墾坡度以上仍有水土流失的園地,應限期逐年退園還林;對沒有實行山頂戴帽的園地應限期恢復1/4的山頂戴帽;對邊坡仍大量裸露的園地應限期種草覆蓋;對坡面水系不配套的園地要限期完善;對有污染的畜禽規模養殖基地要堅決依法限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