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軍,王 鋒,張 虹
(寶雞市金臺區水土保持工作站, 陜西 寶雞 721000)
長期以來,林業生態建設的重點基本上都在山區,對城市而言重點是建成區的綠化、美化,比較注重視覺效果,但很少顧及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這種生態建設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城市生態建設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生態建設越來越顯得重要。
為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寶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工業強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和現代化生態園林大城市”和創建“最佳投資環境、最佳人居環境”的發展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在金臺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 ,我們通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的實施,探索出一種成功的城郊型水土保持開發治理模式,為改善市區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金臺區地處寶雞市區北半壁,是寶雞市3個市轄區之一,全區總面積309 km2, 總人口3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95萬人,農業勞動力6.89萬個,人口密度為1 162人/ km2,轄2鎮3鄉7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涉農街道辦事處4個)103個行政村。全區水土流失面積276 km2, 截至2002年底僅治理了36 km2。
2003—2005、2006—2008、2009—2012年金臺區連續實施了三期國家農發水保項目,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89.85 km2,累計完成治理投資3 100余萬元。
國家農發水保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的自然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對于提高城市品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寶雞市建設工業強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和現代化生態園林大城市,營造最佳投資環境和最佳人居環境做出了貢獻。
坡改梯等工程的實施,增加了基本農田,使地塊斜、陡、短、窄的陡坡地變為緩、平、長、寬易于機械作業的梯田,“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提高了土壤保水率和土地產出率。坡面水系配套建設,提高了農田水利化程度,使梯田達到了蓄水有池、灌溉有渠、排水有溝,形成了綜合開發、立體防護的格局,提高了項目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
項目區基本農田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并舉,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科學安排各業用地比例,培植水保基地,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民俗旅游農業,逐步建立起了城郊特色農業新體系。項目區農林用地比例由原來的2.75 ∶1調整為1.99 ∶1。項目區各項措施發揮效益后,預計年產出經濟效益2 082.4萬元。通過農發水保項目建設,人均增加基本農田153 m2,農民人均年增收111.6元。
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形成了完整的防護體系,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顯著增強,年攔蓄徑流20.31萬m3、減少土壤流失22.3萬t,土壤侵蝕模數由原來的3 640 t/(km2·a)減少到了目前的2 465 t/(km2·a),林草覆蓋率提高10.3百分點,達到29.36%,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項目的實施,市區北坡已基本實現了綠化亮化美化,構筑起了北坡綠色長廊,市區人均增加公共綠地面積3m2,建成了4個集綠化、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城市水保特色示范園區,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自然景觀,為全市人民提供了一個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休閑娛樂場所,使寶雞的城市品位得到全面提升,為建設生態園林大城市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寶雞市金臺區將農發水保項目與城市生態建設和城郊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是一種成功的水土保持開發治理模式,為改善市區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城市近郊而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促進了“創衛、創模”達標;就農村發展而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推動了全區新農村建設;就水保項目而言,帶動了全社會向水保事業的投入,形成了“水保項目搭臺、地方政府唱戲、社會各界參與”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