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建鋒,錢愛國
(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高速公路、鐵路等是現代社會重要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目前,我國是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已投入運行的高速鐵路現已達到6 920 km[1];按照中央加快鐵路建設的決策部署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目標,到2015年,我國的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1.8萬 km[2]。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數目前為9.62萬km[3],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國務院發布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到2030年我國的高速公路規模將超過20萬km。然而高速公路、鐵路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水土流失問題,尤以工程建設產生的大量棄渣社會化利用環節出現的水土流失問題最為突出。
高速公路、鐵路等工程對線型要求比較高,穿越山體比較多,建設過程中易產生特長隧道或隧道群[4],勢必會產生大量隧道洞挖石渣,這些石渣具有材質好、加工簡單、交通便利等特點,因此大多被當地加工成碎石,用于高速公路、鐵路沿線房地產、村村通公路、新農村等其他項目建設,石渣社會化利用現象較為普遍。以福建某高速鐵路為例,該鐵路全長約229 km,線路橋遂比達80%,大量隧道的設置產生了約940萬m3的隧道廢棄石渣,共設置了57處棄渣場進行集中堆置,其中已有46個棄渣場堆置的石渣(方量約758.50萬m3)被當地加工成碎石利用,石渣利用率高達80.7%。石渣綜合利用一方面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起到了促進作用,符合水土保持倡導的理念;另一方面,石渣加工利用環節不規范的作業和管理,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石渣加工利用過程中引發水土流失問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石渣加工利用管理難度大,手續不完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不明確。筆者通過對山丘區諸多高速公路、鐵路等項目棄渣場的調查發現,棄渣社會化利用形式以將石渣就地加工成碎石并出售為主。然而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隧道棄渣場具有分布較分散、涉及行政鄉鎮多等特點,棄渣場內石渣加工或由個人經營,或由村組所有,流動性大,石渣加工利用管理難度大。因此,一般石渣加工利用企業均未辦理合法的手續,導致缺乏對石渣加工利用的管理;施工結束后,加工場地后期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無法落實,裸露場地不能及時進行跡地恢復,水土流失嚴重。
(2)石渣加工無序,水土保持意識淡薄,易產生水土流失危害。由于石渣加工多為村組集體行為甚至是個體行為,缺乏規范、有效的加工流程和專業的管理方式,加上現場作業人員一般為當地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水土流失防治意識缺乏,現場作業粗放。同時,石渣加工過程中,作業隊伍一般要從堆渣體中淘挖粒徑大、材質好、利用價值高的作為碎石加工的原料,常常破壞施工單位已經實施的擋護及排水設施,且堆渣體二次挖填擾動現象嚴重,常形成高陡堆渣邊坡,存在誘發滑坡、崩塌等水土流失危害的因素。
(3)石渣加工企業規模小,設施設備簡陋,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如前所述,石渣加工多為村組集體行為甚至是個體行為,加工企業規模較小,設施設備簡陋,加工手段粗放,基本沒有相應的環保水保設施,未針對石渣加工利用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水土流失臨時防護措施,使得石渣加工過程中產生泥沙含量高達60~120 kg/m3[5]的廢水,這些含沙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周邊水體,容易堵塞溝渠、影響周邊水體水質,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4)石渣碎石加工點多且分散,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難度大。高速公路、鐵路棄渣場呈線性分散分布,一般3~5 km便有1處。根據隧道棄渣產生的特點,大部分棄渣場就近布置在隧道口一端或兩端的山坳內,較為隱蔽,加上石渣加工隊伍多,流動性大,致使水行政主管部門不能及時掌握石渣加工利用相關信息,無法有效開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石渣加工利用環節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為有效防治石渣加工利用過程中引發新的水土流失,建議采取如下對策:
(1)加強石渣加工利用管理,完善石渣加工利用手續,明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鑒于高速公路、鐵路沿線隧道石渣數量較多、分布較分散的實際情況,石渣加工利用企業歸口管理部門應依法對石渣資源及其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優化石渣資源空間布局,提高石渣的集約化利用。例如,高速公路、鐵路沿線政府或授權行業主管部門可按照行政區將隧道石渣進行劃分管理,對行政區范圍內的石渣進行統一招標,委托合法的石渣加工企業進行生產加工,并辦理必要的石渣加工利用手續,使之合法、有序地進行石渣加工利用。此外,工程各標段施工單位在確保棄渣得到有效攔擋、截排水設施通暢、渣場安全穩定、水土流失總體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礎上,可與合法的石渣加工企業簽訂棄渣場移交協議,明確石渣加工利用期間和石渣利用結束后的各項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為水行政主管部門后續開展監督管理提供依據。
(2)制定合理可行的石渣加工利用方案,提高施工人員水土保持意識,防治水土流失。應結合各棄渣場場地條件和石渣堆置特點,結合施工機械布置條件,制定合理可行的加工利用方案,并提出相應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同時,棄渣加工企業應定期開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活動,組織現場施工人員學習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提高施工人員保護水土資源的意識。從堅持科學發展觀、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石渣綜合加工利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實現資源的有序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3)提高石渣加工準入門檻,加強石渣加工利用期間的水土流失防治。為避免石渣加工利用期間造成較大的水土流失,管理部門應提高石渣加工準入門檻,確保由具備相應資質和能力的石渣加工企業進行生產,同時要求石渣加工企業必須制定相應的廢水、粉塵等處理辦法和后期土地復墾方案,并報相應的管理部門備案。石渣加工利用中,做好臨時攔擋、排水沉沙、覆蓋等措施,確保棄渣加工利用產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棄渣加工利用結束后,棄渣加工企業應對場地臨建設施進行清理、拆除,進行土地整治并復耕或恢復植被等。
(4)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確保石渣加工利用中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得到有效落實。水行政主管部門應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監督管理,確保石渣加工利用中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得以有效落實。事前監督即創新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制,積極推行石渣加工水土保持方案編報或備案工作,要求各石渣加工利用企業在進行石渣加工利用前依法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編報或備案工作,為后續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提供指導;事中監督即水行政主管部門在石渣加工利用期間采取不定期抽查、巡查等多種方式,確保計劃的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得到及時落實。對發現的水土流失問題應以文件形式下發至石渣加工企業,并要求其限期整改。事后監督即對石渣加工企業實施的各項水土保持措施進行驗收,確保各項水土保持措施落實到位并真正發揮效益。
[參考文獻]
[1] 武哲.高速鐵路水土保持監理芻議——以大西鐵路為例[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1(2):40-42.
[2]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加快高鐵建設具有重大現實和長遠意義[J].全球化,2012(9):68-71.
[3] 王偉超,龍振強.我國高速公路現狀及影響分析[J].卷宗,2013(12):283.
[4] 王少飛.公路隧道分類及公路隧道群概念探討[J].公路隧道,2009(2):10-14.
[5] 姚同祥.三峽古樹嶺人工碎石加工系統廢水處置研究[J].葛洲壩集團科技,1999(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