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彥
(嵩縣水利局,河南 嵩縣 471400)
嵩縣黃寨川是水利部、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之一,并于2000年獲得“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小流域”稱號。該流域治理的成功實施推動了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健康發展,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模式,其成功經驗值得類似地區推廣。
黃寨川小流域位于嵩縣何村鄉,海拔327.4—769.8 m,是黃河流域伊洛河水系伊河的一級支流流域,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流域總面積19.4 km2,水土流失面積17.42 km2。多年來,當地群眾在上級黨政領導下,以水利部、財政部“十百千”示范治理為契機,始終把小流域治理開發作為振興流域經濟、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坡耕地改造和營造經濟林為突破口,以蓄水保土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脫貧致富為目的,堅持集中連片規模治理,使農、林、牧各業得到綜合發展,流域群眾擺脫了貧困并邁向小康,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治理目標,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截至2012年底,黃寨川小流域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 km2,其中坡改梯840 hm2,整治川臺溝壩地79 hm2,營造水保林172 hm2,栽植經果林389 hm2,建小型淤地壩15座、谷坊93座,修建集雨水窖85眼、截排水溝5.6 km,初步實現了規劃的建設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
經過連續、規模、科學治理,黃寨川小流域已初步建成了多功能、深層次、全方位的綜合防治體系,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科學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流域內土壤侵蝕模數由1992年的5 568 t/(km2·a)減少到2012年的1 158 t/(km2·a),地表徑流量減少54.8%,洪峰流量大大削減,退水歷時延長;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3%提高到了28%。在流域治理中按照流域規劃,合理安排各類用地,科學布設各項水土保持措施,使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有機地結合,實現了“林上山,田下川,山頂戴帽,果樹梯田纏腰,山腳、河灘造地”的宏觀布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整個流域上看層層綠、下看層層田,防護林、風景林、經果林成帶、成片、成網分布,從根本上改善了流域生態環境,實現了山清水秀。
隨著流域治理程度的提高和各業生產開發的同步發展,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糧食生產逐年增加,經濟收入與日俱增,目前該小流域既是水土保持示范區又是商品生產基地。2012年該流域農業生產總值達7 5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 963元,人均糧食469 kg,分別比治理前的1992年增長16、24和1.87倍,群眾生活條件和水平較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
通過治理,流域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土地利用結構更趨合理,耕地產出率提高,人地矛盾得到了緩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了流域經濟實力,有效減少了資源環境的壓力,治理后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加強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提高了廣大干群對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了人們的現代農業意識和環保意識,引導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化,使流域治理不斷向著“高、深、細”的方向邁進。通過流域治理實現了“三通”(村村相通、組組相通、田間相通)、“二增”(增產、增收)、“二改”(改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嵩縣各地以黃寨川為樣板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縣委、縣政府對流域的治理工作高度重視,特別是其被列入“十百千”示范流域后,縣里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主管農業的副縣長為副組長,政府辦、水利局、計劃、財政、林業、農業、國土資源、畜牧、審計等單位一把手為成員的小流域治理領導小組,并在縣水利局設立辦公室,負責項目建設的指揮、協調、管理和監督檢查,下設信息資料、工程設計、施工驗收、監理、財審5個工作小組,做到了組織機構健全、任務落實、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根據地形地貌及土層厚度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果則果、宜封則封。治理措施布局上,在流域及荒山荒坡上部大力實施封禁治理促進自然修復;在流域中部重點發展經果林;在坡腳,因土層較厚,重點建設高標準梯田;在溝底進行改灘造地,在支毛溝內修建谷坊和淤地壩工程。
在流域治理中本著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大規模、上檔次的治理目標,堅持以質量為中心,因地制宜,科學布設治理措施,建成了一大批規模大、標準高、質量好的精品示范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在每年的治理中,都十分注意找典型、樹樣板,以流動現場會的形式,組織廣大干群參觀示范工程,以點帶面,使流域治理工程質量一年比一年好。在具體工作中,確保“三個配套”,即:工程干到哪里,水利工程配套到哪里;荒山治到哪里,林果業等生物措施配套到哪里;所建工程全部達到生產路、蓄排水設施等各種基礎設施配套齊全。
按照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相結合,坡面治理與溝道治理相結合,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思路,把小流域治理與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緊密結合起來,以治理帶動開發,以開發促進治理。
在加快流域治理的同時,為鞏固治理成果,保證工程長期穩定發揮作用,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管護治理成果的政策措施,狠抓治理后的管護工作,以確保各項工程效益的發揮。對水平梯田、改灘造地、壩地等實行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對水保林、封山育林區抽調人員組成護林隊統一管護,對經果林采取承包或股份合作辦法加強管理;集雨水窖、沼氣池實行農戶自建、自管、自用、自有;對谷坊、淤地壩及微積水等公用工程,一是成立管護小組進行定期檢查、維修,二是注冊編號,逐項登記,采用承包、租賃等方式落實管護責任,明晰產權、經營權和管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