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嘯
宜居名片反哺產業招商
宏嘯
穿行在惠山廣袤土地上,從高端新興產業集聚的專業園區,到先進制造業、現代化服務業強勢崛起的鄉鎮經濟,惠山轉型升級的浪潮逐浪高,正精彩演繹出一道道轉型發展亮麗風景線。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北倚長江,南臨太湖,東鄰上海,西接南京,位于長三角幾何中心。鐵路、公路、水路、航空,舟車匯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便捷發達的交通體系,使惠山區與全國各大城市乃至世界的距離,近在咫尺。
30年前,惠山人秉承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善于創新的歷史傳統,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敢闖敢試的膽氣和百折不撓的志氣,在全國率先推動“一包三改”(即以承包責任制為核心,改干部任免制為聘用制,改工人錄用制為合同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改革,拉開了惠山改革創新、開放發展的序幕,使惠山從一個相對封閉的農業主導型經濟體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相對開放的工業主導型經濟體。
近年來,惠山一手抓服務企業,提振企業發展信心,促進惠山一、二、三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一手抓載體要素支撐,抓項目建設,夯實發展后勁,實現經濟優質高效可持續增長。惠山在全力打造工業強區的同時,努力提高城市宜商宜居水平,以青山綠水作為招商引資的宜居名片,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惠山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
惠山區是中國鄉鎮企業的發源地,這里誕生了江蘇省的第一個億元鎮、億元村和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這里的人們崇尚創業,平均30人中就有一個創業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奇跡。
現在,惠山區抓住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上海自貿區設立的歷史機遇,及時搶抓互聯網經濟所引發的產業和商業模式新變革,按照切合惠山現有產業特點和符合惠山產業發展方向的原則,在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強大推動下,依靠鄉鎮企業的積累和外資企業的集聚,惠山區以輕紡、印染、冶金、機械為主的四大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汽車及零部件、風電、光伏、生物醫藥新材料、數字信息為主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
目前,全區超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已達835家,引進了美國杜邦、日本神戶制鋼等世界500強企業7家,培育了博耳電力,玉龍鋼管等上市公司6家。入選“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100強”、“省級特色產業集群2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風電設備產業集群)?,F有高新技術企業8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1家,中國馳名商標13只,江蘇省名牌產品24只。
與此同時,惠山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內涵發展之路,加強科技創新要素的引進集聚和成果轉化,推動“惠山制造”向“惠山創造”提升。如今,集研發、孵化、產業化為一體的數字信息產業園、軟件外包園、風電科技產業園、生命科技產業園等四大園區以及國家高新技術創業中心更是為惠山區的高新技術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近年來,全區引進企業逾1000家,孵化企業420家,17000多名科技人員。惠山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建設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東北大學無錫研究院、哈工大無錫新材料研究院等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引導支持企業建設各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目前,全區規模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70%,億元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0%。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惠山在城市建設方面也著墨甚多,努力提高惠山宜商宜居水平,實現城鄉建設由注重城市形態建設向注重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等方面轉變。
為了保障惠山居民的健康生活,全區推行綠色生產,強化污染整治,區內建有八個污水處理廠,確保工業污水100%接管處理,實現達標排放。在全國首創了河長制管理機制,把河道水質的治理納入政績考核,傾力打造了區域綠地、生態廊道相互交融的城市綠地系統,力爭建成名符其實的綠色環保新城。同時,啟動錢橋和陽山生態濕地建設,努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和景觀綠化水平,完成太湖流域一、二級保護區規劃保留村莊的連片整治,整體優化惠山生態環境。
而為了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全區關閉淘汰印染、化工、冶金酸洗等污染企業,推進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確保直湖港水質穩定在Ⅴ類標準,現代化考核斷面Ⅲ類以上地表水比例達到40%,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達到94%以上。
惠山區優美的環境,吸引八方來客。東方園林、溫泉度假村、桃花島、禮社古村、村前古村、吳文化公園,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首選之地。田園風景、生態濕地、溫泉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觀光項目,吸引中外游客前來休閑度假。也讓在惠山工作的人們有一片青山綠水和美好的工作心情,這已成為惠山區招商引資的“綠色名片”。
責編: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