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源,胡 偉,高 博
(1.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 西寧 810001; 2.同仁縣水土保持工作站,青海 同仁 811400;3.同仁縣人民政府 辦公室,青海 同仁 811400)
南當山流域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包括同仁縣的隆務鎮、年都乎鄉、曲庫乎鄉和牙浪鄉4個鄉(鎮)的16個行政村,被稱為“熱貢藝術”誕生、發祥地和“藏畫之鄉”。介于東經102°02′44″—102°36′57″、北緯35°24′27″—35°36′48″之間,為典型的城郊結合型流域,總面積216.8 km2。地處黃河一級支流隆務河的上游,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為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的結合地帶;海拔2 356—4 177 m,平均海拔2 800 m以上。多年平均氣溫5.6℃、降水量401.4 mm、蒸發量1 379.3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土壤主要有灰鈣土、栗鈣土、黑鈣土等。流域內山大溝深、地形破碎,9條主溝道和117條支溝自西向東呈羽狀分布,平均溝壑密度2.45 km/km2。土壤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為5 000 t/km2,水土流失面積158.40 km2,其中中度和強度侵蝕面積達142.55 km2。主要自然植被有青海云杉、紫果云杉、油松、祁連圓柏、樺類、山楊、青楊、波氏楊等,治理前植被覆蓋率僅為17.18%。每逢暴雨,洪水夾雜著泥沙沿溝道直沖而下,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及基礎設施的安全。2008—2010年的汛期,強降雨形成的洪水和泥石流,沖毀道路、農田、村莊、水利設施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2 400萬元。
同仁縣委、縣政府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將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務,立足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生態的關系,持續實施好生態戰略,重塑江河源綠色生態環境,提高藏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解決藏區發展基礎薄弱現狀。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典型為示范,以生態建設為突破口,根據水功能區劃的要求,結合當地的實際,按照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和分類指導的原則,堅持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整合生態建設項目,分類實施,積極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
2011年同仁縣在隆務寺后山設立了6.67 hm2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點,按水平階、水平溝、大魚鱗坑等高標準整地,配置了祁連圓柏、青海云杉等高檔景觀型喬木和花灌木等6萬余株,并確保了林地灌溉,當年苗木成活率達到98%以上、保存率達到100%,在安多藏區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得到了同仁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1年底,縣委、縣政府根據該示范點建設成效,提出了全方位打造南當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區(西山治理區)的建設目標。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間,由縣政府牽頭,捆綁、整合水利、林業、交通等部門資金,累計投資6 264.5萬元,建設泵站1座、澇池1座、蓄水池5座、曬水池6座、過水涵洞9處,安裝變壓器1臺,鋪設壓力管線1條1 200 m、供水管網30.9 km,新建道路13.8 km(包括路面硬化8.8 km),完成坡改梯110 hm2、造林1 370 hm2、封禁4 520 hm2,修建谷坊171座、溝頭防護17處、護岸墻2 000 m、垃圾池28座、垃圾填埋場2處。
經過2010—2013年的持續綜合治理,共根治災害性溝道16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60 km2,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5%提高到42.88%,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18%提高到44.35%,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5 000 t/km2下降至3 000 t/km2,年均可攔蓄徑流、增加蓄水178.54萬m3,減少土壤侵蝕量12萬t,保水、保土效率分別達到59%和40%,年均可增加農牧業產值337.69萬元,使治理區內的居民年人均收入提高236元,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健全組織抓管理。南當山流域計劃治理任務下達后,成立了由主管副縣長任組長、縣水利局局長為副組長,縣委辦、政府辦、林業、農牧、發改、審計、監察局和項目區鄉(鎮)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為扎實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成立了辦公室、管護組、宣傳組三個機構,辦公室設在縣水利局,負責建設管理、督促檢查、情況匯總、信息反饋、溝通協調有關問題等工作;管護組,也即西山管理站,于2011年8月由縣政府組建,該站的運行為穩步、持續推進南當山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奠定了基礎;宣傳組設在同仁縣水土保持工作站,負責宣傳工作。
二是突出重點抓突破。在治理模式上實現了突破,把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與政府各部門聯合推動支持、社會動員和農牧民參與有機結合起來,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典型為示范,按照“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唱戲、全社會參與”的格局開展項目區的建設,加大了項目整合力度,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同時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成功的技術路線和建設管理經驗,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在措施配套上實現了突破,切實落實防洪安全和城鎮綠化相結合;山、水、林、田、路、景、城鎮周邊綜合治理,注重造林灌溉體系建設,確保工程建設成效,高標準建成了南當山流域沿隆務鎮景觀帶(500 hm2示范區)。
三是夯實基礎抓支撐。在整地造林過程中立足工程建設現有基礎條件,并汲取以往多年“造林不見林”的經驗教訓,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同時對樹種進行比選、優化,選擇2年生沙棘,并以檸條、紅沙柳為主打樹種,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效。
四是全面推進抓效益。以培育西山示范片為突破口,點、線、面結合,坡面、溝道立體配置防治措施,使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人居環境全面優化,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達到了“治理一方水土,發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群眾”的目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五是用足宣傳抓支持。在宣傳上不斷創新宣傳形式、豐富宣傳內容、注重宣傳效果,做到“三加強”,即加強生態文明和新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加強項目區群眾性宣傳,營造良好建設氛圍;加強媒體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報刊、網絡等擴大宣傳影響范圍,擴大水土保持宣傳的社會覆蓋面。在流域綜合治理中,注重充分發揮農牧民建設的主體作用,廣泛發動機關、部隊、企業、寺院等社會各界來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合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構筑了項目區強大的民心基礎、社會基礎和工作基礎。
要遵照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布置、新要求,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在安多藏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以下措施持之以衡地抓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為三江源藏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更好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一是確保常抓不懈。根據我省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的總要求,將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步伐作為同仁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搶抓機遇、精心謀劃、爭取投入,水土保持部門要積極做好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是創新建設機制。要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為平臺,著力整合、調動和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做到心合、力合、拍合,部門聯動,各有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樹立協作意識,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全面推動同仁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再上新臺階。
三是健全保障支撐體系。一方面繼續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形成水土保持項目不斷建設、不斷立項、不斷補充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強化生態自覺和責任,不斷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經常性的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規范化。明確工作目標,做到有部署、有檢查、有考核、有督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