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強
(河北省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
界定水土保持工程是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的重要內容。合理界定水土保持工程能保證水土保持投資(總投資、工程措施投資、臨時工程投資、獨立費用等)計列的客觀性與嚴謹性;有助于方案編制人員更深層次地理解主體設計原則、理念和思路,更直接、有效、有針對性地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能區分主體工程設計和方案編制不同專業的責任;能明確水土保持監測、水土保持監理、水土保持竣工驗收等相關水土保持工作范疇和內容;能降低技術評審專家的風險和責任,強化水保方案的行政嚴肅性和技術權威性[1]。
隨著水土保持法的頒布、實施、修訂及宣貫,水土保持業已深入人心,輸變電工程主體設計單位越來越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其設計文件中的施工組織、工藝(跨河段灌注樁基礎、山地高低腳塔型)及施工方式(封閉施工、余土在塔基范圍平鋪、土質基坑分別開挖、巖石基坑小爆破方式施工、線路牽張作業等),變電站邊坡、擋土墻、站區排水、地面處理,進站道路兩側護坡、排水、綠化及線路塔基坡面護坡等均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對工程建設產生的水土流失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但將上述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都納入水土保持工程是不合理的,因為有的主體設計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一些項目(如變電站區邊坡、擋土墻)是主體工程為防止變電站受洪水沖刷而設計的,為主體工程功能要求和結構要求必須的項目,其主要為主體工程安全考慮,雖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但僅為從屬功能,所以不應被界定為水土保持工程,其投資也不應該在水保工程中計列。一般情況下,水保方案僅將變電站站區排水、地面鋪碎石和透水磚,進站道路兩側護坡、排水、綠化及線路塔基坡面護坡等措施界定為水土保持工程。
輸變電工程主要由變電站工程與輸電線路工程組成,既有點狀工程也有線性工程,工程區域跨度大,建設內容多,施工場地分散,其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的確定具有一定難度。
在確定防治責任范圍時,不應把線路塔基占地面積(4個塔腳之間)、外線路廊道(線路廊道不屬于征地范圍)計入防治責任范圍面積,同時應在工程實際調查、分析后,補充工程施工過程中必需的施工區(含生活區)、材料站、臨時便道等臨時占地面積,計入防治責任范圍。
直接影響區是指工程建設可能對項目建設區以外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地域,一般在項目建設區周邊呈條帶狀分布。與項目建設區相比,直接影響區面積(特別是線路工程)較難確定,取值標準不統一且多與實際不相符,在編制水保方案時應向類似工程建設、施工、驗收單位請教,借鑒已有工程經驗,根據項目建設區及其周邊區域的地形、地貌、地質等自然條件和工程建設內容分類、分項確定直接影響區面積。
在確定防治責任范圍時,還應注意取、棄土(渣)場及工程拆遷這兩個問題。主體設計若設有取土、棄土(渣)場,則編制方案時應在分析取土、棄土場的位置、面積、容量及土石方取棄平衡等方面合理性的基礎上,將其合理計入防治責任范圍;主體設計若未設取土、棄土(渣)場,則編方案時先應在項目內合理進行土石方調配,盡量做到綜合利用、挖填平衡,減少取、棄土(渣)量,然后根據工程實際提出棄土(渣)去向與處理方法建議,明確水土流失責任。當工程需取、棄土(渣)量較大時(如滯洪區、洪泛區變電站,城市電纜隧道線路),編制水保方案時應根據工程取棄土(渣)量、區域的區劃規劃、地形地貌、景觀環境、道路運距、土地利用等條件,合理安排取、棄土(渣)場,將其面積計入防治責任范圍。
輸變電工程涉及拆遷的范圍較小,在可研階段主體設計不計列其面積,大多采取經濟補償的方式,明確拆遷產生建筑垃圾及水土流失防治責任歸拆遷建筑業主所有,水土流失影響輕微,水保方案一般不將其計入防治責任范圍,但須在預防保護措施中提出下階段工作的水土保持要求。
工程措施布設要綜合考慮、貼近實際。首先,工程措施布設要合理。比如,布設表土剝離與收集措施時,要有明確的用途及目的,應只收集施工結束后用于綠化或植被恢復的占地表土,其余如建(構)筑物、硬化地面等即使表土被剝離、收集也基本無用;對線路施工區占地(特別是耕地)一般也不進行表土剝離與收集,而是在施工結束后進行整地,為恢復原有功能(復耕)做好準備,這是因為線路施工區施工期較短、擾動程度小,若對施工區地表進行表土剝離與收集,必將產生挖、填土方量且使施工時間加長,增大水土流失隱患,甚至為防治其水土流失還需布設攔擋、遮蓋等臨時措施,增加水土保持投資,屬措施不當、資源浪費。其次,工程措施按“永臨結合”原則布設。有些防治措施可在主體工程開工前布設,對工程施工起到一定臨時防護作用。比如,山地塔基施工前,先行在其上游設截排水溝、在其下游設擋渣墻,截排水溝攔截上游匯流或坡面洪水,防止在施工期及運行期對塔基及下邊坡沖刷,擋土(渣)墻“先攔后棄”,攔擋棄土(渣),防止棄土(渣)滑落、散塌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
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植物措施具有投資小、施工快、效果好,同時能夠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保證生態平衡與周邊景觀和諧等優點,在植物措施能滿足防治水土流失要求時宜采用植物措施。不能直接實施植物措施的部位,比如棄渣場等,應將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結合進行綜合防治,即以表土收集與回鋪、整地、削坡開級、護坡、攔渣墻等工程措施為先導,為植物措施的實施創造條件,然后再植樹、種草,綠化、美化。
當然,在堅持植物措施優先的同時,也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切忌盲目綠化。首先,不是所有項目區都必須布設植物措施,要充分尊重主體工程的行業和設計規范要求。比如,變電站主體設計遵循國家電網的“兩型一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性、標準化)要求:按無人值守標準化設計的變電站為了運行維護操作標準快捷,站內地面按有生產要求的鋪碎石、無生產要求的鋪便道磚設計,而不進行園林綠化。這樣既能節約工程占地、縮短施工期、減少擾動和裸露地面面積,又能降低運行期花草養護成本,節約水土資源。在進行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時應對其予以認可,同時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設時,不要盲目增加站內綠化,而應根據工程實際,以“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理念提出雨水利用與增加地表入滲的水土保持要求。其次,不是所有區域都適合采取植物措施,要考慮項目區的社會、經濟等實際情況。比如,耕地線路塔基(4個塔腳之間耕地)占地施工后的植被恢復不能機械地進行植樹、種草,而是應在施工結束后,結合當地農作物的生長季節情況進行整地,然后將其交由所屬農民進行復耕,這樣既能有效防治該區域水土流失,又能節約該部分植物措施投資,一舉兩得。二是植物措施類型、品種選擇上要科學合理。首先,不能單純以“恢復原有功能或原貌”為原則,要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比如,工程建設前為高大喬木的林地塔基占地植被恢復,應充分考慮電力行業關于輸電線路安全運行對所選樹木的自然生長高度的要求,不能選擇原有樹種或其他生長成熟后對線路安全運行構成影響甚至威脅的高大喬木樹種,而應根據具體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景觀生態等條件和要求選擇適宜的小喬木、灌木或草本種用于恢復植被。其次,在選擇植物品種時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應綜合考慮項目區水土保持、景觀生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條件要求,優先選擇本地易成活、生長快、好管理、抗性強、價格低且水土保持效果顯著并兼有林果、用材、薪炭、養殖等經濟效益的鄉土品種,杜絕片面追求植物品種高檔化。
臨時措施既關鍵也必要。相對于工程、植物措施,臨時措施具有布設靈活、見效迅速、投資少等優點。很多開發建設項目或多或少存在重永久措施(工程、植物)、輕臨時措施的現象。而根據實踐工作經驗,工程建設水土流失卻恰恰主要是由于臨時措施不足或不到位而造成的,特別是對施工時空跨度較大、場地分散、各施工單元時間銜接不連貫的輸變電工程而言,更是如此。
臨時措施具有臨時性,存在時間短,但并不意味著輸變電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臨時措施就可以隨意、隨時、隨地布置,相反臨時措施布設應更有針對性,措施位置、時段、數量應具體、明確。這樣才能保證施工、水土保持監理、水土保持監測單位開展工作時有案可循,水土保持驗收單位驗收時有案可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才會更明顯。在水保方案中,要根據主體施工進度安排,做好各施工單元臨時堆料及土石方開挖、堆放、清運過程的攔擋、排水、沉砂、遮蓋等臨時措施,同時提出關于施工組織、施工時間(季節)、施工時序的水土保持要求,比如封閉施工,施工避開風天、雨天,渣土運輸車輛遮蓋、灑水、不超載等。
水土保持補償費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和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征收并專項用于水土流失預防治理的資金。根據最新的《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關于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試行)的通知》規定,輸變電工程(屬一般性生產建設項目)按照征占用土地面積計征水土保持補償費,我國東部地區不超過2元/m2、中部地區不超過2.2元/m2、西部地區不超過2.5元/m2。
各省、地市水行政主管部門不斷出臺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較之以前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更加詳細,征收標準依工程建設所在地“兩區劃分”、區域社會經濟重要性、水土流失現狀等而設,能較客觀、直接地反映項目區生態環境優劣、水土流失情況。比如,河北省最新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為:省內國家級重點預防區和治理區2.0元/m2,省級重點預防區和治理區1.8元/m2,市、縣重點預防區和治理區1.5元/m2,其他區域0.5元/m2。這使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有了進一步的法律依據,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政權利、權限更加明確。
當然,目前該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屬2年期限的試用標準,還存有不斷完善、使之更加合理的空間。比如,在不斷完善、細分按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情況征收補償費的基礎上,考慮不同建設項目因建設內容、施工工藝等不同造成對項目區地表擾動、植被破壞及水土流失加速程度不同,可嘗試按建設項目類型分類征收補償費,最終使得同類項目在不同區域有不同征收標準,同一區域的不同類項目也有不同、更有針對性、更合理的征收標準,即:同類項目,在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建設,其水土保持補償費應多收,反之則可少收;同一地區,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大的項目,其水土保持補償費應多收,反之則可少收。
根據多年的輸變電工程水保方案編制工作實踐,結合輸變電工程項目特點,對影響水保方案整體質量,同時也是水保方案技術評審會參與各方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總結、探討,以期對今后輸變電工程水保方案編制工作有一定借鑒作用。隨著國標[2-3]和包括新水土保持法在內的各種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水保方案編制有了更明確的技術依據與法律基礎,作為方案編制人員,今后將繼續不斷總結水保方案編制實踐經驗,進一步提高水保方案編制水平,在內容更加合理、完整、規范的基礎上,著力主體設計中水土保持工程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確定的科學性、準確性,增強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針對性、合理性與可操作性,嚴格遵循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要求,提高水保方案編制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務于輸變電工程建設。
[參考文獻]
[1] 趙永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程界定[J].中國水土保持,2010(11):6-8.
[2] GB 50434—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防治標準[S].
[3] GB 50433—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