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四部門聯合發文,出臺新修訂的 《煤礦生產能力管理辦法》 (以下簡稱 《辦法》)和《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標準》(以下簡稱 《標準》)。
《辦法》指出,核定生產能力是煤礦依法組織生產,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負責煤礦安全監管的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依法實施監管監察的依據。
《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煤礦,應當組織進行生產能力核定:采場條件或提升、運輸、通風、排水、供電、瓦斯抽采、地面等系統 (環節)之一發生較大變化;實施采掘機械化改造,采掘生產工藝有重大改變;煤層賦存條件、資源儲量發生較大變化;非停產限產原因,連續2年實際原煤產量達不到登記生產能力70%的;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且存在超安全保障能力生產行為;出現煤與瓦斯突出現象;被鑒定為高瓦斯礦井或沖擊地壓礦井;采深突破1000m 等;其他生產技術條件發生較大變化。
《辦法》對核增生產能力作出嚴格限制,并強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煤礦,不得核增生產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機械化改造等不符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國辦發 〔2013〕99號)有關規定的;重大災害治理措施不完備的;生產技術、工藝、裝備或生產布局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此外,近2年內連續發生生產安全死亡事故,或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的,負責煤礦生產能力核定工作的部門應當組織中介機構評估礦井生產能力是否符合實際。
《辦法》要求每年組織一次對地方煤礦生產能力核定工作的抽查,對違反規定的嚴格處罰,并指出:上級部門發現下級部門對煤礦生產能力監管不當的,應當及時予以糾正。對核定生產能力與實際能力嚴重不符,存有弄虛作假等行為的單位要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嚴厲處罰。負責煤礦生產能力核定工作的部門發現煤礦企業有超能力生產行為的,按照《國務院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國務院令第446號)予以嚴厲處罰。
與《辦法》配套的《標準》對如何核定產能作出嚴格規定,并指出:核定煤礦生產能力應當逐項核定各主要生產系統(環節)的能力,取其中最低能力為煤礦綜合生產能力。開采煤與瓦斯突出、沖擊地壓煤層的生產礦井,原則上不再擴大生產能力。
日前,環保部環境規劃研究院與能源基金會在北京聯合發布 《煤炭環境外部成本核算及內部化方案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我國煤炭環境外部成本巨大,2010年總成本為5555.4億元,相當于當年全國公共財政中環保支出的2.3倍。其中,大氣污染造成人體健康損失和礦區職工健康損失最大,2010年這兩項共計3051億元,占總環境外部成本的55%。
據核算,煤炭環境外部成本為204.76 元/t,相當于當年煤炭價格的28%。其中,煤炭生產、運輸和使用環節的環境成本分別為68 元/t、52元/t和85元/t。在使用環節,煤炭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導致公眾健康損失為2117億元;在生產環節,煤炭開采造成的礦區職工健康損失為934億元;其次是林木生長量損失、農田減產、鐵路運輸環境污染、地下水資源破壞、水土流失等。
日前,從陜西省環保廳獲悉,陜西省政府出臺的《陜西省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 《方案》)提出,陜西將削減煤炭消費,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同時,2014年上半年 “三公”經費壓縮10%,節約的資金將用于治污減霾工作。作為能源大省的陜西,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發,已成為關中地區的 “頑疾”。關中城市群以西安為中心,包括咸陽、寶雞、渭南、銅川等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相對密集,是陜西經濟的核心區。2013年環保部公布74個城市空氣質量評價結果,西安排在后10 位。為此,陜西省發改委和環保廳特制定 《方案》要求,計劃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0%,煤炭消費比重將下降至70%。對于考核不合格或存在嚴重問題的地市政府和企業,將嚴格問責。《方案》指出,西安、咸陽兩市周邊不再新建火電、熱電廠,關中地區不再布局新的石化、煤化工項目;禁止銷售和燃用劣質煤,火電機組環保不達標的將逐步關停;加大資金支持促進能源行業的清潔生產。陜西省省長婁勤儉表示,治理霧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但要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寧可犧牲一些GDP,也要治理好大氣環境。
日前,淮南礦業集團 “采煤沉陷區地質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系統研究”項目通過安徽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項目研究成果實現了對淮南礦區地質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和科學高效管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淮南礦區屬于典型的高潛水位類型礦區,開采沉陷后,地表沉陷區形成大面積積水,在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同時,也制約了礦區的可持續發展。開展 “采煤沉陷區地質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系統研究”,旨在建立生態地質環境動態監測與決策支持系統,實時監測區域環境動態變化,掌握生態環境現狀、演變規律、發展趨勢,對于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該項目研究采用環境監測、遙感光譜解譯、雷達波反演、三維動態虛擬等技術,建立了采煤沉陷區生態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系統和綜合治理數字化平臺,實現了基于遙感光譜信息的采煤沉陷區水域葉綠素、總磷、總氮、透明度及水深等水環境動態監測,具有對研究區內海量空間信息和基礎地質生態環境信息的集成、共享、融合和綜合分析等功能。目前,該系統已正式投入運行。
日前,由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安等10位專家組成的山西省發改委驗收專家組對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承擔的 《山西省煤層自燃地質勘查與治理方法研究》項目進行了驗收評審。
煤層自燃是在煤田邊緣的淺煤區部分地段和部分礦井中出現的煤層自發燃燒的現象。該項目研究歷時2年,是山西省煤層自燃勘查史上項目研究投入最大、調查研究要素最多、任務涉及部門最廣的基礎勘查項目。
山西省煤層區自燃火區呈帶狀分布,主要分布在大同煤田大同侏羅紀礦區、寧武煤田、西山煤田西山礦區以及沁水煤田的陽泉礦區碳二疊紀開采的煤層中。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省煤層自燃火區總面積為56.59km2,煤炭資源損失總量為24938萬t,按目前山西省噸煤均價為400元/t計算,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998億元。
煤層自燃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山西省已開放的旅游景區中,134個景區分布在煤層自燃重點治理區和煤層自燃易發區內,其中3A 級以上和國家級旅游景區有52個,著名的5A 級旅游景區云岡石窟距離青磁窯火區僅4km,對旅游事業的發展影響較大。煤層自燃已損毀的土地面積為101.11km2,其中損毀的耕地面積為33.65km2、林地面積為10.73km2。
針對煤層露頭自燃區,專家建議采用剝離自燃煤體根除火源、地表黃土覆蓋以及鉆孔注漿的方法;針對礦井燃層自燃區,專家建議采用固化泡沫、惰性氣體泡沫、預防性灌漿、注凝膠、噴灑阻化劑等治理方法。
與會專家認為,該研究成果成功填補了山西省煤層自燃防治理論研究的空白,也為山西省下一階段全面開展煤層自燃火區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改善和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工作奠定了基礎。
日前,神華集團總經理凌文宣布:神華國華舟山發電公司4號35萬kW 國產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順利完成168小時試運,正式移交生產。這標志著國內首臺 “近零排放”燃煤發電機組順利投入商業運行。
監測數據顯示,該機組試運行期間3項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氣粉塵的平均排放濃度,不僅大大低于被稱為 “史上最嚴”的環保部最新重點地區燃煤火電廠排放標準限值,甚至還不到燃氣機組排放限值的一半。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表示,燃煤機組能做到比燃氣機組更清潔,這標志著神華集團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的新突破,在我國乃至全球燃煤發電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