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法不責眾心理,正考驗著我們向污染宣戰的行動。據報道,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最后執行期限如約而至,但實際上,面對“史上最嚴”、“全球最嚴”,7月1日,全國各省市均未能實現100%達標。
為什么要實施這一“最嚴標準”,已無需多言。而眼下一些地方還在騎墻觀望甚至還不當一回事。這就需要我們格外警惕。
毫無疑問,“最嚴標準”需要最嚴執行。而對于各地是否做到“最嚴執行”,必須有嚴格的監督和嚴厲的懲罰,以確保新標準得到不折不扣執行。否則,勢必會讓嚴格執行標準者產生“老實人吃虧”的感受,并最終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幕。
既然經過過渡期后“最嚴標準”已經正式施行,就當不折不扣,以確保新標準的權威性。因此,對于超標企業,也切不能滿足于通過處罰等手段來“倒逼”其逐步提高環保排放水平,如不能立即關停,至少也應發出“最后通牒”,逾期一律關停。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很顯然,我們與污染之間打的既然是一場“戰爭”,就當真刀真槍,而不能模擬演習。只有讓最嚴標準的“高壓線”通上最嚴執行的“高壓電”,才能真正構筑起環境保護有效的“防護網”。
新聞由頭:近日,民間環保志愿者在考察安徽污染源時發現,馬鞍山中鐵水務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的出口處,泥湯狀的“達標”污水滾滾而出。事實上,12年前制定的污水排放國家標準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指責。
從一出臺開始,“污水處理排放國標”就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因為按照這一國標的規定,即使其最高水準的一級A排放標準,也僅相當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所規定的地表水劣5類,屬于不能與人體接觸的污水。截至2014年3月,全國共建成污水處理廠3622座,據中國水網統計,中國采用國家標準一級A和一級B的污水處理廠占80%以上。
污水處理廠“失職瀆職”的根子是“污水處理排放國標”過低,要扭轉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污的不正常狀態,必須對癥下藥,從根源入手,對“污水處理排放國標”進行修正升級,處理掉“污水處理排放國標”中與環保形勢格格不入的“污水”。早一天調整凈化“污水處理排放國標”,就能早一天結束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污的狀態,就能早一天讓污水處理廠正常地“履職”,就能早一天讓環境受益。
新聞由頭:針對霧霾,北京又有新動作。目前,國家和北京的氣象部門正在研究北京的城市風道,準備利用城市風道吹散霧霾。
北京市真把霧霾吹跑了,也是治標不治本的餿主意,誰敢保證霧霾不會被吹回來呢?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投機取巧,自欺欺人是不能消滅霧霾的,只有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才能達到目的。北京市應該嚴格控制污染的車輛;應該依法嚴查工業企業廢氣的排放,廢氣超標就立即停產整頓;應該嚴格控制電廠、建筑等揚塵……讓霧霾沒有生長的土壤,才能讓霧霾不再危害老百姓的健康。
新聞由頭:最近,在微信和微博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人們時不時曬藍天白云。于是,有媒體專門就此采訪專家,解釋近段時間藍天為何更多。
過去,霧霾多了是新聞,如今藍天多了也成了新聞。藍天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如若放在20年前,相信多數人會覺得很荒誕。
“霧霾鎖城”已成殘酷現實,此時要做的是放眼未來,思考如何重現藍天?重現藍天是一項全民系統工程,也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政府、企業和每一位公民都參與其中。唯有各方都積極行動起來,方能讓藍天不再是新聞,也方能讓活在藍天下的我們“忘”了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