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風
破除特權,一法立而天下共守之
鐵風
法者,國之權衡也。
古今中外,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晏子春秋·諫上九》)中國自古不乏法治思想,然而,綿延兩千余年的帝王制度下,官本位的意識根深蒂固,形成了“權大于法”、“人治重于法治”等觀念,使律法在執行過程中頗多掣肘,“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則往往成為口號。
煌煌國法下,“人治重于法治,特權重于法典”已經成為某些執政者、執法者乃至公眾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有法不行,與無法同。法律成為擺設,起不到應有效應,長此以往,法律的權威性,乃至國家法治的嚴肅性,都將受到重挫,相應事務更將因失去約束和規則而糜爛。
僅以環境保護為例。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元老曲格平先生曾言,我國頒布的控制環境污染和保護資源的法律就有26部,差不多人們關注的環境問題都有了法律規定。如果這些規定得到執行,環境狀況就不是目前這種狀態。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卻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現象,這也反映出我們的政治體制應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
特權是干擾環境保護法律有效執行的主要因素。在長期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政績觀影響下,各級政府官員往往以“特權”為經濟發展開道,罔顧引進的項目是“綠色”還是“黑色”,罔顧其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罔顧法律紅線以及黨和國家科學發展的國策。
一張領導寫的“條子”就能過關斬將,橫通道道關卡;一個主管事務的官員就能左右一個項目花落誰家,借此做人情、收賄賂;甚至一個政府部門的窗口辦事人員,也會借著“審核”、“蓋章”這些手續而大發其財……
與此同時,企業、個人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想要做項目、辦公事,不按照正常辦事流程,而是先找熟人、找關系。找到了,似乎事情也就辦成了。
大大小小的特權,上上下下各行其道。最近出版的《環保系統黨員干部警示錄》一書,記錄了近30個示案例,其中涉及的數百大小官員的各種違法行為,無不因濫用手中權力而觸犯律法。
特權橫行,法治不行,還有另外一種表現。近年來,因為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事件不斷增加,諸多合法、合規、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建設因而停滯不前。對此,多數地方政府采取的應對辦法是責令設施停建、停工,以換取地方一時安寧。究其根本,這種“綏靖”措施,其實是違背法治精神的不作為,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平民特權”。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對于群體事件,執政者應依法、依情、依理回應,斷不可以懶政之心、避責之行敷衍,長此以往,將使公眾養成漠視法律、動輒群起的行為習慣。
無論是官之特權,或民之特權,特權大行其道的根本癥結是法治觀念淡薄。“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全國上下正在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嚴肅法治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必要保障。只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才能杜絕特權亂法。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將于明年正式實施。新規舊律,嚴刑重典,能否為執法者用,能否破特權之障?“有其法者,尤貴有其人矣。”近代“法學泰斗”、“依法治國”的首倡者沈家本認為,大抵用法者得其人,法即嚴厲亦能施其仁于法之中;用法者失其人,法即寬平亦能逞其暴于法之外。
衷心希望官民一體,“人人有法學之思想,一法立而天下共守之”,如此,則非但環境保護狀況可面貌一新,社會各領域亦將因循法而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