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嫚 湖北襄陽技師學院
公益訴訟只訴停止侵害遠遠不夠
熊小嫚 湖北襄陽技師學院
環境公益訴訟真正要有 “公益心”。既不能因“難”而打退堂鼓,無所作為,又不能為“制造訴訟”而投機取巧,最終可能南轅北轍。
日前,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組織座談會,主題為“新《環保法》通過:NGO進行環境公益訴訟的機遇與挑戰”。與會的公益律師、具有新《環保法》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環保NGO共同探討了NGO如何有效地運用公益訴訟手段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等議題。
會上有律師提出:新《環保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環保NGO可選擇難度適中的案子,在訴訟請求中只提停止侵害一項,短平快地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先分析上述觀點的背景和理由。如污染的環境、破壞的生態可以修復的,環境公益訴訟請求一般為停止侵害、恢復原狀、賠償期間損失、賠禮道歉等。不可修復的,一般為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原告訴訟請求應當明確。準備起訴的環保組織為明確公益訴訟請求,訴前先要委托進行因果關系鑒定、質量基線調查、損害范圍評估、修復工程可行性論證、期間損失評估、無法修復的損失評估等。上述鑒定、調查、論證和評估費用合計可能高達幾十萬元到千萬元不等,而且耗費時間十分漫長,成為環保NGO不能承受之重,因此許多環保NGO打了退堂鼓。而如果在訴訟請求中只提停止侵害一項,則無須委托進行上述鑒定、調查、論證和評估等,就可作為原告起訴。此為上述觀點的背景。
至于原告環保NGO遺漏的訴訟請求,如恢復原狀、賠償期間損失、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則可留待另案起訴,或者由其他有訴訟能力的機構另案起訴。持上述觀點的律師還主張:環境公益訴訟不應受現行民事訴訟時效制度及“一事不再理”民事訴訟原則的限制。此為上述觀點的理由。
作為一名環境公益律師,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值得商榷。首先,從法律規定看,新《民訴法》和新《環保法》只規定了原告的主體資格條件。《侵權責任法》只規定了環境侵權責任主體、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分配、責任劃分。上述法律沒有環境公益訴訟程序的專門章節和條款,因此,環境公益訴訟可能仍要遵循民事訴訟時效制度及“一事不再理”民事訴訟原則。司法解釋應有現行法律根據。在上述法律修改前,即便有司法解釋,恐怕難如律師所愿。
其次,從訴訟實務看,如環境公益訴訟請求中只提停止侵害一項,環境污染者、生態破壞者可能借機逃避責任,反會南轅北轍。污染者、破壞者收到原告環保NGO訴狀后,一方面可答辯要求原告補充遺漏的訴訟請求;一方面可通過公證、公告等方式向相關政府環保部門、其他環保組織等利害關系人送達通知書,告知被訴事實與理由,訴訟時效從送達之日起算。如相關政府環保部門、其他環保組織不參加原告訴訟,或者不能墊付鑒定、調查、論證和評估費用的,環境污染者、生態破壞者借機逃避責任。
最后,環境公益訴訟真正要有 “公益心”。既不能因“難”而打退堂鼓,無所作為,又不能為“制造”訴訟而投機取巧,最終可能南轅北轍。就目前來看,有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環保NGO個體實力不夠強大,單獨提起公益訴訟困難。因此在操作上,這些環保NGO如果聯合起來,共同募集資金,共同選擇有標志性意義的案件提起訴訟,克難奮進,相信一定能夠為環境公益訴訟開個好頭。
(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