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預測
油價暴跌,是否會引發化肥價格下行
全球油價維持在110美元/桶以上接近3年。今年上半年的時候也表現良好,原油曾在大宗商品熊市中獨樹一幟,實現超過10%的漲幅,但進入三季度后,國際原油價格卻開啟了“暴跌模式”,國際油價自今年6月開始逐月下跌,其中8月以來加速下跌,9月10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破100美元/桶;截至10月14日收盤,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在83個交易日累計下跌達到30.02美元,跌幅26.09%,WTI原油期貨價格在82個交易日內累計下跌25.42美元,跌幅23.7%。
國際油價為何會暴跌,據國內外專業人士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市場基本面發生了較大變化。美國頁巖油產量屢創新高,利比亞、伊拉克出口初步恢復,全球石油需求低迷造成了全球原油供應十分充裕,給油價造成了向下的壓力。公開數據顯示,9月利比亞原油產量已經達到81萬桶/天,而6月僅僅為22萬桶/天。同樣,伊拉克的原油供給也沒有受到內戰的過多影響,其9月原油日供給量已經大幅提升到320萬桶/天(8月為294萬桶/天)。為此,整個歐佩克原油供給也成功實現月度三連增,9月原油總供給達到3096萬桶。與此同時,美國頁巖油產量的高速增長步伐并未停滯。日前,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九個月美國原油產量達到840萬桶/天,同比增長14.5%。其中9月日均原油產量為885萬桶/天,相比2008年僅500萬桶/天的產出水平已經增長近80%。
有市場分析表示,一方面,在美國頁巖油的帶動下,原油市場走向供過于求;另一方面,需求疲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全球經濟前景難料,油價開始走下坡路。從“油老虎”到“熊大”,原油市場格局逆轉。
二是美元走強。美元與油價向來在玩“翹翹板”效應,美元走強,油價跌;美元走弱,油價漲。美元指數連漲12周,從7月開始連續3個多月大幅上行,從79.74持續上行至86.7,最大漲幅在8.7%,打壓了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
三是政治方面因素。目前市場上流行一種說法,說這次油價暴跌是美國和沙特聯手在“做局”,原油價格下跌有效打擊了正在遭受西方制裁的俄羅斯,同時伊朗石油出口量也很大,油價下跌,對其影響也很大;而沙特等產油國也希望借原油價格下跌打擊新能源等行業的發展。
俄羅斯有媒體就認為這是場“陰謀”。文章稱,現在俄羅斯和伊朗政府的年度收入,各有五成和六成來自賣油。本來按道理,油價應該是漲的,因為目前世界上許多石油生產國例如利比亞、伊拉克、尼日利亞和敘利亞都處于動蕩之中,而伊朗又飽受制裁,這樣的新聞要是擱在10年前肯定會帶來油價飛漲,但今天情況卻恰恰相反。不論是偶然因素還是有意而為之,美國和沙特可能正在使出對付前蘇聯的招式:通過降低油價把俄羅斯和伊朗推向經濟崩潰的邊緣。在前蘇聯時期,美國和沙特就一直壓著油價,讓國際石油價格很低,使得有著豐富石油資源、依靠石油出口來換取美元的前蘇聯經濟受到很大影響。
四是歐佩克“不作為”。歐佩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組織,對國際油價影響很大,過去該組織維持價格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限產保價。當油價出現大幅下跌時,就要求成員國按比例減產,用減少供應量的方法來促使油價回升。但這次卻大不一樣,歐佩克組織內部對是否應該減產意見不一,導致無所作為。產量占歐佩克近1/3的沙特的動向舉足輕重,但沙特領導人不斷釋放出“低油價可以接受”的信息,聲稱沙特可以“在兩三年內忍受每桶80美元的油價”。
五是油價理性回歸。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分析師劉心田認為,美國原油期貨價格破“8”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說是“厚積薄發”。有數據顯示,從與鐵礦石、煤炭等其他大宗商品的對比來看,目前原油價格較2014年年初僅下跌7.01%,而2014年年初價格甚至較2011年年初上漲10.67%;目前天膠價格較2011年年初下跌68.81%,2014年年初價格較2011年年初亦下跌51.28%;動力煤目前價格較2011年年初下跌38.17%,2014年年初價格較2011年年初亦下跌20.38%;鐵礦石目前價格較2011年年初下跌39.89%,2014年年初價格較2011年年初亦下跌8.91%。
對此,分析師劉心田認為,由此可見,原油相較其他品種下跌周期滯后、幅度保守,扮演的角色可謂是大宗商品下跌浪潮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是,在大宗商品整體從“黃金十年”巔峰回歸的大潮下,原油終難獨善其身,最近的連續下挫與其說是暴跌,不如說是其開始價格回歸之路。
劉心田表示,最近幾年,人們已經習慣接受高油價,原油此番跌破80美元引發了“低價原油”的驚呼。然而,80美元的原油對于2010年迄今的4年或可稱之為低價,但相對于2008年之前(2008年之前原油基本處于85美元以下)的價格卻是不折不扣的“高價”。
在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情況下,國內油價也出現了罕見的“六連跌”,最近一次是,10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300元和290元。
由于石油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油價暴跌也引發了許多化工產品的大幅下跌,有數據顯示,進入10月份后,中國化工產品價格指數跌幅高達2.3%,工業萘、PTA、PX、乙二醇等產品跌幅更是在6%以上。
但油價對化肥市場的影響則沒有這么直接,因為現在全世界化肥企業以油為原料的很少,絕大多數都是以天然氣和煤炭為原料。肥價與油價并不直接相關,更多是心理上的影響,真正對肥價產生直接影響的是天然氣價格和煤炭價格。
從國際市場看,大多數化肥廠家建在中東等低價天然氣地區,一般都是全年定價,價格比較穩定,油價波動對其價格影響不是太大。再者,即使是天然氣價格使用市場化定價,近年來與油價的關系也不如以前緊密。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介紹,2002年以前,國際天然氣價格與國際油價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國際天然氣價格基本跟隨國際油價的變動而變動。2002年之后,國際天然氣價格和國際油價的相關性有所減弱。同時,在北美、歐洲大陸和亞太等不同市場的天然氣價格走勢和定價機制也出現了分化,天然氣價格的區域性色彩更濃。
從國內情況看,由于我國天然氣價格偏低,天然氣價格上漲是總體趨勢,當然,由于現在油價大幅下跌,天然氣價格的漲幅可能會縮小。我國70%左右的尿素是以煤為原料,煤價的變化對化肥市場影響更大。
綜合來看,經過長時間價格下跌后,目前煤炭價格已進入底部區域,后期穩中上漲的可能性更大。至于油價大幅下跌,對目前煤價的影響實際上并不大,因為煤價早就已經大幅下跌了,現在的油價下跌對煤價而言只相當于補跌。煤炭市場主要利好因素有:
一是進口煤零關稅取消給煤炭市場帶來利好。10月9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自2014年10月15日起,取消無煙煤、煉焦煤、煉焦煤以外的其他煙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進口暫定稅率,分別恢復實施3%、3%、6%、5%、5%的稅率。煤炭進口預計將增加成本15—40元/噸左右。煤炭企業表示,進口煤零關稅取消后,進口煤價格優勢沒有了,對國內煤企肯定是利好。
二是限產。目前產煤大省已開始全面落實發改委的減產任務,山西五大煤炭集團9月份累計減產超過30%。限產使得市場供給量減少,加之有不少中小煤礦因價格低,企業出現虧損,不得不停產,原本突出的市場供需矛盾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另外,四季度將迎來冬季取暖用煤高峰期,而冬季水力發電進入枯水期、火力發電的用煤增加等等,也將對煤價起到支撐作用。
幾乎與進口煤零關稅取消的同時,以神華為代表的煤企開始上調10月份煤價,且上調幅度超過市場預期。10月8日,神華宣布,從10月10日零時起,神華10月份各卡數動力煤價格較9月份普漲15元/噸。
中煤集團緊跟其后,10月份各煤種均上漲15元/噸。此外,同煤集團近日也公布了10月份調價方案,同煤集團本部自10月10日起實際執行價格比10月1日至10月9日上調15元/噸。從內蒙古煤炭工業局獲悉,10月份內蒙古地區煤價出現普漲態勢,西部地區高熱值動力煤環比上漲15/噸,為今年以來最大漲幅。
9月底以來港口煤炭價格也出現反彈,秦皇島煤炭網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累計上漲19元/噸至497元/噸,回到7月份的價格水平。
國際油價是從6月份后開始大幅下跌的,累計跌幅超過20%,而6月份時國際尿素價格為295—320美元/噸,10月中旬時為310—335美元/噸,國際尿素價格不跌反漲,這說明并沒有受到國際油價大跌的影響,而是按自身的規律在運行,化肥價格走勢主要是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而不是由油價來決定的。
但這并不意味著油價下跌對國際化肥價格永遠無影響。之所以到目前都還沒有表現出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煤炭等其他能源價格相比于油價先期下跌,現在的油價下跌相當于補跌,如果今后油價繼續下跌,跌幅超過了煤價下跌幅度,那么煤價又將進行第二次下跌,反過來又將影響化肥價格。
油價是能源價格的主要代表者,在能源價格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認為,如果國際油價跌破70美元/桶,就意味著現有的能源價格體系將會出現顛覆,煤炭、天然氣等其他能源價格都將出現新一輪下跌;如果國際油價維持在70美元/桶以上,則對其他能源價格影響不是太大。
從后市看,國際油價跌破70美元/桶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產油國力挺。油價在跌至80美元/桶時,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公開表示,如果油價繼續維持在每桶80美元左右太長時間,全球經濟可能會因此崩潰。科威特、委內瑞拉等部分歐佩克組織成員國也紛紛要求限產保價。據悉,目前國際產油國的成本大多都在80美元/桶以上,高的超過100美元/桶,如果國際油價繼續下跌,跌破70美元/桶,那絕大多數產油國都是無法承受的。
二是油價過低,頁巖油的開采將會受到重大影響。前美國能源部官員蓋·卡魯索認為,美國頁巖油氣開發提速是造成此次國際油價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現階段國際原油價格下跌還不會對美國頁巖油產業產生沖擊。原油價格下跌對美國頁巖氣公司會有一些影響,但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但是如果原油價格繼續下跌到70美元/桶左右,這可能會對美國的頁巖油投資產生較大影響。”
三是從歷史數據看。近兩年來,WTI原油曾在2011年10月初和2012年6月下旬短暫跌破過80美元/桶,最低價格在75.6—77.6美元/桶附近,這也是油價的重要支撐位,這次有效跌破這個價格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從理性分析角度而言,國際油價難以跌破70美元/桶,但國際油價向來是炒作風盛行,一些國際大資金在其中興風作浪,再加之受國際政治影響很大,油價往往會出現出人意料的走勢,所以后期國際油價究竟是怎樣一個走勢值得密切關注。
從國內市場看,隨著11月1日開始化肥出口窗口期關閉,國內化肥價格將更多的由國內市場自身因素所決定,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素在減少。由于目前國內化肥市場處于用肥淡季,市場的主要需求來自于淡儲,而總體來看,今年經銷商淡儲積極性不高,淡儲時間預計要往后推移,甚至有市場人士認為,隨著化肥產量的增加,今年還有沒有經銷商淡儲都不知道,因為即使經銷商不淡儲,第二年春耕用肥旺季到來時,也很容易從廠家拿到貨,不存在無肥供應給農民的問題,而經銷商如果淡儲,還要承擔價格波動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廠商之間的博弈在所難免,近期內價格預計以下行為主,有些人認為,山東等地的尿素出廠價可能會跌至1500元/噸以下。
但從更長遠的時間看,化肥價格穩中上漲的可能性居大,一方面,煤炭價格已基本見底,后期可能會有所上行,這將增加化肥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在冬季,氣頭化肥廠家的開工率將出現下降,這將減少市場供給量。10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部署天然氣迎峰度冬工作時再次明確,暫未漲價的化肥生產用氣企業必須承擔調峰責任。8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非居民用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千立方米提高了400元。但是,鑒于當前化肥市場低迷,化肥用氣調價措施暫緩出臺,待市場形勢出現積極變化時再擇機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提出,暫未提價的化肥存量氣用氣企業,必須承擔冬季調峰責任。再者,現在許多化肥企業特別是氮肥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低價銷售的狀況難以持久。
(原野)